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甘孜有我⑬丨西向追光践初心 高原峡谷洒真情——记青羊第六批帮扶工作队领队朱展飞

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西部大城市,再到川滇藏结合部的高原峡谷地带;从长江的入海口到府南河边,再到横断山脉腹地的金沙江上游;从一声江浙味的“好咯”到成都话的“要得”,再到地道得荣藏话“哦呀”。“增一分阅历,多一分见识。”面对“为何来高原”这个问题,青羊区对口支援得荣县工作队领队朱展飞如是回答:“更重要的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牵头创建一个景区,建设圣洁甘孜南大门

在高原上种下一片花海,播撒村民致富的希望。2021年7月,初上高原两个月的朱展飞,领受了牵头推进瓦卡镇情舞花海4A景区创建的艰巨任务。瓦卡镇地处全四川的最西南端,与云南省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市、德钦县接壤,处于香格里拉大环线的节点位置,拥有中国四十大地理景观之一的“金沙江第一湾”,当地独有的“学羌”情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但由于气候极端干燥、商品意识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等原因,瓦卡镇的百姓守着金饭碗挨饿。主持召开瓦卡镇村民大会,宣讲景区创建的重大意义从夏天到冬天,朱展飞把宿舍搬到了瓦卡镇,与景区创建办的同志们同吃同住同工作。通过充分的调研走访,融合当地的气候、人文、历史、民俗等条件,形成了“红色基因铸魂、情舞花海塑形、古渡文化添彩”的总体思路。内涵不够,就组织专人寻访当地老人,充分挖掘扎兰通茶马互市的陈年往事,收集1936年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军团途径瓦卡的红色故事,大力保护80多年前的扎纳亚战斗遗址;人气不够,就在瓦卡镇上方的山顶上点亮一轮明月和一片星海,吸引滇藏线上的游客穿越金沙江到瓦卡镇一探究竟;意境不够,就及时更换不适合瓦卡天气的向日葵,广泛种植花语与“学羌”情舞相契合的薰衣草和玫瑰,让四季花香跟高原灿烂的阳光紧密集合;业态不够,就组织召开村民大会,统一群众思想,鼓励开办乡村精品民宿和餐饮接待点位,号召每一个村民都参与景区的管理,让老百姓亲身享受并自觉维护景区创建成果;国际范不够,就推动青羊优秀英语老师在瓦卡镇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既为高原小镇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眺望外面世界的窗口,领略一下其他语种的人文魅力,又为全州打造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储备瓦卡力量;讲解员不够,朱展飞充分发挥20多年前就已持有全国导游证的经验积淀,在花田间亲身示范,耐心辅导,大力培养本土导服人员。实地培训景区讲解人员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2022年2月16日喜讯传来,情舞花海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瓦卡镇群众从事旅游服务、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高涨,景区内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升,“农居变旅居、村民变景民、农产变特产”效应逐步显现。

推动建立一所学校,打造康巴教育新高地

孩子是得荣的未来,教育是得荣的希望。朱展飞来到得荣县后的第二天,就赶赴城关寄宿制学校和县中学开展调研。当了解到得荣县六年级优质生源几乎全部外流的现状后,如何借助青羊区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改变得荣县教育事业长期落后的局面,就成为摆在朱展飞面前的一个现实且必须攻克的课题。经过朱展飞多轮耐心、细致而有建设性的双向汇报、联络和协调,在青得两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青羊区和得荣县教育部门终于达成了共识,由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派出1名执行校长及6名优秀教师赴得荣县领办“树德实验班”,全面采用树德实验中学管理模式、师资骨干、教学教研引领示范,力争办成学生向往、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优质初中。2022年8月已开设2个班,招收69名学生,与青羊本部实现同课本、同教研、同进度,后续还将增加派驻老师数量,预计到2024年将开齐七至九年级6个班,让大山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了初中教育的问题后,朱展飞又会同青羊教育局一起商量谋划,将教育阶段向上下游延伸,实施K15全学段贯通式精准帮扶,推行名校领衔全覆盖。计划遴选青羊区内成都市第五幼儿园、实验小学集团、泡桐树小学集团、草堂小学集团等优质学校与得荣县内20所幼儿园、11所小学、1所中学一对一组团、点对点帮扶,实施“定向培优+结对帮扶+教师共育”的精准帮扶新样态,着力提高得荣县办学水平。依托成都市实验小学网校平台,将实验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向得荣免费开放,实现与民族地区远端学校“四位一体”“四项同步”和“四课循环”,推动11所得荣学校与实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辐射惠及远端得荣师生。同时,提质高中教育委培质量,组织青羊区树德协进中学、成飞中学等4所省市重点中学,定向委培得荣籍优秀初中毕业生,妥善安置学生学习、生活,帮助得荣培养优秀人才。朱展飞向得荣县城关片区寄宿制学校六年级毕业生家长介绍得荣县“树德实验班”办学计划

