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浓浓的乡愁,叫岷县点心

岷县,隶属于定西市,因境内有岷山而得县名。岷县地处甘川公路过境地,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商品集散的繁华商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自唐代以来,茶马互市就在这里得到发展,明代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经济文化交流与贸易的发展,岷县人养成喜经商、善经营的传统。岷县点心就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南北点心制作工艺,逐步形成的特色食品。

 

岷县人把点心又叫“酥食”,其实岷县点心是由中国古代所说的“酥”发展而来的。至少在汉代,就有酥类面食,《三国演义》里有这样的描述,杨修吃了曹操留给儿子的“一盒酥”,还机智地辩解说:“一人一口酥”,这里的酥,其实就是今天的点心。据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920年)《岷州志》载:岷人尊客偶至,供以乳茶,设点数碟。其”点”即为岷县点心。岷县点心的发展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它以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和健康安全的食品质量享誉陇原,远销省内外。

 

作为经典的传统小吃,岷县点心皮薄个大,份量足,加工原料丰富,生产工艺考究,百吃不厌,是难得的美食。点心馅里添加的原料有:绿红丝、玫瑰糖、核桃仁、花生米、冰糖、白沙糖、金桔、胡麻油油和各种香料。这些来大自然的健康绿色的馅料,不仅大大提升了岷县点心的口感,更加提升了岷县点心观感,使其达到了真正的好看又好吃。

 

那么,如此好吃又好看的岷县点心是如何制作的呢?首先,是馅子的制作:先将小麦精粉蒸熟,凉冷擀细,并用细箩过一遍,然后放入大油、清油、芝麻、花生米、核桃仁、红绿丝子(桔皮用糖淹制后切成的长条)玫瑰花(也需用糖和酒淹制)拌匀待用;其次,皮子面制作:皮面是由一定比例的水、面、油揉和制作而成,百分之五十的油和百分之五十的面和匀就是油面,也叫“酥”。把皮面和油面卷成面卷,擀开,然后包入馅子,呈圆型然后压扁,最后在点心表面用食用色素压花,并压上黑白芝麻,然后用铁鏊加木炭烤熟即可(现在改用烤箱烤制)。

 

顺便提一下传统的“鏊”,鏊其实是平底铁锅,其直径足有一尺八寸以上,没有把手,锅盖用厚生铁制成,四周稍向外侧翘起,用三根铁丝把锅盖钳住,上部集中拧在一根横着的粗木杆上,从梁上穿根绳子垂下来把木杆吊起来。

 

岷县人把做点心的过程称为“炕”点心。炕点心前,先在盖内拢起旺旺的碳火,“鏊”底下的大土炉灶里用碎柴,麦衣架起微火,以保证“鏊”内温度均匀,当“鏊”发热时,只要轻轻压一下旋在半空的横木杆的另一头,盖便被抬起,架有碳火的大盖就围绕一个圆心,转到旁边。这时就可以把包好的点心一一摆放在”鏊’’内,然后用同样的办法把铁盖还原。炕到一定时间,挪开铁盖把点心用铁铲翻过来,然后再盖上盖儿继续烘烤。现如今,烘焙工具已经由“鏊”换成了“电烤箱”,然而岷县点心的手工制作方法却一直流传延续了下来。

 

如今,走进岷县县城,大大小小的点心铺子遍布街巷。这些维系着很多人的生计的点心,已经超越了美味本身,成为一张引人瞩目的饮食文化名片,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已经融入岷县人民的血液之中,也深深地渗透进了人们的婚丧嫁娶、节日祭祀等重大活动中。在各种添加剂增味剂满天飞的今天,岷县点心没有繁复调味的掺杂,依然保持着甜点最原始的状态,静默在喧嚣的世界一隅,自成景观,这是不容易的事情,这样的简单质朴,令人敬仰!

来源:陇上非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