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为创新人才、超常儿童、偏才怪才开辟新的升学通道!

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工业时代的机器轰鸣,再到如今的智能生活,文明的巨大革新离不开人类的智慧。知识的储备与思维的火花,对个人和国家来说是强大的推动力。当下,知识的边界逐渐模糊,丰富的信息渠道带来更大的知识容量,思维教育显得愈发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已成为教育者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

2021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创新教育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径。本刊采访了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申培轩,了解山东在此方面的探索。

《教育家》:教育过程中知识与思维是怎样的关系?《意见》如何强调创新素养的重要性?

申培轩: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类思维的结果;思维是人类的高级认识活动,它必须依赖于某种载体,知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载体。

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在理论上是一致的。传授知识必须与培养思维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知识点的思维发展功能,关注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训练,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记忆这种比较低阶的认知层面上。另一方面,学生思维的培养要依托于良好的知识结构,要促进知识与学生生命意义的关联,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中实现思维的发展。

《意见》是国内首个关于创新教育“体系建设”的专门文件,从“素养”的视角出发,注重完整的“人”的培养,摆脱了传统上主要关注创新技能培养的狭隘做法,让学生真正成长为拥有广阔精神世界的人才。

创新素养在学生的素养结构中处于关键地位。创新素养是决定每个人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个人无论在何种岗位上,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利用相关信息和资源,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方案、产品或成果。《意见》与以往关于创新教育的文件相比,更加强调全面性。以往关于创新教育的文件,更多地指向少数拔尖创新人才,而《意见》指向全体学生,认为创新素养是每个现代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格,目标是全体学生创新素养的普遍提升,是面向人人的普惠性教育。

《教育家》:《意见》的印发有怎样的意义?创新素养培育是如何在校园里落地的?

申培轩:《意见》实现了创新素养培育的系统性设计。以往关于创新教育的文件,往往只关注某个学段,大都聚焦中小学教育阶段,或者只关注学校教育系统。《意见》主张大中小幼一体化,注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并将创新文化贯穿始终,强调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打通学段为创新人才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可选择的成长空间。比如,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做出探索,构建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课程强调总体设计,帮助学生打造完整的成长链条,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体系采用“四四四”的学习阶段设置,第一学段(1—4年级)设置主题统整课程,以培养创新意识为主;第二学段(5—8年级)与第三学段(9—12年级)设置学科课程与超(跨)学科课程,培养创新思维并使创新投入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德育专题教育等生命化项目课程则贯穿三个学段。学生在新的课程体系下能够得到整体性发展,人才成长的个性与共性都得到尊重。

跨学段融合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系统性延续,对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将11—12年级设置为“大中贯通阶段”,建立由课程、研究、活动、实践组成的贯通课程模型,将大学的培养理念前置到高中,既有利于高中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又让学生提前接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大学的学习模式,更快适应大学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先修课程、高校研学提前了解大学,实现个性化全面发展。创新实验、课题研究、考察实践等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长期受益。

文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是影响文件落地的重要因素。《意见》自编制之初就特别强调创新素养培育可操作的实践路径。科学编制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库、设立创新项目孵化库等举措,让创新真正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实现学科间的融通与综合。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开发并实施的主题式、项目式学习课程案例已有300余个,新的课堂生态已经出现。从三年级到八年级,学校老师和学生一起研发了10本假期项目式作业。这10本项目式作业中的插画、部分故事情节都是由学生自主设计,真正实现“我的作业我做主”。在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展的项目式作业《顽石大作战》中,学生们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做日晷、做投石机、用沙石过滤污水等,探索和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教育家》:作为国内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率先发布的文件,《意见》为山东教育发展制订了哪些计划与目标?创新思维培养体系将如何选拔、评价创新人才,提供成长路上必要的帮助?

申培轩:《意见》印发之后,山东省已快速投入行动。省教科院召开了高中校长十人论坛,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专题增设了450项创新素养培育研究课题,编辑出版了《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通讯》,面向全省中小学开展的创新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目前,创新素养培育研究和实验已取得初步进展,为了进一步深化创新素养培育研究工作,山东省教科院成立了“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省教科院正在开展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的申报与评审工作。

《意见》为山东省未来创新人才培育指明了道路,并设立了明确的目标。

一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分级管理、协同实施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格局;

二是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的长效机制;

三是普遍形成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开放、宽容的创新文化,高水平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系,精准高效的教学与活动体系,配套齐全的制度体系;

四是初步形成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

通过新体系培养出的创新人才,需要更科学的评价、筛选机制来辅助其成长,给予其更美好的明天。高考制度一直以来是国家大规模选拔人才的第一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建立另一套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将直接决定创新人才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意见》为创新人才、超常儿童、偏才怪才开辟了新的升学通道。山东省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创意思想库及人才预备库,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省内还将组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联盟,每年遴选一批省级创新素养培育基地和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发挥示范效应。而计划中依托高水平特色高中建设的创新学校或创新班,则强调对创新人才的重点关注、专门培育。在高校与中小学对接这一环节,山东省将通过组建一批省级创新人才培育学院,建立健全对接机制,有效打通升学通道。

一直以来,学业成绩是考查的唯一标准。强调创新素养的培育,应当将评价学生的标准设定得更加科学、全面。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体素养、社会实践”五维评价基础上,山东省将增加对创新能力的评价,从创新成果、科研潜质、学术交流、沟通协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山东省正在依托中科院心理所等单位的先进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双重考查,手段包括标准化智力检测、创新能力测验、特长测试、体能测试等,其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最被注重的项目,也是创新人才最需要的特质。

创新素养体系建设,对政府、学校、教师等教育工作各环节的参与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学校可以放心地开展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学生可以放心地投入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创新素养培育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也将通过接触大学课程、参加跨学科和跨学段交流研修等形式完成自身专业化的成长。同时,优秀的家长队伍、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将与教师形成合力,组成立体多元的教育共同体,确保系统育人工作顺利开展。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