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铸器 为国育梁——记电子科大熊光泽教授

东二院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懒懒地倾洒在熊光泽教授的脸上,他熟练地拿出五十五周年校庆时的杯子放在桌上,氤氲的热气、低声的蝉鸣,和着熊教授抑扬顿挫的语调,中英文的不时切换也让我们的思维愈发活跃,在这个初秋,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

“电”燃梦想  终落“计算”

1938年,熊光泽出生于四川丹棱。丹棱是一个小小的古城,周围先后出过一些名人,例如李焘,眉山的苏东坡也和丹棱很近,他们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个孩子,熊光泽就是其中的一员。1952年,13岁的熊光泽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熊光泽在洪雅中学读高中,当时国家第一次在高中发展党员,他荣幸地发展成为第一批党员。入团入党一直是他人生中的大事,为他奠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他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献给祖国和人民。

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对于熊光泽来说,算是阴差阳错的巧合。在高中时,苏联电影非常流行,电影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场面及“苏维埃+电气化”的画面反复呈现在他的脑海,他便有了“掌握电气化,建设新中国”的理想。由于天资聪颖,学习对于熊光泽来说非常轻松,不仅学习成绩优秀,他还经常参加演讲比赛、业余川戏等活动。他记得自己曾经以“掌握电气化,建设新中国”为题,参加了演讲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心中美滋滋了好多天。1957年,熊光泽参加高考,正好碰到高一级的学长回乡招生宣传。这是熊光泽第一次听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名字,学长现身说法,勾起了他对成电的好奇与向往,加之成电离家乡很近,最重要的是有与电相关的专业,于是他决定报考成电的无线电系,从此熊光泽的命运就与成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成电7312班毕业留影

在成电学习的时光里,有三位老师让熊光泽记忆尤深。周锡令教授来自武汉大学,很早就开始研究操作系统,精通软硬件,他是熊光泽接触操作系统、研究操作系统的启蒙导师。周教授认为光有计算机硬件不够,还要有软件,而软件的灵魂就是操作系统。虽然没有出过国,但是周教授不断地收集国外操作系统的资料与书籍,甚至在下放干校劳动时,还一边放牛,一边翻译了几十万字有关操作系统的资料。这些资料被送到北京有关部门印刷出版,为中国在操作系统上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个是刘锦德教授,来自交通大学,是熊光泽研究模拟计算机的启蒙导师,也是他在科研道路上的导师,他们在艰难的时刻一起努力,共同完成了多项成果。还有一位是江明德老师,早年曾去苏联科学院学习软件和算法,对熊光泽的成长也有重要启发。

成电汇聚了多所大学的力量,造就了一个研究计算机的优秀平台,熊光泽觉得自己能够在此学习,是非常幸运且受益良多的,这为他投身于操作系统、微型计算机乃至嵌入式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两渡重洋  渴取真经

“时势造英雄”,提到出国的经历,熊光泽心中充满了对当时国际形势和机遇的感恩。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是当时联合国需要扶持的对象。作为联合国开发署的工业发展组织UNIDO,它的任务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协调联合国系统在工业发展方面的活动”,基于这样的宗旨设立了援助中国项目。能否在改革开放之初,抓住这次发展机遇,积极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经过学校的努力争取和电子工业部的大力支持,我校成功获得总额70万美元的UNIDO无偿援助项目,在成电建立联合国工业UNIDO微型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培训中心。电子工业部同时批准我校建立微型计算机研究所,一个实体两个牌子,开展微型计算机技术研究。

八十年代的中国,我们遇到过发展的瓶颈,也碰见过他国的冷眼;接受过不公的待遇,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但是我们从未想过后退。为把握住这次机会,熊光泽勇敢做出改变,走出舒适圈,从模拟计算机转向数字计算机,被派往美国当时的高新区硅谷探索学习前沿科技,有幸成为中国到硅谷学习的第一人。硅谷是美国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想深入其中阻力必然不小。总部设在日内瓦的UNIDO于是找到了德国的一个热心公益的化学财团,让他作为responser,将熊光泽安排进入美国硅谷,开始一年多的留学经历。

