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首家农村烟草博物馆落户利川

运石料、铺地砖、拆桁架……12月16日,寒意渐浓,利川市文斗镇金龙村核桃园的烟草博物馆工地,仍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目前,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完工。还剩半个月光景,这座村民共同缔造的全省首家农村烟草博物馆将正式开门纳客。

博物馆主体


金龙村是一片红色沃土,1934年,贺龙率领红三军在此休整,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字路会议。

今年8月起,全省如火如荼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核桃园到底发展什么好?如何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村党支部和州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同样走到了“十字路”。

湾组怎么建,村民说了算。

于是,一场场院坝会在金龙村核桃园展开。

村里组织村民开“小院说事”


“不远处是风景如画的高标准烟田,我们房前屋后可谓脏乱差,形成鲜明反差,是不是考虑在人居环境上下功夫?”村民何启忠提出。

“不仅环境差,还有多年未住人的空心房,安全隐患也大”,村民何训祥接过话茬,“能不能把屋团屋转搞漂亮点?”

“几代人都种烟发家致富,文斗是湖北烤烟第一乡,能不能建一个标志性建筑把烟草文化展示出来,还可以吸引游客进来,”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张俊僖思维更活跃。

……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村干部认真记录村民建议。

经过多次讨论和论证,村里决定在核桃园建烟草博物馆,以此带动人居环境改善和提升。

在小山沟建烟草博物馆,并非天方夜谭,也是有一定基础的。文斗镇有烟叶面积2万亩,金龙村有3922亩,其中烟叶示范基地核心区就在核桃园。在破旧的空心房里,记录烤烟技术变革历史的五代烤房经历数十年洗礼,依旧保存完好。

高标准农田仿佛一幅画卷


为此,村民何训祥主动让出老宅建博物馆主体,还将猪圈搬走。“环境变好了,得到好处是村民自己,我宁愿不要一分钱补偿!”

不仅如此,何训祥一有空就拾起扫帚打扫房前屋后,还在自家门前平整了院坝,修起花坛,种起盆栽,将墙壁也粉刷了一遍。有了水泥院坝,他用来运烟叶的货车有了停放处,再也不用四处“打游击”。

在博物馆的道路进口处,原来是一块魔芋地。起初,村民老何是寸土不让。通过村干部上门做工作、算细账、描远景,老人终于想通了,扛起锄头将地里魔芋“提前丰收”。

烟草博物馆如何定位?文斗镇党委书记李同生给出答案——“五变”,即记录烟草品牌的演变、烟农生活的质变、烟耕方式的转变、烟区环境的改变、烟叶系统的蝶变。

村民在抢铺地砖


在共同缔造中,金龙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地位,走出一条“党支部牵头、驻村单位积极支持、村民主动参与”的路子。现如今,两栋烟盒外形的主体建筑拔地而起,进出核桃园的道路平整加固,村民房屋墙壁上彩绘着烟农种烟烤烟的劳作画面。只待室内装潢和布展,这个建在小山沟的烟草博物馆便呱呱坠地。

“与十字路会议旧址和老街等形成‘一会一馆一街’,鼓励发展民宿,走农旅融合路,让村民的腰包更鼓……”村党支部书记何鸿信心十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