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堂热评 | 为“防疫神器”褪神光 监管不能坐视不管

主动杀灭新冠病毒的口罩、净化消毒卡、蓝光消毒喷雾枪、次氯酸消毒片……最近在电商平台层出不穷的新冠病毒灭杀神器和消毒神器,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路“防疫神器”便开始跃跃欲试、粉墨登场。由于需求旺盛,这类产品往往销路不错。但这类防疫神器的实际防疫效果是否如宣传的那般神奇,还需要仔细甄别。种种迹象显示,某些防疫神器不仅效果可疑,而且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比如,一种纳米铜口罩商品展示页宣称,灭活新冠抑制率达99.97%。实际效果是否如此呢?普通消费者显然没有能力检测这种口罩的灭杀效果,只能抱着试试的心态来使用。而有关专家则毫不留情地指出,“商家所谓的能够杀死新冠病毒的口罩,就是商业上的一种炒作。”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类口罩存在安全隐患。由于这类口罩主要通过粒子共混、粉末/溶液喷涂等方式加入口罩面层,这存在颗粒物脱落进入呼吸道带来进一步风险的可能。再比如,防疫除菌卡、新冠消毒卡等产品标注的抑菌率或灭菌率都在99%-99.9%之间。这些数据同样是商家自说自话,普通消费者难以去求证,但由于商家宣传的数字和功效极具诱惑,部分消费者忍不住想去尝试,此时商家的商业目的已经达到了。

今年四月,国家药监局曾对“抗菌抗病毒”非医用口罩发出过消费提示,指出对该类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开展充分研究和验证。该类口罩产品在临床有效性没有得到充分验证的前提下,添加抗菌剂会引入新的风险。一旦酿成事故,不但损害了消费者安全保障权益,也是给防疫添乱。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类防疫神器根本不是什么“黑科技”,而是打着科技的幌子,利用消费者的科学盲区收取的“智商税”和利用消费者的焦虑情绪收取的“焦虑税”。

有名无实的防疫神器横行于市,暴露的不仅仅是不法厂商的失德和见利忘义,更暴露出监管力量的薄弱。此类产品往往专业性强、技术参数繁杂,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有关监管部门一方面要主动出击,监管前移,对市面销售防疫神器的有效性、宣传合规性、产品安全性进行全面检测,对不合格产品作下架处理,对违规行为依法惩处。另一方面,根据防疫神器产品以往的销售特点总结出销售规律,对销售高峰的时间节点进行提前预判和重点监测。比如,疫情峰值过后,各地会陆续进行复工复产,企业有可能成为防疫神器集中出现的地方;疫情由防转治后,各类防疫保健产品也极有可能打着“黑科技”的幌子,欺骗消费者,等等。总之,只有监管及时跟上,才能褪去防疫神器的“神光”,创造更安全的防疫环境。

听堂FM-成都经济广播评论员 苏川

编辑:王恒

责任编辑:邓翔

审核:杜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