机会来之不易,熊光泽愈加珍惜在美国的每分每秒。在公司从事着测试工作的同时,利用例行open houres机会参观大公司,体会前沿技术在工业上的发展与应用。恰逢美国的创新高潮——硅谷热,熊光泽被创新的思潮包围,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主人公,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一方天地。从思维到产品的转化,有个性敢冒险,正是熊光泽在这次硅谷热中得到的最深体会。

熊光泽在美国硅谷IMAG公司工作

朝九晚五的工作之余,熊光泽抓住一切业余时间学习提升自己。上早班前赶到斯坦福大学参加为在职人员开展的Early Bird班听课,晚上又去圣塔克拉拉大学上夜校Evening School。没有私人汽车便乘坐公共交通,时间和距离都无法阻止熊光泽学习的脚步。身边的中国朋友也为他出谋划策,购置好学生装的熊光泽默默地坐在教室的后排,眼中尽是对现代技术知识的渴求,上班的疲惫在知识汇入大脑后一扫而空,他拼命吸收着拿到手头的资料。他把工作外的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因为他深知这不仅是自己的知识需要,更是祖国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要实现追赶式发展,我们只有付出比发达国家更多的汗水才有可能。

熊光泽在斯坦福大学校园

在硅谷,熊光泽还感受到当地华侨对他的善意,让他感受到共同的华夏血脉,感受到希望中国强大起来的共同愿望,无论何时处于何地,我们全民族的心永远是连在一起的。其中有位中国餐馆的老板给了熊光泽很大的帮助,人在异国他乡,住宿和吃饭总是第一需要解决的问题。老板提出让熊光泽与他的侄子一起合租,仅需支付200美元就能住在硅谷的中心地带,大大节省了熊光泽的开销和上班通勤时间。贴心的老板还主动提出要免去熊教授的伙食费,为他单独炒菜,习惯节俭的熊光泽选择了与餐馆的工作人员一起用餐。虽然熊光泽作为联合国派遣的进俢人员身份可以拿到比公派留学生高三倍的津贴,但他并不愿意铺张浪费,他说:“这个钱是联合国给中国的,与个人身份无关!”他给自己严格制定日常开销费用,节省下来的资金全部用于为实验室购置设备和资料。其他华侨同胞们也对熊光泽照顾有加,周末带他去参加聚会、旅游,体会美国的文化,工作上给予帮助。由于美国对国外来访者有眀确技术限制清单,但朋友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尽可能地帮熊光泽搜集各种资料。熊光泽和刘锦德老师用节省出的联合国奖学金采购到一批书籍、器件及工具,装了十来个纸箱托运回国,为日后归国开展微型计算机技术应用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熊光泽在澳大利亚

而第二次出国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已经是熊光泽四十多岁时的事了。在执行联合国项目聘请的外籍专家中,发现澳大利亚专家在操作系统及硬软结合理论功底很深,值得跟踪深入学习。不惑之年的熊光泽对操作系统抱有很大的兴趣,基于强烈的求知精神,他提出要前往澳大利亚进行深入的学习交流。于是他再度背上行囊,启程去往大洋彼岸。澳大利亚拥有强大的自然资源和高薪聘请的全世界知名的教师,为熊光泽学习研究操作系统和芯片设计提供了浓厚的科研学习氛围。由于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所以大学很重视机器人学科发展。具有敏锐思维和清晰头脑的熊光泽来到了机器人相关的墨尔本CIT理工大学进修。从现象看到本质,他将蕴藏于机器人的软件内核——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探了个究竟,找到了相关固件及资料。回国之后,以此为基础,带领以罗蕾为骨干的研究生团队,开展本国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研究与落地,通过完成“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理论结合实际,把嵌入式实时软件关键技术紧紧地掌握在国家自己手中,为我国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熊光泽说两次出国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颇深。无论是硅谷活跃异常的创新思维,还是走在街头看到家家户户窗前飘扬的旗帜展现的爱国心都让他感到震撼,一个建国两百多年的联邦制国家尚且如此,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更应团结一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爱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只是时代的一粒沙,应该顺应国家的形势,响应党的号召,以集体主义利益为第一位然后发展自身。熊教授谦虚地谈道:“我深知个人能力的有限,没有国家这个平台就无法去见识世界的广阔”。

