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三九”时节话养生

【导语】

冬天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也是万物为来年春天的复苏、成长积累能量的时候。中医认为,冬至养生至关重要,应加大进补力度,所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人与自然是相互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每年从“冬至”开始的“三九”天是外界气候最冷、人体内阳气最弱的时候。此时若选用补阳助气中药,作用于特定穴位,通过经络,到达脏腑,可扶助人体阳气,促其生化,驱体内“沉疴之寒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预防反复发作的目的。

一、巧用艾灸灸督脉

在人体后背的正中线上,从颈椎到尾骨这段距离,贯穿着总管全身阳气的督脉。古人称之为“阳脉之海”。脉如其名,这段脊椎骨上汇聚了全身经脉的阳气,并能把这些阳气输送到全身体表的肌肤腠理之处,发挥温煦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民间有句俗语: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中医对阳虚体质之人有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手段,就是督灸。所谓督灸,就是使用艾条或是隔姜灸烤。把身体的督脉自上而下用姜片铺上,然后用艾草卷成柱状,点燃艾柱,让它缓缓燃烧,把燃烧着的艾柱靠近铺满生姜片督脉熏灸。慢慢往下延续燃烧时,不会烫伤皮肤,且透达力很强,这缓缓的熏灸过程很符合人体需要慢慢调整的特点,随着经脉、随着血气,缓缓而行。“艾”本身就具温性,再用火灼烧,那就功力倍增了。

二、冬天烫脚养阳气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每天回家后,需要把在外面所受的寒湿之气驱除出体外,吃完饭后泡半小时脚,会感觉得到有一股颤栗的寒气从脚底心处缓缓上升,直至胸膈间,这种感觉约持续十分钟左右,就会感觉周身渐热,直至微微出汗。泡脚,不仅仅驱除了湿冷之气,调和了全身的阳气,还有助于睡眠,可谓一举多得。

(1)生姜泡脚:脚凉怕冷,用生姜一块(像枣大这么一块姜)用刀拍扁,红花、取一份用纱布包好放在水里一起烧开,再加一勺盐泡脚。

(2)红花泡脚:和血化淤,药店买一两红花分成10份,取一份用纱布包好放在水里烧开,然后加一勺盐,方法先熏脚后泡脚,治腰酸痛。

(3)艾叶泡脚:药店买一两艾叶分成五份,每次取五分之一艾叶用纱布包好放到锅里用水烧开,先熏脚,然后再泡脚,水温40到50度的时候再把双脚放入水中泡脚, 红花、艾叶泡脚,可治脚凉腰酸。

三、三九穴位贴敷

根据中医“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子午流注 适时开穴”的传统理论,研制出的一种新的中医外治疗法。三九贴敷治咳喘是从冬至开始,筛选出的祛湿化痰、补气壮阳的药物,如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按一定比例研成细末,调成糊状制成药饼,,贴敷于特定穴位上,如肺俞、定喘、天突等俞穴之上,应用温热药物对穴位予以适当刺激,是对人体阳气的补充与促进,通过皮肤的渗透,经络的传注而进到相应的脏腑,补助元阳之气,驱除痰邪,从而达到治愈以咳喘为主要症状的肺部疾病,主要包括气管炎、哮喘、小儿肺炎、反复感冒、顽固性咳嗽、肺气肿及肺心病等病症。

穴位敷贴疗法即有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节阴阳平衡,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又有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利用药物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痼疾可愈。


作者:赵钧

来源:沈阳市中医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