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喝彩】——手握焊枪,钢铁“裁缝”造就不凡人生

刘宏,首钢技术研究院用户技术研究所焊工、电焊高级技师,她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男性扎堆的焊工行业闯出了一片天。焊工的工作性质,正如“焊”字的组成部分——守着“火”、顶着“日”,是焊工的常态,而本期《为你喝彩》将带你了解这位钢铁“裁缝”多年坚守、勇敢逐梦的故事。

手握焊枪,在淬炼中成就梦想

手握焊枪,在淬炼中成就梦想1988年,18岁的刘宏从北京密云的山村来到位于北京石景山的首钢,刚进入工厂,刘宏就被璀璨如同礼花绽放般的钢花深深吸引,于是她主动向领导请求要学习电气焊,领导考虑到焊工的工作又苦又累,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她。而刘宏没有放弃,通过十多次反复争取,她终于拿起了梦寐以求的焊把。

想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焊工,“蹲工”是基础,而刘宏当时的体重将近160斤,蹲下去并容易,为了工作时能够蹲得稳、蹲得住,刘宏刻意控制饭量,在将近六个月的时间里将体重减了50多斤。而减肥仅仅是第一步,弧光晃、脸被烤、肉被烫是焊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在这样的“考验”下,刘宏依旧咬牙坚持,她说:“自己选的就应该坚持走下去。”饿体肤、劳筋骨、苦心志,这日复一日的磨练,使她的技术越发精进,而她也向着自己的梦想越走越近。

2005年,刘宏考取了电焊工高级技师资格证书,成为了当时首钢唯一一位获得此证书的女焊工。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工种上,刘宏凭借远超常人的耐力、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一个懵懂的学徒逐渐成长为首钢焊接工艺的技术能手。

破茧成蝶,在坚守中实现蜕变

随着技艺的不断精进,刘宏开始在焊工行业里显露锋芒。2008年5月,首届中德国际焊接对抗赛举办,刘宏在全市29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并最终获得手工钨极氩弧焊第三名。作为一名女性能练就如此技艺,这让德国专家非常惊讶,因为德国的焊接技术虽然在世界上是顶尖的,但却没有多少女性从事焊接这个职业,于是德国专家向她抛出橄榄枝,高薪聘请她去德国工作以此带动当地女性,而刘宏不为所动,她说:“18岁来首钢,不知道什么叫焊条,不知道什么叫焊把,现在不但知道了而且还会焊了,企业培养我这么多年,哪我也不去了”。对待名利,刘宏不忘初心,始终坚守岗位,而正是因为她的坚守,为她赢来了新的机会。

2010年底首钢全面停产,刘宏来到了以科研方向为主的首钢技术研究院工作。对她来说,这次任命是事业上的重要转折点,同时她将面临着一场全新的挑战。研究院的工作与现场焊接大相径庭,要求焊工不仅要有扎实的焊接技术,还要懂理论知识,于是她白天干焊活,晚上学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刘宏成功为焊接技术研究与现场焊接技术搭起了桥梁,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科研人员丰富了实验内容。

2015年,以刘宏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刘宏开始带领团队,和4名博士、11名硕士一起进行新钢种的可焊性试验和新焊材的开发工作,实现了个人从焊接技术工人向科研人员的转变。

孜孜不倦,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结合在研究院的学习经历,刘宏意识到随着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升级,高技能人才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为实现国家科技自强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2年11月,刘宏作为工人代表参加了党的十八大会议,她在会上提出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要互相敞开大门”的建议。在她的倡导下,2013年,清华大学焊接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正式开班,这一举措打开了高级技能人才提升理论知识素养的通道。

同时,刘宏向后辈毫无保留地传授理论、经验和技术,不断为社会和企业输出焊接高技能人才。多年来刘宏共培养了13名徒弟,其中7人成为高级技师,4人成为技师,多人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冠亚军。

虽然刘宏身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但她始终保持赤子之心,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为技能人才发声,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当年因为喜欢所以选择了干焊接,人的一生如果能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对焊接事业的热爱早已经融入了刘宏的骨血中,她把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光凝聚在焊枪上,在焊花中绽放着属于她的光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