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两地科普基地如何创新发展?这场论坛上,业内嘉宾探索“答案”

12月26日,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重庆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主办的第二届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在兴隆湖湿地公园路演中心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科技专家和科普基地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成渝地区科普基地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论坛现场发布了全国首个科普研学服务管理规范——《成渝地区科普研学服务管理规范》,还对首批10个成渝地区科普研学基(营)地进行了授牌。活动中,现场专家围绕科普场馆的打造、运营、科普产业化、科普教育等话题进行了讨论,掀起一场科普主题的“头脑风暴”。

打造具有成渝特色的场馆

借助数字技术、元宇宙赋能科普活动

成渝两地科普事业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现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在圆桌论坛中建议制定一个更详尽的科普创新发展规划,首先要注重科普能力建设,“虽然成都有很多很好的科普场馆,但是光有场馆还不够,还要思考我们还缺什么,而成渝集中了西部地区丰富的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放眼全国,一些城市建设了天文博物馆、海洋博物馆,成渝应该思考建设一些具有特色优势的科普场馆,它的载体不一定大,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

除了场馆建设外,还需要做好科普创作,邱成利介绍,当前我国的科普创作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他还提到了科普氛围营造,建议不断提升大家爱科学、讲科学的氛围,吸引孩子们走进实验室了解科学奥秘。邱成利还建议成都要积极“走出去”,比如,去上海、广州等地以及发达国家城市考察学习当地科普工作的成效,“要思考我们科普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要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蒸汽时代、电力时代,现在朝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这给我们一个清晰的印象——科学和技术正在越来越快地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改变。基于上述发展现实,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分析了当前科技发展的特征,首先,他认为跨界融合趋势明显,“科学和技术在跨界,科学和人文在跨界,通过跨界给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时代给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这会给科普事业带来一些改变。“数字技术促使科学传播范式和方式发生变化,成渝两地的科学发展能否在跨界融合、数字时代基础上去重构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体系?”王小明进一步分析,在科普活动中,跨界融合和数字化技术可以带来历史重现、教育重构、研究重塑,会影响科普场馆的设计和运营。

在王小明看来,科普场馆的设计、科普教育活动正在呈现跨界融合趋势,而场馆的设计应该发挥启迪和保持人们好奇心的功能。“科普场馆的设计,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文化的建构去保持人们的好奇心,科普场馆展示的科学标本背后都体现了科学家精神,代表了科学家心血,如何让这些科学标本‘活起来’?如何让它们生动形象地展示给每一位参观者,比如,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元宇宙等技术让参观者‘穿越时空’去看到当时的科学是如何变化的,通过场馆设计让科学家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同时,科普场馆可以和学校教育联手,打破年龄、性别的限制,助力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科普产业化的“烦恼”如何解?

须瞄准人才、市场、课程体系等领域发力

如何做大做强科普事业?现场掀起了一场对科普产业化的思考。王小明分析,成渝两地集中了很多科普场馆、科技型企业,形成了科普的联合体,在此背景下,大科普的格局正在形成,科普产业逐渐兴起。“成渝两地在科创资源方面具有互补优势,可以用老百姓看得懂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在传递过程中,可以实现一些先进技术民用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王小明说,成渝两地科教领域人才济济,双方携手合作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科普氛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普产业研究所所长周建强分享了他对科普产业的看法,“科普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精神、思想的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其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科普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某些特征,同时也具有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某些特征。”周建强分享的一组数据显示了未来科普产业的发展前景,数据显示,按照全国旅游市场10万亿规模测算,如果科普旅游占旅游产业的5%,规模将达到5000亿,如果占比达10%,将达到10000亿。

科普产业的打造来自一个个科普载体的支撑,而筹建一个科普场馆过程繁琐,且非常辛苦,科普场馆如何打造?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校筹建组常务副组长欧阳辉看来,科普场馆的展品很重要,“一些科普场馆没有展品,而场馆需要内容支撑,有了展品之后,还需要一定的空间布局进行产品展示,此外,还要去了解受众的需求,了解观众愿意看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建设市民喜爱的博物馆。”

当前,成渝地区科普产业的发展,仍在产品、教育等领域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对此,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龚明霞建议,应该加大科普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科普团队服务能力,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升公众认知,建立专业课程研发团队,完善课程体系,通过一整套机制提升成渝两地科普水平。

科普活动的传播和推广离不开传播媒介的助力,如何创作出契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科普内容产品?国家一级导演、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少儿频道总监田缨分享了她和团队成员制作科普节目的心得。“需要巧妙设计科普活动的情节,通过场景营造、分析验证,层次拆解,以解谜团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层层了解科学的奥秘,这其中,需要以‘受众为中心’,而不是以‘传者为中心’。”田缨认为,科普节目的打造也应该做到知识的趣味性,可借助角色演绎、动画演绎等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

编辑 柴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