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工委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 | 我们获优秀征文奖啦!

2022

读懂中国

共话百年奋斗,争做时代新人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充分发挥“五老”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的优势,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2022年教育部关工委以“共话百年奋斗,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在全国高校全面开展“读懂中国”活动。

活动自暑期开展以来,我院积极克服疫情影响,由学生工作办公室牵头、项目发展中心组织“五老”和学生参与,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访,最终提交微视频征文两部作品。日前,教育部关工委公布了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入选作品名单,我校提交的征文作品获得教育部关工委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征文奖。同时,我校关工委也列入了教育部关工委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表扬单位名单(点击查看详情)。以下为微视频作品和获奖征文作品展示。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读懂中国”活动采访团体名单

作品

类别

作品名称

受访“五老”

姓名

作者

指导老师

征文

他站上讲台的一万个理由

——上海财经大学戴国强教授专访

戴国强

郭昕瑶

张宜杰

微视频

一名学者与人师的执念

戴国强

关蕊蕊

郭昕瑶

郑瀚

2022

微视频作品

一名学者与人师的执念

2022

征文作品

文 | 郭昕瑶


图为学生记者郭昕瑶与戴国强老师合影



他站上讲台的一万个理由

——上海财经大学戴国强教授专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诗经》里对工匠精神的生动描述,也是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戴国强师者匠心、止于至善的真实写照。自1983年起,戴国强在上海财经大学留校任教至今,四十年如一日,服务于教学、科研及管理一线,不忘为国育才初心。

囊萤映雪 学无寒暑

戴国强个子高大挺拔,行路如风。初见时,他穿着一身朴素的POLO衫、长裤和运动鞋,腕上一只黑色手表,白发理得略短,精神矍铄,眼中闪着专注而犀利的光芒。进入他的办公室,满眼都是书籍和论文材料。参考书、资料夹、档案袋堆满了柜子、铺满了桌面,甚至在地板上高高垒起……卷帙浩繁,如同呼应着他多年来耕耘学界的呕心沥血。

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在此重大决定的推动下,上海财经学院开始全力筹备复校。1978年夏,25岁的“大龄”青年戴国强走进了考场。在那场改写命运的高考到来之前,他在上海第二织带厂工作。对于首届高考场景,戴国强仍历历在目:天气炎热,考场中暑气蒸腾,室内不得不放着冰块用以降温。他一边答题,一边用绞干的毛巾擦汗。考试结束不久,他接到上海财经学院的体检电话,被录取了,他成为了上海财经学院复校后入学的第一批学生。就这样,初中停学进厂11个年头后,戴国强又被时代热烈“召回”,开启新的求学旅程。彼时的上海财经学院,百废待兴。开学后,学生们被动员起来打扫操场,卖掉垃圾废品换取学校经费。戴国强和另外九人挤在一间宿舍里,夏天闷热时,会跑到屋顶睡凉席,被热醒了就冲凉水澡;冬天手脚会生冻疮,读书时得抱着热水袋。

1983年戴国强毕业留影(最后一排左起第三个)

读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便也不觉得苦,戴国强甚至有点怀念,“那个年代,大家都只想把学业学好,心无杂念。”1983年1月,戴国强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被推荐留校任教。这便是他站上讲台的最初理由——学校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学校。此后,他便与财大开始了长达40年的缘分,而那段梦想照亮前行的时光,也磨练了他日后吃苦耐劳、严谨治学的精神品质。

东风俯首 躬耕桃李

谈到第一次上课时的情景,戴国强记忆犹新。尽管已在试讲后听取了其他老师的意见,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时,他内心仍然是七上八下。由于紧张,他不自觉加快了语速,原本九十分钟的内容在七十分钟左右就讲完了。好在最后他让学生们自由提问,活跃的问答互动填充了余下的时间。走下讲台他才反应过来,料峭春寒的三月,自己出了一身汗,把贴身的衣服都打湿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今,经过数十年躬身砥砺,戴国强对于讲课早已是举重若轻。他善于因时施教、因势利导,以人文为土壤,以实践为活水,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布就是我们早期的一般等价物……汉武帝向无盐氏借战争贷款,利息率是多少?百分之一千。”他讲货币历史,从校徽上的圆足布讲到手中的人民币;讲信用制度,谈吕不韦、孟尝君,说明封建时代的大商人与贵族如何运营借贷;他描述八十年代在深圳上课时,遇到当地商户不接受贬值中的人民币的亲身经历,阐释货币流通和相互挂钩的原理……深入浅出、妙语连珠,于润物无声中将知识传达到学生心中。

课堂上,戴国强是循循善诱的良师;生活中,他则是关怀备至的益友。他开展班会、走访学生寝室,和学生们畅聊。对于班级中一些有着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同学,他时常多多提点,最后这些同学拿到“良”乃至“优”的成绩时,他感到特别欣慰。“我一直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而且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他说,“人有心灵寄托,可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教育的本质在于树人”,这是戴国强在由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切身领悟并始终坚持的理念,也是推动他教学不辍的本心所在。因其宽仁厚爱、春风沐雨般的教学风格,戴国强深受同学们的爱戴。他培育的优秀人才如漫天星子,有的继续学术道路,有的担任金融机构领导,有的担任企业总裁……满门桃李,在不同岗位上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心镜皎皎 大音希声

2022年9月,戴国强收到了表彰中国学者在创建发展金融学科中卓越贡献的“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成为十余年来仅二十多位获此殊荣的学界先锋之一。他是首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英贤学者”,曾获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等诸多荣誉,所研究的货币理论和银行管理理论也为金融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就任财大管理岗位的过程中,他团结其他老师,积极引进青年才俊,健全学科方向,为金融学科建设做出大量有效工作——其成就卓著,实至名归。如今70岁的戴国强,还如同当年一样,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初心使命推动中国财经教育走向更强。对于像戴国强教授一样的老一辈教师群体,奉献似乎不是所谓“目标”或“选择”,而是一种写在脊梁上的、沉默而温柔的本能——其出弥远,其性弥谦。如果站上讲台需要一万条理由,他给出的每一条都很充分。“我们的底气来源?我们中国有自己发展财经学科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就是文化自信。我们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家国情怀。”他字字坚定,掷地有声。

2022

读懂中国

受访教授简介

戴国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首届上海财经大学“郭秉文奖”和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获评“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上海市教学名师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入选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2017)。

戴国强教授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主编了《货币银行学》《货币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学》等一系列精品教材,这些教材被数百所高校采用,累计发行达120多万册;领衔主编的《中国金融学》为教育部重点推进的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教材之一。

责编 | 张宜杰   审核 | 沈梦雪

来源 | 商学院 校关工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