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数字计算机逐渐占领发展前沿,熊光泽跟随刘锦德教授把研究方向从模拟计算机果断地转向数字计算机。为了更快掌握相关技术,他们从国外较低级的微处理器件入手,一层一层地剖析芯片。过程固然艰苦,但课题组终于迈出了研究微型计算机的第一步,实现了开创性的进展。然而国内的技术始终有所局限,研究人员需要更广阔的平台,熊光泽被选中进入美国硅谷,他和其他许多出国留学的研究人员一样,背负着中国科技发展的点点希望。

在国外进修时,熊光泽不断从课堂、展览及学术交流中汲取知识,更加确定了微型计算机的研究方向。熊光泽认为,想要做好微型计算机开发应用,需要先做好硬软件的调试设备,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这柄利器,就是微处理器在线仿真器(in-circuit emulator)。1983年,熊光泽启程回国,用结余的生活费采购了研制仿真器的资料、手册和器件。回国后,他潜心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带领陆文斌为骨干的一群师生做出了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EMUL-85A在线仿真器,并成功用于保密通讯装备的研发。

EMUL-51单片机开发装置

就在熊光泽留学期间,国内的开发工具研发也在快马加鞭向前进,掀起了一段“单板机热”,其研究方向以嵌入微处理器单板机为主流。此时的单板机集工具和应用于一体,能够简化调试步骤,但做出的应用产品体积大功耗大功能扩展难处理器局限在Z80。熊光泽教授的科研团队研发在线仿真器支持微处理器直接嵌入应用产品电路板,克服上述缺点,而且还提供电路的逻辑分析硬件排错能力。抓住了这个突破口,该团队相继开发出支持Z80、8051、DSP等多类型处理器的EMUL系列产品及PC机配套交叉开发软件,在技术上追上国际科技发展的脚步,大大提高了应用产品开发效率,因此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EMUL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科技进步无止境,创新探索不能懈怠。1988年熊教授从澳洲进修回国时,原有开发工具研发班子凭借EMUL一51单片机仿真器功底,正忙于电炉炼钢控制器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熊光泽没有躺在已有的仿真器成果上休息,在接手二重厂炼钢炉微机控制项目收尾工程的同时,马不停蹄地着手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技术资料整理,并寻找切入即将到来的“九五”国家项目的机会。

熊教授说在他科研生涯中,这是一段最艰辛的岁月。一是没有国家项目经费支持,二是工具性成果推广开销大、收益小,不足以支持新项目筹备及团队正常开支,那两年团队职工的编制费都靠借贷缴纳。心中怀着在本国突破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技术的追求和必胜的信念,熊光泽带领团队迎着困难,坚持奋斗,群策群力逐一克服难题,终于趟出路子,迎来曙光。

首先,选派团队成员下江南,将仿真器技术成果打包低价转让给江苏某仪器⺁,腾出手来办好两件事,一是分配专人承包电弧炉控制器推广,二是由熊教授组建带领操作系统小组开展前期研究及争取“九五”立项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师生共同发力,熊教授指导研究生罗蕾在联合国引进的UNIX计算机系统上反复试验终于分析出某嵌入式操作系统固件的设计思路。紧接着,指导一组研究生按照自主设计的实时调度算法,在一种不同指令系统的十六位处理器目标机上,开发实现了操作系统软件原型。关键技术的突破,增强了团队争取在国家计划中立项的底气。在刘锦德教授的策划和鼓励下,熊光泽团队终于拿到了国家“九五”重点预研项目,从某大所手中分得数十万元的科研经费,正式开展相关科技攻关。

