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导读 | 吕玉波:奉献慈善是“大医精诚”的最好诠释

吕玉波写于广州市慈善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建院20周年之际

奉献慈善是“大医精诚”的最好诠释

吕玉波

(2022年11月)

2002年10月28日广州市慈善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正式启用。这所医院是广州市委、市政府为解决特困人群就医难的痛点问题,动员社会捐资近1亿元,政府拨款4000万元建成的,至今二十年了。

当时市委、市政府很明确,要办成一所管理先进、技术一流的医院。因此,有关部门推荐了四所知名度高、实力强的候选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也名列其中。一天,当时的广州市民政局李维杰局长给我打电话,问我愿不愿意接手慈善医院,我没有马上给出肯定的答复。当时我想,医院的战略取向是以病人需求为导向,因此,多办分院方便病人就近就医,同时,藉此扩大医院专科建设空间,为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平台,是医院既定的发展战略。但慈善医院是面对特困人群的,开展的是慈善医疗,能否维持收支平衡,保证医院正常运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把问题提到了班子会上,大家讨论也非常激烈,最后统一了认识,接管广州市慈善医院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同时就等于向全社会展示了广东省中医院以社会效益为先,病人利益为上的价值追求,树立起了医院良好的形象,是医院进行品牌建设的一次难得的契机,也是对员工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方式。与广州市民政局和广州市慈善会充分沟通、商议好之后,双方于2002年4月签订了广东省中医院接管慈善医院的协议。在签协议的前一刻,省卫生行政主管的负责同志,还打电话给我,说不能做这件事,弄不好会拖垮省中医院的。但是,我还是下决心把这个协议签了,我相信我们有能力管好这所医院,让它为广东省中医院的发展发挥正能量效应。

慈善医院刚一落成,来院视察的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就提出,期待我们为全国树立一个慈善医疗的榜样。医院党委决定,不能因为服务特困人群而降低服务标准。慈善医院要与大德路总院实行“六统一”:一是统一行政管理,政策、制度由总院统一制定,慈善医院作为分院负不变样执行的责任;二是统一资源配置,人才物资统一调配,保证医务人员的队伍水平一致;三是统一专科建设,各专科具备与总院同样的服务能力;四是统一服务标准,提供的服务水平不能降低;五是统一质量管理,要保证医疗质量不下降;六是统一文化理念,要形成同样的文化氛围。正因为是这样做了,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到慈善医院视察时,第一感觉就是进了慈善医院,无论是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还是各种配置,就和到了大德路的广东省中医院一样。

在办院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降低医疗费用,让更多的特困人员享受免费医疗,后来改变了政策,由医保支付特困人员的医疗费用,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医保待遇之后,医院还减免特困人员的自付部分,如免普通门诊,急诊挂号费,门诊和住院医疗、检查费优惠10%,到目前为止,累计减免医疗费用超过1000万元。

难能可贵的是,慈善医院的医务人员,无论富贵贫贱、普同一等,倾尽全力为他们服务,消除了特困人员怕收费贵不敢来,普通群众怕技术差不愿来的问题。二十年来服务特困人群20多万人次,而且对有特殊病患、特别困难的人员坚持追踪随访,上门服务。经常组织医务人员组成志愿者,下街下村为特困人群义诊,为五保户进家服务,用自己的善举善行,传递着党和政府对贫困人口的关怀,也展现慈善医院医务人员心底的善良。国内、外媒体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原国家民政部部长视察医院后,认为广州市慈善医院建设和管理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雷于蓝称赞我们实现了医院、政府、老百姓、捐款者四满意。

如果说,二沙岛医院的建成带来了广东省中医院的腾飞,慈善医院的成功接管,让广东省中医院装上了加速器,使广东省中医院发展进入加速度。随后,珠海市委、市政府把珠海市中医院交给我们,建成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大德路成功扩建,用地和建设面积、床位数成倍增加;广东要建大学城,其中规划的医院,又交给了我们,建成了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琶洲要建成高端社区,医疗用地,又交给了我们使用,建成了广东省中医院琶洲医院;南沙自贸区要建两所高水平的医院,其中一所交给我们,建成了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同时连接着在边上建全国第一所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交给我们管理,并且拨出用地,建设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新址,国家“十四五”期间建设医学中心的重大任务,也将在这里落地......我们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医院对病人好,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被社会认可了,社会最终也会回馈医院,这就是“善”的循环。

慈善医院建立之初,医院就明确了“小综合、优专科、重特色、强急诊”的定位。根据慈善医疗的特点,遵循国医大师邓铁涛、颜德馨老和名中医李可老等前辈的指引,着力打造具有独特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诊疗中心,临床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方针;特别重视针药联用,与大德路总院一起,首先建起了传统疗法中心,把医院开展“杏林寻宝”活动汇聚来的安全有效的特色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他们又在全国率先建起了经典病房,探索用中医药救治急危重复杂疑难病人。

说起建经典病房探索用中医药救治急危重复杂疑难病人,整个过程充满质疑和争议,但他们义无反顾,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是慈善人充满事业激情的生动写照。

一开始就有人质疑,治疗急危重复杂疑难疾病,西医有常规指南,照着去做,救活不了也没有人追究你。你用中医药治疗,效果不好,追究起来,谁去负责?我们承认西医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人由此而难以康复,终生被疾病折磨,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而在祖国医学的伟大宝库中,数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也积累了救治这些病人的丰富经验。通过建设经典病房的探索,把这些宝贵的财富挖掘整理出来,中西互补,提高救治水平和成功率,不是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吗?

