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走进松潘红色大地,用脚步追寻红色之光

史诗般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是人类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

当八十多年前

红一、二、四方面军带着

大渡河的硝烟、玉龙雪山的冰霜

剑门关战斗的伤痕

……

来到这里时

就被播下了红色的种子

烙上了红色的印记

红军长征⾛过的松潘

是红色之地,光荣之地

松潘这片红色沃土

见证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军先烈们

曾在这里谱写出了一首

最艰苦、最悲壮的革命史诗

在川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松潘

这里是长征途中党中央停留时间最久的地方,也是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次数最多的地方。

1935年-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在松潘境内转战、经过、留驻、集结,建立了7个苏维埃政权

▲红军在松潘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分布图

毛儿盖歼灭战、塔子山战斗、干丫梁子战斗、马场战斗、羊角塘战斗……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在松潘同敌人进行了多次英勇的战斗,至今保留下来的战斗遗址,还书写着当年战场上的激烈画面。

▲塔坪山战斗遗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在毛儿盖地区召开了沙窝会议和毛儿盖会议;此后,红军从毛儿盖再出发,穿过草地,向北挺进。

▲沙窝会议遗址

▲毛儿盖会议遗址

1935年到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穿越当时被称为“水草地狱”的松潘草地,在这里锻造出了伟大的雪山草地精神。

▲红军穿越草地地图

在那时,这片长达300公里的死亡地带到处是杂草和水沟,许多红军战士因饥饿、寒冷、伤病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然而挫折与磨难都无法击败他们,正是在红军战士钢铁般意志的支撑下,红军走出了茫茫的大草原,这也为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这片红色沃土之上,还涌动着松潘儿女与红军的绵绵情谊。

无数藏、羌儿女在这里参加红军,书写了一部松潘各族群众与红军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壮丽诗篇,毛主席更是赞誉其为 “牦牛革命”

其中,“红色土司”安登榜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我国羌族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红军的羌族土司领袖,是松潘人的骄傲。

▲电影《红色土司》剧照

松潘,一片沐浴着红色的沃土。

几十年过去后,当年红军战士们踏过的死亡之地如今已是"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在这里快乐地休养生息。

如果说先人曾为松潘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神奇光环,那么长征那段历史则为这里书写了永不褪色的传奇色彩。

那段红色基因早已融于松潘人的血脉中,感染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松潘建设者。

近年来,松潘县不断深入挖掘红军长征文化,探索推出“实景讲堂+现场教学”模式,用“活”红色资源,讲“活”红色故事。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

今天,不妨再次踏上这片热忱的土地,起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回望那段峥嵘的岁月。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坐落于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是全国唯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总碑园。

除此之外,这里还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以及“全国国防主义教育基地”

▲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的碑园名

走近川主寺镇,跃入眼帘的便是那矗立在元宝山顶上挺拔巍峨的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它也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

碑顶一位红军战士双手高举,一手持花,一手持枪。每当夕阳西下时,阳光照耀在碑体上,顿时金光万道,远远都能够看到山顶上耀眼的金光。

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山间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赴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

碑园内,9组巨大的花岗石雕像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让人难以忘怀。

走近红军长征纪念馆,门前的“黎明火种”雕塑、室内的一件件藏品、一张张图片……将那段难忘的回忆呈现在众人眼前。

除此之外,还可以去往毛儿盖会议遗址、沙窝会议遗址、塔坪山红军战斗遗址这些承载着历史厚重的地方,重温党史,传承红色精神。

岁月峥嵘忆艰难

百年惊涛一瞬间

让我们相约松潘

用脚步来丈量红色大地

追寻红色之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