在搞科研的道路上,无数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一路虽不算一帆风顺,但给熊光泽带来了宝贵的经验。“科研需要付诸实践,实践出真知。要把研究成果用在实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经受考验,不断改进。只有用户敢用、喜欢用,才算成功。”熊光泽如是说。

科技转化  助力经济

熊光泽始终认为:“要把研究成果用在实处,才能转成国家的经济实力。”每每研究出新的成果,他都会做出好几台,摆放在联合国培训中心内,邀请并指导用户使用,特别是送到一线用户中试用,采集用户的意见,再进行改进和创新。他的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还得到了“两弹元勋”朱光亚院士的大力赞赏。

当EMUL仿真器成果获得技术进步奖后,熊光泽意识到,即使把学校内每个实验室都配备上这种仿真器,也远远没有达到成果转化的目的。考虑到国内一线企业和科研部门对单片机仿真设备的广泛需求,熊光泽决定寻找工厂,合作生产单片机仿真开发装置。他们与附近一家为IBM/PC机生产电源配件的公司达成协议,自己提供技术,对方提供生产线,合作生产单片机仿真设备,取名“野猫”单片机仿真开发装置,寓意捉老鼠臭虫Debug能手,并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单片机应用技术年会上拉上横幅广告隆重推向市场。由于产品功能强质量过硬,名称响亮,受到用户青睐,迎来一批订单。紧接着在成电的UNIDO培训中心办班培训用户,多措并举,订单不断增多。为节省时间,熊光泽将技术打包转让,腾出手来,专攻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在团队师生共同努力下,按“九五”科技项目指标研制出了强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原型。遵循团队技术成果必需经过一线应用实践检验传统,熊光泽不计名利,无偿在一个重点工程项目中开展应用实践,成功开发出机载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几经磨炼,最终通过了型号工程运行验收,获得了较高的用户评价报告。熊光泽承担的“九五”技术攻关项目成果也因此获得了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极大地鼓励了团队将科研成果进行产品转化的士气。

该软件的成功应用在全国新型一个专业领域学术年会做了交流,引起该领域和投资方关注。经过该领域软件经销人士的牵线搭桥,广东核电集团有意投资此项软件成果的产品转化,电子科大科技园出面洽谈搭成校企合资协议,成立公司将成果推向市场。在首届深圳高技术交易会上正式签约,我校技术入股,核电投入两千五百万元股金,建立“北京科银京成技术有限公司”。熊光泽的团队师生随即以学校科技园名义在附近租场地开展成果的产品转化开发,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此时罗蕾已读完研究生毕业留校,成为熊老师的得力助手,转化开发骨干教师。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奋斗,以操作系统软件成果为核心配套开发出较完整的应用开发支撑环境和功能模块,于2000年8月在北京海淀科银公司总部正式开张,并成功地在中关村举行了嵌入式软件平台产品发布会,产品取名“道系统”,平台产品包含Delta OS Modules,Lanmda Tools两大组成。据查目前公司已推出了第六版本——道系统6,并成功进入我国专业领域列装产品清单。熊光泽在科银公司兼任总工程师期间,充分利用公司设在红星桥大厦的研发中心实战现场指导了一批批研究生课题研究,同时还谋划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方向。两年后熊教授辞去公司职务,集中精力指导博士研究生开展高可靠性实时计算学术研究,并主持新的五年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可喜成果。相关研究成果2001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奖。

