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0后,我在COP15现场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 周林怡

一万多公里外,加拿大蒙特利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经过鏖战,“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终获通过。

现场参与这一自然保护界的“世界杯”,是怎样的体验?记者联系到了此次参会的浙江团中“90后”——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的创始人沈秋。自12月7日起,她参加了中魁合作论坛、中国角浙江主题日等活动,会场之外她还参观了当地生态园、植物园。

今天,让我们跟随她的足迹,一起回顾这段精彩旅程。

沈秋与加拿大代表合影。图源:受访者

COP15印象

从昆明到蒙特利尔,这场耗时4年的大会,究竟有何特别?

先从会场内看起。走进蒙特利尔会议中心的彩色玻璃建筑,2层的黄金位置便能看到主会场“中国角”。在这个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内,能够找到中国传统青绿山水、花鸟画等有着浓浓“中国味儿”的元素。

其中,12月9日,中国角迎来“浙江日”。浙江代表团特意准备了古筝表演和茶道表演,吸引许多外国参会者驻足欣赏。一旁的屏幕上播放着浙江各地的生物保护故事:德清朱鹮种群重建、象山抹香鲸惊险救援、舟山“神话之鸟”重现身影、湖州白茶千里助富四川……

“五年前,我结束在联合国日内瓦办公室的实习时说,我会回到家乡杭州继续从事环境保护事业。很高兴我做到了。”演讲台上,沈秋以此为开场白,讲述自己和团队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故事。除了传播自己从事的绿色事业,沈秋还在展位和会议中奔波,从全球各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汲取新颖观念、先进做法。 

沈秋在COP15中国角浙江主题日上发言。图源:受访者

中魁合作论坛上,一个“黑暗天空保护区”的理念让沈秋印象深刻。

“森林里,有灯光和没灯光的夜晚对生物区别很大。加拿大一个保护组织分享了他们建立黑暗天空保护区的理念和经验,保护这个区域不受光污染。”沈秋说,国外保护区建设、生态廊道等方面较为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参加这样一场大会,除了思想碰撞,还免不了有些神奇际遇。

第七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沈秋就见到了曾经发表过“里约传奇演讲”的铃木瑟玟。30年前,里约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这位当时年仅12岁的小姑娘发表的演讲赢得全场掌声。“大人教孩子要说到做到,为什么自己却不遵守诺言”,一句质问也曾让沈秋深受触动。如今在蒙特利尔相遇,像是一种能量传递,“未来我会继续关注公约框架的执行,希望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沈秋拍摄的视频截图。

神奇动植物

会场之外,沈秋变身为自然科普达人。在此行拍摄的视频中,常常能听见她熟稔地叫出各类动植物的名称、为大家科普其生活习性等,许多不经意间会被人忽视的动植物在她的记录下变成了“宝藏”。

比如,蒙特利尔生态馆内,没有设置任何解说牌,沈秋便成为专业向导。跟随她的镜头,观众身临其境穿梭于不同景观的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里,她寻着一阵奇异的鸣叫,找到了南美金刚鹦鹉;水岸边,水豚正躺平休憩;树枝上,坐着巴西国猴金狮狨,还有悠闲进食的节尾猴;镜头拉近,两栖爬行动物在植物间时隐时现……

“这是我们没有见过的生态馆,没有任何讲解牌,只需走进场馆,立刻会沉醉在自然场景之中,情不自禁地四处探索。”沈秋说,参观过程中,触动她最深的是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对动植物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忠实再现”,“来到这里,会感到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蒙特利尔植物园内。图源:受访者

这份对自然的“高保真还原”,还体现在蒙特利尔植物园里。特别的是,“中国园”内,造园工人、原材料都来自中国,许多中式盆景已经在这里养护了数十年。

参观之余,沈秋还走进了植物园“同行”的办公室、标本室。熟悉的是,和她自己的办公室一样,这里到处堆叠着一捆捆标本夹和报纸。但同时她也发现了差距——蒙特利尔植物园的几万件标本,全部经过精心整理,储存在恒温干燥柜内,这一标准甚至已经维持了几十年。 

“国内很多珍贵标本,因为保存不善,不出几年就坏了,很可惜。”但沈秋也相信,经过时间沉淀,国内的种质资源库保存条件将逐步提升,“这次经历,也让我意识到未来会有更多事情要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