倾心培植一个产业,孵育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引领为先。得荣县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带,气候条件独特,白天日照充沛,昼夜温差大,号称“西部太阳谷”,植物垂直分布,生物多样性好,适宜种植多种特色中藏药材。朱展飞率领第六批工作队员,秉承“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宗旨,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在之前工作队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接续推进项目建设,大力扶持2020年4月建成的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并协助基地在茨巫乡、日雨镇、奔都乡等8个周边乡镇推广种植秦艽、苍术、滇黄精等10多种特色中藏药材共计1400余亩。在海拔3700米的太阳谷镇浪中村,从2021年开始连续两年投入帮扶资金720万元,推动建设川贝母种植基地。经过充分调研,朱展飞创新提出了“贝母银行”这一特别机制——青羊区拟共出资1200万元,为得荣县100个行政村各“购买”1个川贝母大棚的所有权。各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地管理方福民公司签订“托管”协议后,福民公司负责大棚日常管理,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享受4800元的保底收益。4年后川贝母销售产生的利润,60%进行二次分配,40%留作滚动发展资金。截至目前,青羊区已为60个村在“贝母银行”开设了“户头”,第一期固定利息14.4万元已发放到位,全县十个乡镇共享川贝母产业发展红利。在人工种植川贝母的同时,朱展飞正在思考如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他陪同种植基地负责人至州内外多地进行考察,利用多年前执业律师积累的经验,积极出谋划策,测算成本,分析利弊,最终协助基地选址彭州中药城设立川贝母中药饮片厂,建成以后有望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浪中村川贝母大棚内查看幼苗长势

用情带好一支队伍,塑造青羊干部好形象

抓好队伍建设,是干好工作的基础。朱展飞作为工作队的领队和队里的老大哥,延续在青羊区纪委监委从事机关党建和组织人事工作的优良作风,严管+厚爱,大力推进队伍建设。初上高原之时,朱展飞即主持召开队内思想、工作、纪律“三合一”谈心谈话和交流座谈会,全面了解每名队员的家庭概况、工作经历、特长爱好等情况,交流对援得工作的思想认识。今年5月,工作队集中开展第二轮谈心谈话,朱展飞耐心地听取每名队员一年来的收获和感悟,就征求队伍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队员的个人困难和诉求。在朱展飞的提议下,工作队内开设了“青得小讲堂”,以队员为主体,并邀请得荣当地干部人才,不定期开堂授课,促进全体队员加强自我学习,进一步丰富民族地区工作经验,更好的融入得荣、服务得荣,取得了良好效果。组织全体队员在川滇交界处的红军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朱展飞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扣党史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两大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和组织生活。近两年来,已组织开展专题党史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9次,每季定期通报工作队作风纪律、队伍管理情况;召开支部党员大会7次、支委(扩大)会20次,讲专题党课3次,组织生活会1次;组织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2次,组织“党员义工日”、“植树造林”等专题党日活动7次;开展了“乡村振兴”知识竞赛1次。通过上述活动,有效提振了全体队员团结一心跟党走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切实增强了队员的组织意识、纪律意识。在朱展飞的带领下,全体队员始终坚持在困难中磨砺自己,迅速转换角色适应岗位,在得荣所挂职的岗位上做出了不俗成绩。青羊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获得了得荣县“阳光产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队员邹俊荣获省教育厅2021年度“对口帮扶先进个人”,王勇荣获了得荣县2022年“优秀共产党员”,李军获得得荣县“阳光产业”先进个人,徐南获得驰援巴塘县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称号,王媚琳和邹俊荣获2022年成都市优秀支教老师。截至目前,工作队共编发工作简报信息244篇,在中央、省、市(州)各级媒体刊登新闻报道427篇次,其中“对口帮扶·高原百姓收获四金”被刊登在中央人民政府官网首页,“贝母银行存着30个村的共富梦”、“锦旗飘扬妇幼院,产妇还礼谢党恩”等,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刊载。青羊帮扶的成效得以彰显,青羊干部的良好形象也得到广泛宣传。2021年5月12日来到得荣后,朱展飞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五一”“端午”“十一”等假期也均在得荣加班值守,周末基本用于下乡调研,从未因个人原因返蓉休过一天的假。白天时间忙于县上的各种事务,晚上时间用来召开队内会议及撰写修改各类文稿。有人问起他这样拼命干到底值不值得时,朱展飞笑着说起一件小事。今年6月,在瓦卡镇下乡途中,朱展飞不慎脚踝扭伤,在队员的搀扶下到当地接骨土专家处进行推拿理疗后,医生坚决分文不取:“我认识你,青羊来的同志为得荣的建设付出了很多很多,真心很感谢你们!”“我出生在江苏黄海边,从小就神往高原雪山,这次能来得荣工作,圆了我一个年少时的梦,所以格外地珍惜和努力。”朱展飞说道:“若是还能得到得荣老百姓的一些认可,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在瓦卡镇阿洛贡村开展认亲结对活动

来源:甘孜州省内对口帮扶工作队

编辑:郭帆

校对:杨敬霞

责编:肖宵

审核:陈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