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点 | 老年人“阳”了后为何更易转重症?老人如何正确应对新冠?

封面新闻记者  曾亚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提出加快提升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继续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12月25日晚,总台央视记者探访北京协和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室,仅25日一天,医院接诊了340多位患者,其中中老年人占到大多数,几乎每一位患者都要及时吸氧处置。该医院表示,连日来,前来就诊的患者普遍年龄偏大、病情严重。

最近,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居家医疗团队在成华区青龙街道协同社工团队进行部分家庭医疗探访时,遇到这样一个案例:王婆婆因感冒症状到某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回家后即出现发热症状,同住的王大爷、照护人员也相继出现了发热症状,后经诊断王婆婆一家人都被感染上了新冠。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像王婆婆家一样,一人感染导致全家感染的情况不在少数。

为什么中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更易出现重症情况?家里老人“阳”了应该怎么办?感染新冠后如何居家处理?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成都市慢性病医院、成都医学院附属老年医院)质控办主任张舒民。

老年人是新冠的高风险人群,预防是最好的保护

张舒民表示,老年人是新冠肺炎的高风险人群。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风险更高。

目前奥密克戎毒株引起的症状常见有:咽干、发热、四肢酸痛、咽痛、咳嗽、鼻塞、流涕、乏力、味嗅觉减退等,通常感染后病程为一周。老年人发热天数可大于3天,如有基础疾病的加重,核酸阴性后其基础疾病不一定稳定。

张舒民强调,预防是最好的保护,除了老人自己做好防护,老人的家庭成员、照护者等密切接触者也要当好健康“守门人”,避免传播新冠病毒给老人。如何做好预防?张舒民指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减少不必要外出和聚会。有购物、购药等需求的,可尽量使用线上点单或家庭成员帮助购买、代取;外出活动散步、身体锻炼时尽量选择空旷区域,周围有人时需正确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非必要不去医院、诊所或减少停留时间。同时,尽量减少外出聚餐聚会、走亲访友与外来人员家庭访视。

二是正确规范佩戴口罩。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外出买菜、乘坐公交/地铁时,应戴口罩并保持全程遮住口鼻,优先选择N95口罩。口罩应及时更换,尤其在已变脏、破损、潮湿、系带松动、掉落地面后。

三是注意清洁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购买的食品、快递物品外包装宜消毒;家里常通风,屋内垃圾及时处理;不在小区内捡纸壳等丢弃物品。

稳定基础疾病、接种疫苗可有效防重症

张舒民提出,及时接种新冠疫苗、稳定基础疾病可有效预防重症。他指出,我国新冠疫苗安全性值得信赖,广大老年人可放心接种;同时,对患有慢病需长期规律服药的老人,请按时足量服药、不擅自更改药物和药量、不擅自停药,必要时家庭成员应协助老人服药,避免漏服。他强调,感染新冠后,以下两类人群需要立即就医:

一是80岁以上人群。该年龄段人群往往身体机能、免疫能力已经下降,很多人还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疾病,感染新冠病毒后极易出现身体状况变差、基础疾病加重。

二是居家治疗者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呼吸困难或气促;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出现饮食困难;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建议感染新冠后5天内作出就医判断,以免延误病情。

居家隔离,做好三件事

张舒民表示,当前大部分老人属于家庭自我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高龄、失能、慢性病、疾病康复期的居家老人就医难点痛点问题愈发突出,尤其是如今新冠感染人数逐渐增加的大环境下,正确的居家隔离、治疗及紧急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居家隔离。居家隔离时,可在已准备好的单独空间活动;如只能与家庭成员共用空间,应做好通风,尽量与家庭成员分开吃饭,不共用餐具和洗漱用具,餐具要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时戴好手套;如老人需要照护,照护者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进入老人房间前应佩戴口罩,接触血液、呕吐物、尿液和粪便时需戴好手套。

二是做好健康监测。每日监测体温,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应规律监测血压、血糖等,有慢阻肺基础疾病患者,应关注自身呼吸状态,有条件者可监测指脉氧饱和度;照护者也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可进行新冠抗原检测。

三是正确进行治疗。对自身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如无基础疾病或基础疾病稳定,无不适或症状轻微,可不予特殊治疗;如出现发热、咽痛、咳嗽、咳痰等,可给予用药对症处理,须按说明书服药,不重复、过量用药;如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无需特殊处理,一般会自行恢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