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市场监管部门42项创新举措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12月21日,记者从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获悉,省市场监管部门推出42条创新举措,涵盖市场准入、质量提升、知识产权、安全监管多方面,全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据介绍,截至11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623.4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35%。

与港、澳共同建设食品“湾区标准”体系

在统筹组织方面,推动省政府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标准委围绕大湾区建设开展部省共建,推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等一批国家资源或项目落户大湾区,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带动和促进作用;

在规则衔接方面,聚焦市场准入、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充分考虑内地和港、澳在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监管规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积极探索具体领域“一策三地”“一事三地”“一规三地”的具体做法。围绕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等25个领域,公示110项“湾区标准”,在“圳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等基础上,会同港、澳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推进食品“湾区标准”体系建设,创造性提出了高品质食品的概念,研究制定不低于供应港澳食品标准的高品质食品标准31项。

1067名产品专家为企业提供“全天候”服务

在产业发展方面突出高质量。认真研究原始创新要素不足、绿色发展能力不强、协调发展程度不高等关键性问题,遵循新发展理念要求,探索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加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向“大而强”“大而优”转型跨越。在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方面,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争取省级财政出资5亿元设立广东省质量提升发展基金,支持提高制造技术及工艺水平、提升产品质量、研究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设应用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等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行为。

2022年以来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提升工作,实施关键共性问题攻关467项。建立“粤品通”公益性产品质量技术帮扶线上平台,12家“产品医院”的1067名产品专家入驻平台提供线上“问诊”服务,为广大企业提供“零跑动”“零距离”“全天候”的常态化质量技术帮扶服务。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联合港、澳举办四届“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吸引上千个粤港澳三地和国内专利项目参赛,树立了一批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标杆,助推了一批专利组合在大湾区转化实施。

欧洲投资者可在巴黎申请广东的营业执照

在市场监管方面突出高效能。推动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防范转变。率先开展全省范围“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推广跨境商事登记“银政通”,欧洲投资者可通过“银政通”渠道在巴黎申请在中国广东的营业执照,横琴将服务拓展到相关葡语系国家;构建随机抽查比例频次、被抽查概率与抽查对象信用等级、风险程度关联机制,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的准确性和靶向性。

推动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健全“一单两库”,建成全省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归集全省市场主体数据信息1628.85万户,公示各类企业信息63987.9441万条,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检察机关监督机制,推行抽查领域由群众网上票决机制,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网络直播”等,实现“一网统管”。推动单一监管模式向综合监管模式转变。支持大湾区探索部门间纵向交叉联合抽查方式,探索细化追责免责办法等,实现监管链条闭环、形成推进合力。开展部门联合抽查计划,落实“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统筹保持监管力度和减轻企业负担。

据介绍,截至2022年11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623.4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35%。至10月底,发明专利有效量、商标有效注册量分别达到52.31万件和757.1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累计达25.21万件。“商事登记确认制试点”“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主体登记一体化”“‘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试点”等5项改革举措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广东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进一步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创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监管领域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颖思 见习记者:王宇 通讯员:粤市监图片:视觉中国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