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民教授:书写肺癌精准诊治传奇 惠及肺癌患者|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88

  //  

医师报讯(记者 张艳萍 湘雪)创立早筛早诊早治系列技术,相比晚期肺癌6%的生存率,实现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达92%以上;使手术可治愈的早期肺癌(IA1期)诊断率提高10倍至11. 82% (全球仅1.1%), 将1A期肺癌诊断率从26. 48%提高至60. 78%;研发中国首个智能肺癌病种库及肺癌(肺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对3-5mm肺小结节检出准确率达98.8%……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为民教授肺癌早诊早治团队历经20余年艰苦攻关,围绕影响肺癌治疗效果的两个早期关键环节着手:即早期发现可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小于1cm的早期肺癌);早期确诊可靶向治疗的分子类型。从精准诊断的五个关键技术即精准筛选高危人群、精准釆用筛查方法、精准检出肺部结节、精准评估结节性质、精准明确分子分型,进行系统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达到肺癌5年生存率和早期诊断率“双提升”的目标,书写精准诊治传奇,造福肺癌患者。

推动肺癌早筛早诊 

实现5年生存率从6%到92%

肺癌是全球头号癌症杀手,在我国无论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在第一。11月19日,李为民教授在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说,死亡率这么高,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早期诊断率比较低,诊断时68%都是晚期了,尽管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放疗一系列治疗措施,但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不到6%。如果在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能达到60%,尤其是小于1cm的早期肺癌,没有发生转移,医学上叫做(IA1期),5年生存率达到了92%以上。

面对这种现状,李为民教授思考通过肺癌早诊提高诊断率,那么就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率。但我国面临的最大难题,1A期肺癌、IA1期肺癌的检出率只有19%,远远低于发达的国家。必须要找一个办法,解决早期没有症状,一旦有症状就是晚期的难题,于是想到了筛查,通过筛查在还没有出现症状时就发现端倪。

但按照美国和我国现行肺癌筛查指南,和临床实践中有一些不相符的地方,美国肺癌筛查指南中把年龄大于55岁的重度吸烟者作为肺癌高危人群,我国肺癌筛查指南把年龄大于50岁且重度吸烟者定义为肺癌高危人群。李为民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实际上,50岁以下得肺癌的接近40%,同时不吸烟的也接近50%,得肺癌患呈现非吸烟史,年轻化,因此必须建立符合我国的精准的筛查标准和方案。

经过临床、流行病学等一系列研究和创新,李为民教授团队发现,在我国,肺癌40岁以上发病率逐渐增高,肺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职业暴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基于此研究结果,李为民教授提出,凡是40岁以上、有吸烟史、出现过职业暴露、有肿瘤家族史的,都应该纳入肺癌早期筛查对象,创新性建立了我国40岁以上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方案,推动了肺癌早期规范筛查。从 2005年推动,到2013年已经广泛运用,2016年之后在全国大力推进,肺癌的早期规范筛查,使手术可治愈的早期肺癌(IA1期)诊断率提高10倍,至11. 82% (全球仅1.1%)。真正的发现了一批早早期肺癌,提高了肺癌的5年生存率。

研发AI辅助诊断

检出准确率达98.8%

“创新”二字是李为民教授在医学研究路上一直坚持的信条,在推动肺癌早期筛查,实现精准筛选高危人群、精准釆用筛查方法后,开始在精准诊断肺癌之路上深耕。

“肺癌早期规范筛查可以发现早期的肺癌,但因为95%是良性结节,筛查之后最大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能分得出是肺癌,还是良性,那么如何做到不漏诊,不误诊,实现精准诊断就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为民教授说,工信部的两个揭榜挂帅项目,人工智能呼吸临床大数据的建立和肺癌(肺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的推出,助力肺癌的精准诊断变为现实。

李为民教授团队通过对临床、影像、病理、基因等多维数据系统的集成和提取,构建人工智能呼吸临床大数据,建成41574例大样本的中国首个智能肺癌病种库,为新型影像技术开发提供大数据支撑。同时,项目组挖掘CT图像数字化信息,提取病灶纹理、小波、形状、强度等485个特征,并与临床、病理、基因等信息相关联,构建基于影像组学技术的非侵入性肺癌诊断预测模型,提高预测准确性。

在大数据和预测模型的支撑下,团队进一步研发出了肺癌(肺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1分钟即可实现结节定位识别和定性辅助诊断,对3-5mm肺小结节检出准确率达98.8%,大幅提高小于1cm早期肺癌诊断率。

李为民教授说,肺癌(肺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赋能基层,推动了分级医疗,年轻医生、基层医生都能达到三甲医院高级专家的水平,解决了漏诊难题。二是对于高级医生来说,可以节省处50%以上时间,效率提高了,能为更多的病人服务。

肺癌(肺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于2016年开始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全国250多家医院使用,覆盖了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在放射科、体检中心、临床的呼吸科、胸外科、肿瘤科等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对实现肺癌早期诊断同质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基层医院肺癌精准诊断提供了技术保障。

