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再添六城!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城市

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再添新成员!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沈阳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期为自批复之日起3年。

  

  受访专家认为,截至目前,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已经涵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主要省市,在全国形成了“1+10”发展格局。此次试点扩围,体现了多点位、重基础、错位化的服务业开放布局思路,将加快带动服务业开放向全国纵深发展。

  

  “1+10”发展格局加快带动服务业开放向全国纵深发展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行业特殊性决定了服务业的开放需要在一定地区、一定范围先行开展试点,摸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然后扎实稳妥地在全国逐步推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俞华介绍,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就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要部署,至今已开展了7年的持续创新探索,形成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等省市“1+4”示范试点格局,为全国的服务业开放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

  

  2015年5月,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2021年4月,试点首次扩围,将天津、上海、海南、重庆4省市纳入。不久前,试点迎来第二次扩围,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等6个城市获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此次选择沈阳等6个城市以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主要是通过各具代表性的典型城市,充分发挥其在服务业发展上的先进经验和带动作用,逐步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形成“1+N”示范试点布局,为全国的服务业开放积累更多经验、探索新的路径。

  

  俞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试点扩围有利于服务业全面扩大开放,为我国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积累经验、试压试水;有利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探索制度型开放路径,引进全球高端服务企业来华发展,引领带动我国本土服务企业加速赶超;有利于构筑服务业开放新高地,探索出更多创新案例和开放经验,打造我国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的新标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6城市获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布局呈现出新特点。

  

  俞华表示,以前是一省、四个直辖市的省级层面试点,如今试点扩大到省会城市层面。截至目前,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已经涵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主要省市,最早开始试点的北京已经于2020年升级成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全国形成了“1+10”发展格局,体现了多点位、重基础、错位化的服务业开放布局思路,将会加快带动服务业开放向全国纵深发展。

  

  “通过此次扩容试点,我国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在空间分布呈现沿海与内陆双向统筹,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全面覆盖,与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统筹协调,特别是利用好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的开放平台功能,切实发挥出各地区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刘向东说。

  

  为何越来越强调服务业开放

  

  近年来,我国不断采取措施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包括压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的服务业条目,增加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服务业条目,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话音甫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迎来扩围。

  

  为何越来越强调服务业开放?刘向东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对外开放已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迈向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市场准入已由制造业等领域向服务业领域延伸,并成为巩固国内大循环和连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加快促进服务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开放创新,将进一步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更有效地以国内大循环发展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配置,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服务业扩大开放之所以重要,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丝路研究院(海口)首席专家兼院长张湧看来,服务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吸引外资的主力军。

  

  张湧援引国家统计局数据介绍,2013至2021年,服务业就业人员累计增加8375万人,年均增长3.0%,平均每年增加就业人员931万人。2021年,服务业就业人员35868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48.0%,比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同时,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力。2021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65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为78.9%,比2012年提高30.7个百分点;新设外商投资企业中服务业占比91.2%。

  

  俞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扩大服务业开放有利于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在国际经贸规则变化中掌握主动。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处于动力转换和结构转型的深刻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多数年份,世界货物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速,服务贸易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动能,服务在全球整体贸易附加值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一半。

  

  在俞华看来,扩大服务业开放还将有利于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首次进入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区间,此阶段是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教育、文化、保健、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积极引进发达经济体优质服务企业,符合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方向,对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着力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开放

  

  在刘向东看来,我国服务业开放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开放程度不高、行业发展有较大差异;很多服务业国际竞争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服务业需求;服务业领域边境内壁垒较高,部分服务业领域存在垄断行为;医疗、教育、信息、健康、文化等生活性服务尚不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

  

  俞华认为,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不同程度的重要进展,但是服务业领域仍是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的一块短板。由于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服务业开放相对滞后问题仍然存在,如一些市场急需、消费需求大的境外服务消费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具有一定难度,亟待借鉴国际标准、扩大市场准入。

  

  另外,当前金融、交通、健康、医疗等领域的数字服务经济发展较快,但数据的跨境流动仍是难题,亟待解决。俞华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提升流动型开放。全面放开完全竞争的服务消费领域,如旅游服务、分销服务、环境服务、信息服务及与制造业相关的领域外商准入限制,还要进一步提升开放诉求大但开放水平较低的医疗、金融、电信、教育、文化娱乐、专业服务等领域。

  

  关系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制度。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在批复中要求,试点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紧紧围绕本地区发展定位,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塑造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国务院在批复中还要求,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大胆实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差异化探索,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服务业的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