科银产品展示图

北京科银京成技术有限公司的名号已经打响,熊光泽本以为可以回到学校集中精力深入理论研究培养更高层次人才。不曾想国家科委邓楠副主任率队莅临电子科大实时计算研究室听取嵌入式软件成果转化情况汇报,开启了成果在制造产业领域的应用研究。随后,熊光泽教授团队的研究室也相继授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科技厅也聘请熊光泽担任广东软件园顾问,到珠三角调研为制造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并协助软件园创建了以国产“道系统”品牌的嵌入式软件平台为特色的企业共享资源基地。对广东民企考察过程引起了熊光泽对专用芯片设计技术及产品可靠性测评技术研究方向的重视,为日后指导博士研究拓展了学术研究方向。

部级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

借助这些实验室平台及科研与成果转化实践过程,熊教授辛勤培养出一批批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高层次科教人才。看到学生们纷纷踏上工作岗位,肩负重任,为社会贡献,熊老师充满自豪和幸福,谈起来如数家珍。他指导过的博士/博士后郭兵以硬软件结合SOC专长受聘四川大学教授,担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博士廖勇教授,育人突出,现担任我校信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首席教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并受聘法国雷诺工程学院长期讲授“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博士黎忠文受聘厦门大学教授,肩负两岸合作项目,罗蕾教授进入863项目专家组,为校增光,更多弟子毕业后深入企业、部队从事软件、车控、航天和兵器研发埋头奋斗。其中,不乏上市企业家反哺母校,如捐建清水校区宣邦大楼的杜宣(上市公司深圳金证董事长)、捐建沙河校区校门的花欣(迈普公司董事长)及电子科技大学校友总会副理事长陆文斌(上市公司创意科技总裁,刘锦德教育发展基金董事会会长)等等。看着他们在自己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熊教授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他说:“作为老师,能看到学生取得成就,就是最大的欣慰。”

微机所开发工具研究室师生

谈到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式,熊教授深有体会,多年从事引路人的工作,在培养科研人才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首先,作为导师一定要站得高,能看到学术的前沿,学生的见解毕竟是单一且有限的,但导师作为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应该有敏锐的思维和前沿探索的魄力。其次,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熊光泽自己创立的微机所研究室和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熊光泽将留学时期学到的先进技术,购买的国际水平的软件、开发工具等都倾情投入其中,作为一个导师,他是无私的奉献者,是指引方向的灯塔,是不眠不觉旋转的陀螺。浓厚的学术气氛和丰富的资源充分启发着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正所谓“教学相长”,在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过程中,熊光泽也有更多的产出和无穷燃烧的激情与动力。

终身学习  动静咸宜

熊光泽谈到自己的退休生活,言语之中闪烁着激动。他参加各类组织,仿佛天生就带有一种领导力,乐于奉献和极强的组织能力经常成为团队的一把手。他担任老教授协会会长,也担任过合唱团团长,曾率领老教授合唱团参加两岸三地金色年华合唱音乐会,和其他老教授们一起用歌声倾诉对祖国、对党的无限热爱。“我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熊光泽教授的退休生活被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坚持打太极,一招一式早已了然于胸,闲暇时光,捧起一本书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如此这般,也算是动静咸宜。熊教授不仅会拉二胡,还自学了巴乌,“虽然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已不似年轻时,但我仍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在有限的时间里也能发出无限的光,这束光照向了公益,照亮了熊光泽身边的每一个人。

老教授合唱团合照

回首过去,熊光泽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年少心怀天下,勤勤恳恳读书,在成电遇良师;留学之路孤独艰辛,幸有海外同胞出手相助,学有所成归来;搞科研多次调整方向,摸爬滚打数十年,终得成果受褒奖;做转化不计个人利益,借钱撑过最难熬的时段,心系祖国发展;退休后致力于公益事业,活到老学到老,充实且快乐。熊光泽用七言绝句来概括自己的人生:“李焘故里勤发奋,扬雄锦官展才华。大洋彼岸取真经,国之重器添机灵。”

展望未来,熊光泽希望成电青年能够志存高远,沉下心来读书做事,切忌浮躁。他的经历不断启迪我们,鞭策我们在努力学习,为国奉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采访现场

文字:成电拾光工作室 学生记者 欧柯杉 余雨茹

指导老师:邓长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