又有人质疑,放着现代医学的方法不用,用缺乏高证据级别的中医药,符合伦理吗?我们起初选择建设经典病房进行探索,就是由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用西医方法还有太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老用西医的方法,引发了副作用对人体的伤害,甚至大过于原发疾病,比如一些感染病人用大量的抗菌素,甚至多种抗菌药物联用后,仍然控制不了感染,特别是一些病毒感染,西医往往没有太多的手段控制感染;一些自身免疫性的疾病,用激素治疗,用量越来越大,疾病本身没有得到控制,带来的副作用不仅影响病人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一些重大手术之后,手术很成功,但就是康复不过来,......,对于这一类问题,难道就可以放弃医务人员的责任,明明实践证明中医药有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为什么就不用呢?

经典科抢救急危重病人的时候,经常用《伤寒论》中的破格救心汤,其中附子一味中药有毒,药典标明每一服药最高用量15克。为了达到救治效果,李可老的经验往往是超量使用,取得奇效。但临床医务人员就有疑虑,超药典使用有毒中药,安全吗?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杨志敏、林琳、颜芳和我都先后以身试药,逐步探索出处方调配、煎煮流程、服用方法的规律,从而使有毒成分乌头碱在服用患者血中浓度保持在安全的范围。二十年下来,服务了那么多病人,没有因为这个问题造成过对病人的伤害,反而救治了许多垂危的病人。

人们质疑得最多的是,用中医药救治急危重复杂疑难疾病,有效吗?慈善医院经典病房的同志们对这个问题用实践作出了有力的回答:2010年建科开始至今,共收治病人13,000多人次,诊治72个病种,第一诊断纯中医治疗率86.5%,危重疑难收治率84.8%,救治成功率92.9%,平均住院日9.3天。

慈善医院经典科的成功探索为行业走出了一条路,改变了人们对中医是慢郎中的固有观念,原来中医在急危重复杂疑难病中同样可以有作为!

广东省中医院的办院理念是“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慈善医院人在“中医水平站在前沿”这个方向上,可以说是努力探索者,积极实践者,开拓进取者。正因为这样,得到了行内的高度认可。国家“十三五”期间,设立了建国以来中医行业最大的一项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投入建设经费达100亿。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在我们医院组织了现场会,作为该项目的启动,全国近200名中医医院院长到慈善医院和经典科参观,其后又委托我们起草了首个《全国重点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目前全国已有近100家中医院开设了中医经典病房。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验了省中医院人,也包括慈善医院人。2002年刚落成的慈善医院就遇上了2003年的非典,当年医院党委的决心是抗击非典的大堤不能在广东省中医院打开缺口!全体广东省中医院人都不顾一切投入了抗击非典的队伍中来。尽管有77位医务人员染病倒下,叶欣护士长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停止过收治非典病人。那时感染区设在大德路总院,由于需要收治的非典病人越来越多,原来的感染区已经承接不了。为此,医院决定在慈善医院开设感染区,把病情已经相对稳定的病人转到这里,继续后期治疗和康复,腾出床位收治更多非典病人。慈善医院接到任务之后,一夜之间就把病区腾了出来,感染区的医务人员队伍也组织了起来,第二天就开始收治转过来的病人。抗击非典期间,共收治61个病人。临床实践使他们积累了治疗非典病人的经验,当香港医管局要求我们派出两位中医师协助抗击非典时,我们派出了当时负责管理慈善医院的杨志敏教授和医院感染区主任林琳教授奔赴香港抗击非典前线,他们的加入,在香港医疗史第一次突破了中医不能进公立医院,不能进病房的规定,在香港这个对外窗口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医药在抗疫中的疗效。香港在抗击非典结束后给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特别提到,中西结合治疗SARS是有效的。香港政府还为杨志敏、林琳两位教授颁发了“抗非勇士”金质奖章。

2020年,又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验着我们,在张忠德院长的带领下,省中医院人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前线,全院医务人员动员起来,积极参与抗疫行动,慈善医院人没有缺席。他们随着医院一路逆行,从武汉转战到河北、云南......。当疫情蔓延到广州的时候,芳村地区疫情最严重,成了高风险区被封控了。慈善医院也在封控区内,医院近800名医务人员被困期间,不能离开,不能回家,吃住都成了大问题。但是,他们没有沮丧、没有抱怨,反而内心充满激情,因为慈善医院是封控区内实力最强的医院,是封控区内守护生命的中坚力量,是维护老百姓健康的坚强后盾。从2021年6月3日开始,封控28天时间内,120出车运送病人645次,最多一天达到41次;开通绿色通道抢救病人117例;发热门诊和急诊诊治病人4381人次,每天超过200人次;收入院病人511人次,多数是来自高风险区域的发热病人、老年病人、危重复杂疑难病人。

新华社在报道中称赞他们“穿梭在生死时速间,坚守在高风险区”;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称赞医院“构筑起了疫情管控区里的‘生命城堡’”,是“守护危重病人的生命绿洲”。真是危难之中更显慈善人的善良和情怀!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广州市慈善医院在回眸二十年的历程,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奉献慈善事,用更优秀的成果彰显大医精诚的光辉


作       者:吕玉波

执行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