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相伴 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最美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小学苏素芬

自年初厦门市海沧区教育系统开始实施“全员导师制”,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小学语文老师苏素芬就在师生双向选择中,构建起自己的导师制共同体核心圈。

在这个小圈子里,苏素芬对每个孩子的优缺点都了如指掌,对每位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感到欣慰自豪,她把最宝贵的时间和满满的爱通通给了学生。因为足够贴近学生,她总能及时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传道”“解惑”,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或许就如苏素芬所说:“导师不就是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帮助他们激活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梳理每个孩子的优缺点

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导”

今年2月,“全员导师制”以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形式在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小学拉开帷幕。彼时,苏素芬任六年级语文老师。在学生自主选择环节完成后,产生的名单让她心里不禁“咯噔”一下:15名学生中,有1/3属于后进生,另外1/3家庭遭遇变故……虽在第一时间有点畏难,但苏素芬最大的念头是“不做好导师不行,好歹那么多孩子选了我”。在她看来,那是孩子们给足了导师面子。于是,来者不拒,每个选择苏导的学生都成功进入“苏素芬导师圈”。至于怎样才能做好导师?深思中,“育人就是育心”几个字一直浮现在她脑海中。

她开始发调查问卷、与家长交流、找各科老师了解、同孩子们聊天,梳理每位同学的优缺点、现阶段需要帮助的方面,甚至还列出应对每个孩子特殊情况的措施,以及教育方法,后面还备注有每位同学的进步变化。

之后,从第一次导师见面会开始,她就放手让孩子们到真实情境中去策划、去体验、去互动、去反思、去总结,并从中渗透育人作用,效果喜人。比如,在人人参与策划的见面会中,不自信的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意见也会被接纳,自信心增强了;后进生看到自己也能得到肯定,学习状态也得到各科老师的认可……

苏素芬认为,教育最高明的方式是放手,放手才能让导师实现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导”。

从不吝啬“走心”

她把时间和爱给予学生

当然,导师苏素芬对孩子的“导”可不只是放手那么简单。日常生活中,她将最宝贵的时间和满满的爱通通给了学生。

听着学生诉说家中父母离异的变故,看着孩子不安忧郁的眼神,苏素芬也湿润了眼眶。她耐心地与学生共情,教导其调整心态面对父母,并不厌其烦地与家长沟通。为了让内向的小女生大胆开口讲故事,她在午读时间总是特地把小女生带到自己身边,一起读课外书,一起看图说话……苏素芬导师从不吝啬的“走心”,也换来了许多学生对她的爱戴与崇拜。

不仅如此,今年秋季开学从六年级回到一年级任教的苏素芬,总结了学生在小学六年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并从一年级开始,根据每一阶段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也就是说,她的教育是有思考、有计划的。譬如,她发现学生到了高年级语文学不好的很大原因是阅读量太少,就建立起阅读共同体。孩子们的阅读活动,她几乎每期都参加,这也已经成为习惯。

教书之余贴近学生

抓住时间“传道解惑”

如今,对于导师的身份,苏素芬乐在其中。她笑说,上课时她是严厉的老师,但下了课就不一样了。“孩子们演出时我是导演,研学时我是向导,拔河时我是教练。”节日中,她还能变成歌手。她在“六一”节演唱的《月满西楼》,还收获了很多点赞。

愿意在学生身上花时间的“走心”导师,自然贴近学生,也总能顺势发现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

有一次,一个自称“不求上进”的学生参加拔河前,因位置问题与队友争吵。苏素芬预言了惨败的比赛结果,并借机告诉他们:不团结、没有统一的战略战术,只有蛮劲没用。她没在赛前换下这个孩子,在她看来,所有经验都代替不了体验。“让孩子亲身去尝试、去感受,才能让他们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在与苏素芬导师聊天时,她的每句话里都流露出对孩子们的爱,但她觉得,孩子们更爱她,所以她要记住这些爱。“年纪大了,不写下来我怕哪天就给忘了。”然后,她真的把她生活中最常见的师生之爱密密麻麻地记录在她专属的小本本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句句天真的话语,都是苏素芬导师用心珍藏的美好瞬间,也是孩子们成长的最美见证。

导报记者 梁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