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我们在!

       他们是“战士”,也是普通人,同样上有老下有小一身牵挂,他们就是——可亲可爱可敬的医护人员……在疫情最危急的当口,随时随刻都有会感染风险的时候,他们仍然选择坚守一线,无怨无悔,扛过了一桩桩一件件难事,急事。同事、家人,包括他们自己时常会问,如果再给一次机会还做医生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每日拖着疲惫仍然“战斗”在一线的他们,是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父母”

    “小刘,42床还在烧,调低一下暖箱温度”“5床的治疗可以停了,通知家属明天回家。”

2022年12月23日上午,刚退烧的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陈晨已经站在病房的暖箱前进行病房巡视,有条不紊的安排工作。“科室医护一多半都感染了,我们近期基本上都是大通班,我们的人都累的差不多了:”陈晨说。

     

       陈晨2007年从兰州大学医学院硕士毕业后就职于西安市儿童医院,今年已经是她在新生儿科工作的第16个年头了,目前职称是副主任医师,同时也是科室的“质控医师”。曾于去年作为市级新生儿专业的新冠专家前往胸科医院进行支援工作。“科室是18号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后,开始收的新冠新生儿,从下午四点,不到一天时间收到55个。之后因为科里医务人员严重减员,为确保医疗安全,住院患儿一直维持在50名,这会科室还住着42名新冠患儿。”陈晨说。在与我们的交流过程中,陈晨正在帮护士给一名新生儿“喂奶”,“我们科护士,你现在能看见的几乎都是家里面人被感染的,能占到百分之80左右。但是没办法,顾不上啊。仅剩的没有感染的几名医护人员还要照顾科室其余10余名非新冠患儿的诊疗。新生儿病房是无陪人监护病房,父母都不在身边。我们就是这些宝宝们的父母”。

       急诊室里的超级女侠

       我们在急诊科看到唐庆的时候,她正准备下夜班。卸下医护服和医用口罩面罩,唐庆整个头发被汗水浸湿,脸被汗水蒸的通红,口罩压的红印子格外醒目。当问到她这几天的工作感受时,这位坚强的重庆妹子眼眶逐渐泛起泪光,“我爱人已经感染了,住到医院了,两个娃儿只能由生病的婆婆照顾。但是选择了做医生也没什么好后悔的,毕竟上班十几年了,经历了很多,尽力坚持吧”一句稀松平常的坚持,几乎是所有医护人员内心最执着的追求,哪怕在坚持一下。

       

       唐庆,副主任医师,201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年进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职。一直在急诊科和发热门诊工作。最近一个月一直发热门诊工作,承担日常诊疗及急危重症的抢救转运工作,最近由于发热门诊病人激增,使日常的诊疗工作变得更加忙碌。唐庆说“西安儿医是个大家庭,近期不断有各个科室医护人员来发热门诊支援,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希望我们和病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祝愿每个小宝贝都身体健康。”在与唐庆聊完后,急诊科主任苏宇飞告诉我们,唐庆今天早上交班的时候已经有发热的情况了,估计也被感染了,希望她安心养病,早日康复。

       儿医是医护人员的坚强后盾

    “咱家里的老人怎么样?家里如果有困难咱一起扛。”西安市儿童医院院长李安茂遇到病理科主任陈广生时关切地询问大家庭里遇到的问题,他说:“同志们与家人的平安、身心的健康,是医院持续关注的,咱们都是一家人,有困难咱一起扛。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真正做到了边防护边开展医疗工作,对于已经感染的家人和同事,医院在此向大家致以最深切的问候,同时也希望被感染的职工安心居家休养,争取早日健康归来。”

     

    “大家辛苦了!”23号下午,院长李安茂、党委书记吕喆带领院领导班子及部分职能中层、科员前往临床一线看望医务人员。同时,医院还准备了抗病毒药物、芦柑、梨、医院自制的强身清温汤等慰问品。同志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相互支持、保重身体、迎难而上,坚守在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儿医优秀的红色基因,精诚协作,一定要坚持到战胜疫情的那一刻!彰显我们作为西安儿医人的责任与担当。

       以上这些只是西安市儿童医院无数医务人员在面对本轮疫情袭击时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科室、团队,比如率先治新冠患儿的感染三科;科室人员锐减,主任、护长进组顶班的呼吸二科、呼吸一科,还有既要严格做好防护又要开展专科手术的外科系统各科室......

       从医之路,虽然辛苦,虽然忙碌,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因为我们的治疗得到康复,痊愈之后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们就为自己从事的这份职业感到自豪。此次疫情,我们依然会坚守,每个奔跑的背影,都是儿医为着希望而跑,我们始终相信循光照的方向,胜利就在不远方。

       此时此刻,我们在!再大的困难,一起跨越,奔赴未来!西安烟火气渐浓,让我们携手共同迎接冬日暖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