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中心,穿越4500年成都历史

今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最新打造的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落成使用。宝墩、红桥村、金沙、双元村、老官山、实业街遗址、江南馆街、东华门遗址……在《考古·成都》基本陈列展中,展览以考古发掘遗址为线索,展现近几十年来成都的一项项重大考古新发现,拼接出4500年来成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成都的历史面貌,在考古助力下变得更加真实可触。

史前到商周 古蜀文明曙光初现

来到《考古·成都》基本陈列展,走进“百年考古”,展览从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面积达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开始,展现出古蜀文明的曙光在成都平原出现。通过宝墩遗址在展览中的呈现,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吃上了大米,并且将绳纹、稻穗纹和水波纹等精美纹饰装点在陶器之上。温江红桥村遗址展区,一批象牙镯、骨簪成为解读古蜀复杂化进程的钥匙。这批象牙器的年代集中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宝墩三期墓室中,说明当时成都平原的人群已经开始发生分化,古蜀社会已经在向更高的文明阶段迈进。

进入商代晚期和西周,在成都金沙遗址展览区域,专门复制了一件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它们是金沙祭祀文化的见证。2000年,考古人员在成都商业街发现一处大型船棺墓。这是一处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晚期商业街船棺合葬墓,据推测可能是最后一代蜀王的墓葬。由楠木整木雕凿的墓具中,随葬了大批精美漆器。在北京展出后时隔22年,这批漆器中最重要的“古蜀第一床”首次在一个常设展中公开亮相。据介绍,这件漆床是西南地区目前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结构最为复杂、保存最完整的漆床,床长2.55米、宽1.3米、高约1.8米,楠木材质、通体髹黑漆,用朱、赭二色彩绘回首状龙纹,厚重古朴。

两汉时期 科技文化百花齐放

来到两汉时期,展览呈现了在三号线建设中在天回镇工地发现的老官山汉墓,这处遗址的考古发现,也曾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奖。墓室中出土的4台提花织机模型之一亮相展区,它的结构十分精巧,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提花织机模型。在此之前,我国也曾考古出土过汉代织物,这些织机模型则填补了纺织工具上的空缺,用历史实物佐证了蜀锦作为“天下母锦”的名不虚传。展览中国内最早、最完整的人体经穴漆俑复制件,证明在西汉早期,我国的中医针灸学等已经形成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同时,老官山汉墓医简是国内体系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医简,920支进行了保护修复的汉代医简在此展出。

另外,还有东御街出土的裴君碑和李君碑,出土了“郫”字青铜戈、大额货币“龙纹铅饼”的新川创新科技园墓群,承载着汉代临邛古老冶铁记忆的临邛古石山遗址等等,从经济、教育、对外贸易等不同的侧面展开,为我们展现出一个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的汉代成都城风貌。

唐宋以后 成都城市繁荣昌盛

唐宋时,成都城的发展更加迅速。展览中成都江南馆街遗址则还原了当时成都城市的科学规划。据介绍,这处2008年发掘的遗址位于今IFS一带,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唐宋时期的铺砖路、泥土以及大小排水渠等遗迹。其中,唐宋时期主次街道、房址和与其配套的地下排水系统是重要发现。在展览中,观众们还能看见以江南馆街遗址为主体打造的一片“多维城市”概念的沙盘。通过对比现在的IFS、江南馆街遗址发掘现场,以及复原的唐宋时期富春坊,让人们直观感受到春熙路片区自唐宋时就是繁华商业中心,“逛春熙路”已有“上千年历史”。

东华门遗址展区,则涵盖从五代瓷器到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大碗,展现跨越数百年的成都历史。据介绍,在对东华门遗址的持续发掘中,明蜀王府的后花园出土了成吨的瓷器碎片。经过文保人员修复,发现多件景德镇御窑生产的瓷器,底部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当属皇帝赏赐。而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大碗,目前全世界仅存三件。一件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一件在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就是东华门遗址出土的这件。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卢星宇 实习记者 王茹懿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卢娅芮 摄影 王茹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