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文脉有传人 左江岩画遇知音

谭维幸正在演奏二胡曲目。


今年9月至11月期间,崇左广播电视台连续推出了七期《谭叔说江州》。节目中,主持人带领观众朋友游历江州太平古城、左江斜塔、“千年长寿”碑、白云洞、左州金山、崇高黉学堂、驮卢老街等文物古迹,遇到不了解的问题便向“谭叔”请教。

“相传啊,这个鹦鹉石,在这里陪葛洪炼丹啊……”“他们所说的黉学,你知道是什么吗……”“我们远看过去,是一个结构严密的寿字,但仔细察看,字里还有字……”这时,谭叔便如数家珍、娓娓讲述这些文物古迹的前世今生。

“谭叔”究竟是何许人?他有着怎样的故事?

崇左故事的讲述者

“谭叔”名叫谭维幸,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土生土长的江州人,他自幼热爱文学、音乐,参加工作后仍坚持学习,曾于1992年通过自学考试进入广西大学哲学系学习。谭维幸历任崇左县科协秘书、崇左县板利乡党委副书记、文化局副局长、文体局办公室主任、艺术股股长,崇左建市后任江州区岩画管理局副局长直至退休。

作为一名文化干部,谭维幸不仅能走上舞台拿起二胡领奏经典曲目,走下舞台,他还能提笔创作文艺作品、撰写非遗保护的专业论文,可谓是文艺“多面手”。除了运用文艺特长开展创作,谭维幸还一直致力于挖掘江州区的优秀非遗,努力推动江州区非遗百花齐放。“左江山歌广泛分布在江州区各个乡镇,以敖家山歌为例,讲究交联、押韵,这在广西各类山歌中是不多见的。”谭维幸告诉记者,麒麟舞目前发展较好,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江州区仍然有许多非遗值得深入挖掘与宣传推广。

如今,只要一有时间,谭维幸仍然会经常到各个乡镇,了解各地的非遗项目传承情况,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谈。有些非遗项目面临老一代传承人老化故去,新一代传承人还未冒头的发展窘境,谭维幸看在眼里,时常勉励传承人坚守民族文化的阵地。

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面对传统民族文化,谭维幸不仅身体力行参与保护,他还善于运用自身所长,做一位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壮族灰姑娘故事的发生地吴峒,经过区内外很多专家考察论证,极有可能就在我们江州,这是我们江州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谭维幸告诉记者,他很早就关注到了“叶限故事”在江州区各村屯的历史流变,并将其整理改编成了山歌剧《壮族灰姑娘》,该剧曾于2014年参加全区小戏小品大赛和全区第九届戏剧展演,均荣获优秀奖。

尽管已经退休,谭维幸仍有许多创作主题延续和呼应着自己曾经的工作方向。2009年10月,谭维幸曾撰写论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左州金山节品牌”,在《文化大视野一全国群众文化论文集》发表,荣获优秀论文最高奖。“左州金山故事和灰姑娘故事相似,都寄托和寓意着古代壮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民间广为传颂至今。”谭维幸说。

眼下,谭维幸创作的山歌剧《左州金山》已经接近完成,他希望这部作品和《壮族灰姑娘》能通过演出团队重新排演后打造成为精品剧,争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民间文艺爱好者也可以在各个旅游景点定期演出这些剧目,进一步提升崇左壮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更多外地游客透过形象生动的地方戏剧,快速了解当地的节庆民俗故事。

左江岩画的“守望者”

一天晚上,松毛狗突然开口对主人说:“尊敬的主人,你为了族人有饭吃,想尽一切办法千辛万苦上到天上,找到谷子国哀求国王借点谷种,国王不但不借还恶语伤人,我实在看不过去,现在不正是天上收谷子的季节吗?既然谷子国王这般绝情,不如我今晚趁天黑上天偷点谷种。”

——这是谭维幸所撰《天犬盗谷种的传说》,载于2022年第一期《江州文艺》。

“这则故事对应的岩画在江州区驮柏村附近的左江畔,当地有一座大石山叫驮柏山,画面图案是一群红人又唱又跳的欢乐场面,当地还流传着天狗偷谷种的传说。”谭维幸为记者解读故事的创作构思。今年,谭维幸陆陆续续收集整理创作了《天犬盗谷种的传说》《银妹出嫁》《岜岸山的传说》《关刀山的故事》《灵芝姑娘》等12篇角色形象丰富、情节曲折生动的民间故事,一齐刊登,成为本期《江州文艺》压卷之作。

据介绍,这些故事的创意全部来源于左江沿岸各处岩画和当地民间故事,在谭维幸的长年观察与研究下,这些沿着左江散落的岩画通过某种方式向他“诉说”着骆越先民的故事。“我根据图像的特点和所处的方位,结合岩画所在村屯的民间传说进行合理想象,创作了这一系列民间故事,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关注左江岩画。”谭维幸说起自己创作民间故事的初衷。

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罗瑞宁在阅读谭维幸这组民间故事后,评价道:“左江岩画故事系列收集整理,说明它已然经历了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录、从杂乱无章到有条不紊、从原生态到文人趣味等一系列艰难曲折的过程,这中间尤其是收集、整理、加工者的付出,不亚于作家的创作……多年的积累,作为音乐人的谭先生如今捧出一整套文字版的民间故事精神读物,为这一方文化保留一份珍贵的遗产,令人艳羡,可喜可贺!”

一提到岩画,谭维幸的脑海总会不自觉的浮现起2016年左江岩画申遗期间,他陪同国际专家沿左江考察的场景,“国际专家所作出的评价言犹在耳,既是对左江岩画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的鞭策,令我终身难忘,我会尽可能发挥余热,持续关注和保护左江岩画,留待后来人更深入的开发利用。”谭维幸动情地对记者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