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我嘉”救助顾问就在家门口

  家住上海市嘉定区娄塘村的春晓(化名)两年前突发癌症,导致家庭生活困难。但是,在村级社区救助顾问的帮助下,她先后获得大病医疗救助、妇科重症帮困、突发性困难临时补贴以及村委会看望慰问等支持,她的孩子也得到了爱心志愿者的“云陪伴”。“正是有了大家的关心关怀,我觉得日子有盼头、有希望。”春晓说。

  2021年,在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下,嘉定区民政局在12个街镇探索建立村级社区救助顾问实体工作站,取名“我嘉·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站”(以下简称“我嘉”服务站),不断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全力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设立救助顾问服务站

  “郊区农村有着不同于中心城区的特点。”嘉定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有天然的救助服务基础。比如,村级集体经济能够提供资金支持、村民联络员发挥着信息枢纽作用、村规民约助推形成良好家风乡风民风、组务工作站汇集各类资源等。

  如何利用好农村社情特点,将其与救助服务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的灵活性、长效性、有效性?“我嘉”服务站应运而生,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救助服务。

  嘉定区首个“我嘉”服务站,设在嘉定工业区娄塘村西片区组务工作站内。这里还有助残、就业等民生服务窗口,以及村民活动室、老年助餐点等功能区,是一个集政策咨询、信息汇总、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村民自治场所。

  “嘉定工业区有良好的组务工作基础,我们便将社区救助顾问服务融入组务工作,将‘我嘉’服务站建在组务工作站上。”嘉定工业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组务工作是嘉定工业区自2010年起推出的基层治理模式。目前,嘉定工业区设有组务工作站104个,深受村民认可。

  在“我嘉”服务站内,记者看到两位村组长正在服务窗口值守,站内墙上张贴着“我嘉”服务站的管理制度、服务内容及流程等。两位村组长介绍,他们“一肩挑多职”,既是组务工作站负责人,也是“我嘉”服务站社区救助顾问,主要开展政策咨询、上门探望、材料初审等救助服务。

组建救助顾问团队

  在嘉定区民政局指导下,娄塘村“我嘉”服务站自2021年起,逐步组建起由13名村组长和1名专业社工组成的村级社区救助顾问团队。

  “我们村有东、南、西、北四个片区组务工作站,13名村组长就近负责。”娄塘村党总支书记唐云龙介绍,村组长一般是本地人,经过一户一票选举产生,都是村里德高望重、乐于助人的热心肠,“他们生活在片区,工作在片区组务工作站,能够辅助村委会高效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建立了台账,记录哪个队、哪名村民、反映什么问题。遇到村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报给村委会。”70多岁的邱云20多年来一直担任娄塘村二组村组长,如今兼任社区救助顾问。

  村组长的参与有助于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农村是熟人社会,便于我们随时随地了解社情民意。”娄塘村四组村组长陈甘龙告诉记者,一次,他听村民们提起一名救助对象“前一晚去了医院,救护车都开到了家门口”,他马上登门探望,同时送去相关救助信息。

  除了村组长,承接嘉定区社区救助顾问服务项目的第三方社工机构还派出一名专业社工驻村,开展社区救助顾问赋能培训、组织困难对象照顾者小组活动、链接多元服务资源等工作,将专业力量注入“我嘉”服务站。

探索创新救助服务模式

  “我嘉”服务站做实主动发现机制,形成“五必访”制度,即住院必访、过世必访、突发变故必访、特殊救助对象必访、受灾必访。社区救助顾问在村民陷入困境时及时探望给予救助,让政策“跑动”,送服务“上门”。

  “‘我嘉’服务站正在探索建立阶梯式救助服务体系。”社工吴亚林介绍,在精准评估后,为重度困境救助对象制订个性化方案,定期走访,提供多维度救助服务;对中度困境具有共性需求或相似问题的救助对象,开展小组服务,促进他们自我成长、能力提升、压力缓解;对轻度困境具有普遍问题的救助对象,做好政策宣导等,链接社区救助资源。

  2021年,娄塘村“我嘉”服务站共提供20次特殊困难群众精准评估及上门探访服务,开展5次重大病患者照顾者互助小组活动,组织2场社区救助顾问赋能培训,总计服务村民800余人次。其他村看到成效,也纷纷行动起来,设立“我嘉”服务站。

  嘉定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志军表示,嘉定区民政局将不断优化主动发现综合服务困难群众工作机制,发挥救助顾问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下一阶段,我们将深入挖掘各村特色,探索多样化村级救助服务模式,让农村乡土优势与社会救助服务更好地融合,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何志军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

记者:张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