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年过半百,用无言大爱撑起一个特殊的家

多年来,她无怨无悔照顾肢体一级残疾的丈夫,精心侍候依靠双拐活动的婆婆,经常挤出时间回娘家看望患脑血栓后行动不便的母亲……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难,重庆市石柱县三益乡大堡村丛光园组年过半百的刘成兰用那无言的大爱撑起了这个特殊的家,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2018年7月,她被评为“孝老爱亲·重庆好人”;2019年1月,她被评为2018年度“石柱好人”;2019年10月,她被评为石柱县第六届“道德模范”。‍

刘成兰为婆婆梳头照顾公婆,无微不至

走进刘成兰家的大院,庭院内纤尘不染,室内干净整洁。虽然无情的岁月在她年过半百的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但她的眼神却透着一股股坚毅的光芒。

“妈,今天天气好,我把您扶到外面去坐坐,透一下新鲜空气。”今年夏天的一天中午,刚从地里忙完农活回来的刘成兰便迫不及待走进屋内,看望年过八旬的婆婆刘学珍老人。婆婆要喝开水,刘成兰赶紧倒上一碗水给老人喂了起来。随后扶着婆婆来到客厅,坐在竹椅上,给老人梳头洗脸。

“儿媳成兰,就像亲闺女一样长年累月伺候着我……”老人感慨地说。

刘成兰的婆婆刘学珍因身患风湿病而行动不便,30多年来一直靠药物来缓解疼痛。她的公公谭宁河又患腰椎肩盘突出,失去重劳动力,婚后刘成兰义无反顾承担起照顾公婆和种田种地的重担。

“要不是儿媳的精心照料,我活不到这个岁数……”2012年,时年81岁谭宁河老人在临终时对老伴说道,这句话让刘学珍一直记忆犹新。

转眼到了2015年7月,刘学珍因肠梗阻住进县人民医院治疗,手术后的两个月时间,老人一直卧床不起,刘成兰便为婆婆接屎端尿、喂水喂饭、洗衣换被。经过精心护理,3个月后老人便可用双拐挪动而行。

每当她为老人梳头换衣时,婆婆抚摸着儿媳的头轻轻地说道:“闺女,让你受累了,没有你的精心照顾,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

照顾丈夫,不离不弃

 正当婆婆靠双拐可以挪动而行,刘成兰刚松了一口气时,没想到,在2015年腊月的一天,她的丈夫谭奇才在砍伐树木时,不慎受伤导致背部脊椎椎体骨折,当即住进了县人民医院。

刘成兰陪丈夫在院内散心

在医院照顾丈夫的日子每天都忙忙碌碌,即便晚上睡得再晚,只要丈夫有一点动静,她都会立即醒来,或端茶递水、或送汤吃药、或处理大小便,只要丈夫有一点需要,她就马上做到,等到丈夫入睡后,她才迷迷糊糊睡上一会。

出院后,2016春节刚过完,谭奇才因病情加重又一次住进医院。在住院治疗的两个月时间里,刘成兰在精心料理丈夫之余,还要抽时间赶回50公里之外的老家,为行动不便的婆婆换洗衣服、准备食物、收拾好家务后又急急坐车返回县城医院照看丈夫。     多年来,骨瘦如柴的谭奇才一直瘫痪在床。洗脸、喂饭、翻身……成为刘成兰为丈夫每天做的“必修课”。她在护理好丈夫、照顾好婆婆后,又扛起锄头下地干活。

在连轴转的日子里,她的身体也逐渐垮了,孩子们和其他亲戚都希望请人来照顾家中的两位病人,都被她拒绝。曾有人劝她早点离开这个家,但她却信誓旦旦地说:“我哪儿也不去,再苦再累,我也要守着这个家,他们是我最亲最爱的人,选择了这个家,就得尽到爱家为家的责任……”面对家人,她用实际行动注解了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爱情真谛。

刘成兰为婆婆喂开水

抛洒真爱,点点滴滴

刘成兰的娘家就在丛光园组,步行仅10分钟的路程,她自己的父母亲都年过八旬。6年前,其母因患脑血栓又住院治疗大半年时间。母亲住院的时候,刘成兰在照顾好婆婆和丈夫后,又马不停蹄赶往县城医院看望母亲,经常折返在老家和县城的路上。

刘成兰是家里的大姐,其兄弟妹妹都在县城或外地工作,母亲出院回家后,她又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两个家庭、三个病人,她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同时还要挤出时间种植水稻、玉米、辣椒等农作物,每天忙得像个连轴转的陀螺。

说起妻子,谭奇才总会哽咽落泪:“这些年来,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心血,下辈子自己就是做牛做马,也报答不了她……”

“她善良、勤劳,是我们的榜样。”刘成兰孝老爱亲的事迹,不仅感动了自己的家人,也感染着周围邻里,村民们好评如潮。(石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隆太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