彭州社区开办“爱心课堂” 陪伴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磁峰社区位于彭州市桂花镇,14岁以下的儿童有4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600多人。近年来,磁峰社区依托公共文化中心,开设多门类公益课堂,陪伴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公共文化中心俨然成为孩子们的“快乐星球”。除了跟同伴一起玩耍,这里还开设了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大小班美术课、“一扇窗”在线外教英语课,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安排了不同的特色课程。“这得益于我们引入了引力社工项目。”磁峰社区党委书记杨伟告诉记者。

引力社工负责人牛娜在当地被称为“社工钉子户”。2011年,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推荐,牛娜来到原磁峰镇,负责公共文化中心的管理和运营。扎根异乡山村11年,她从最初的活动中心志愿者,变成了若干孩子口中的“牛妈”。

接手公共文化中心伊始,没有桌椅器材,牛娜就去多方筹集,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纷纷伸出援手,中心的设备逐渐完善了起来。在走访磁峰中远学校时,学校送给中心乒乓球桌,牛娜在学校向学生们宣传有这样一个可以免费借阅图书、学习,还可以玩耍的地方,好奇的孩子们一放学就直奔中心,将那里当成自己的“快乐星球”。在牛娜的鼓舞下,村民们也纷纷捐物出力,于是,闲置已久的中心被重新注入了活力,变得热闹起来。

经过11年的努力,如今的公共文化中心不仅定时开展四点半课堂,周末还有美育课、硬笔书法课、“一扇窗”在线英语课、乡村绘本阅读,暑期开设各类夏令营、儿童品格安全教育课程。除此之外,中心还提供一对一助学、困难家庭走访及帮扶、企业及个人提供志愿服务平台、节假日主题活动,辅助性就业(螺丝加工,爱心义卖),针对个别需求寻找社会上不同的帮扶等服务。现在,每周末来到中心参加活动的孩子越来越多,附近村里的孩子们也会赶来,课堂人数多达70余名。

今年4岁的刘洛可,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即使家离公共文化中心较远,爷爷还是选择每周送她来上课。“送到这儿来,一是学点知识,二是免得在屋头到处调皮,这样,他的爸爸妈妈也能安心在外面工作。”爷爷贾学柳说。

13岁的王正阳曾是一名被关爱的儿童,如今他已成长为一名小志愿者。王正阳英语成绩不错,于是牛娜便邀请他来当小老师,教小朋友们英语。王正阳之所以英语不错则得益于“一扇窗”外教英语课,帮助了很多像王正阳这样的乡村儿童学习英语。

多年来,磁峰社区心系留守儿童成长,已形成品牌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前来。“包括西华大学在内的五十多所学校已和社区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将带来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呵护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磁峰社区党委书记杨伟表示。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李玥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