推动肺癌规范诊疗:“四早”理念规范患者诊疗

肺癌能够得到精准诊断之后,解决规范治疗是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关键之举。肺癌规范治疗凝住着李为民教授多年的心血,他带领团队建立并完善了肺癌小标本获取方法及分子分型快速检测路径,通过影像智能无创预测常见基因突变(EGFR、TP53等),相比传统方式时间大为缩减。建立经皮穿刺获取小样本技术用于EGRF、ALK等基因突变检测和分子分型,准确率达95.45%;建立目标捕获结合NGS技术液体活检检测ALK融合基因,与组织分子检测吻合率92%;发明一步法快速构建扩增子文库方法,开发出系列肿瘤液体活检试剂盒。

近年来,为了更快地推动肺癌规范诊疗,李为民教授团队将“抢”时间做到了极致。率先整合的染色质开放序列、基因组及转录组特征解析肺癌演化分子机制,发现了染色质开放区域与肺癌相关基因拷贝数变化明显相关并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描绘了肺癌染色质开放图谱,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癌症杂志Cancer Res上,该刊同期述评认为该成果开启了肺癌多组学研究新时代。

针对临床缺乏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现状,李为民教授团队从早期肺癌血浆中筛选证实BAI-1、TSP-1等4个分子,实现早期肺癌诊断敏感性达90%,高于常用标志物(敏感性<50%),获发明专利10项并进行了临床转化。同时在RNA层面发现四个新环状RNA(hsa-circ-0077837等),诊断肺癌准确性达90%。

李为民教授建立了尽早治疗、尽早分子分析、尽早规范治疗、尽早全程治疗的体系,一是要改变过去许多病人诊断后没有规范治疗的状况,抛弃认为吃点中药,出去旅游旅游更好的观念,一旦发现了,就要进行规范治疗,哪怕是晚期,也要尽早去治疗。二是尽早进行分子分析,找到精准治疗方案。三是一定要按照分子分析,根据临床的指南进行一个规范化的治疗。四是尽早全程治疗,不能在治疗当中缓解得不好就不管了,有了一个效果就不管下一个阶段治疗了,一定要做好全程治疗。基于这样的理念,华西医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肺科中心,既有呼吸科、胸外科、肿瘤科、同时还有影像、病理的多学科团队,为患者制定规范化的诊疗方案。

  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创立了“确立高危、规范筛查、系统评估、精准诊断、全程管理”的肺癌早筛早诊早治系列技术,更快地用于老百姓。在李为民教授带领下,团队通过集成创新,使1A期肺癌诊断率从2011年的26.48%提高至2018年的60.78%,破解了早期肺癌漏诊难题,突破了肺癌早期精准诊断技术瓶颈,解决了肺癌早期分子分型靶向治疗的临床问题,有力地推动我国肺癌精准诊疗的规范化进程。

未来聚焦更加精准  持续造福肺癌患者

推动肺癌早筛早诊、研发AI辅助诊断助力精准诊断、推动肺癌规范诊疗,这一系列造福百姓健康的成果,正是李为民教授在精准医学领域持续发力的生动诠释,其背后凝聚着他的担当和付出。从组建包括临床医生、信息、生物材料、化学、分子生物学在内的80多人多学科交叉呼吸肺癌团队,到凝练攻关的方向,再到根据临床的问题引领方向,作出整体设计,把握解决临床问题的具体方向,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定期对结果进行分析,尽心尽力聚焦肺癌的精准诊治。

李为民教授一周的工作时间分布,也可看到他为守护百姓健康而甘于奉献,作为院长,他工作繁重,却始终坚持每周有一天在临床,半天门诊,半天做多科会诊,特别是疑难会诊。晚上和周末都在忙于管理和研究,星期一晚上的办公会,星期二和星期三晚上的研究生的学术讨论和实验室的研究进展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星期四研究医院管理方面的问题,星期五、 星期六、星期日,忙于学术交流和听取博士后的汇报或相关的专题汇报。

人们都说华西医院的精准医学之路越走越远,正是凝聚着李为民教授太多的担当和付出,一年前,凝聚了李为民教授团队20多年的心血的“肺癌早期精准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望未来,李为民教授表示,一定要更加精准,从分子层面更加精准的去筛选肺癌筛查的高危人群,要更加精准去筛选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全程多线治疗方案的研究,通过不断创新突破惠及更多的患者。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倡导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由此,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于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联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回顾: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精彩文章回顾:

华伟:中国心脏起搏发展路上的“点灯人”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85

吴英锋:稳中求进  助力急诊急救事业再上新台阶|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84

米卫东:安全性与舒适性 探索气管插管的“两全之法”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85

刘冰熔教授:奔跑何惧摔倒,卓越源于执着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84

浙大二院副院长、心脏中心副主任项美香:以“心”医心  用心呵护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83

排版:胡海燕

编辑:张玉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