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这十年》的全媒体传播定位和叙事理念

作者:曲 胜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梁 鑫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2年11月号

摘   要:微纪录片《这十年》适应全媒体时代主题宣传的特点,与其他类型的相关节目共同构成了网络视听节目矩阵,实现了主题宣传的跨节目类型联动和全媒体平台的传播。通过个体命运照见时代巨变的叙事结构,该片唤起受众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成就的情感认同。

关键词:微纪录片;主题宣传;叙事结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讲好中国人民的奋斗故事来展现新时代的中国,已成为当下做好全媒体时代主题宣传的重要议题。2022年8月1日,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特别指导,芒果TV制作的微纪录片《这十年》在多家视听平台上线。该片通过50个基层故事,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主题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微纪录片《这十年》的全媒体传播定位

今天的媒介生态已被重塑为网状传播模式(networked communication)。主流媒体也需要通过整合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实现全媒体覆盖,并探索符合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话语形态。在此背景下,微纪录片成为我国主流媒体应对当下网状传播结构、提升主题宣传吸引力的重要突破口。微纪录片是一类基于新媒体传播规律,每集时长约10分钟左右,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记录和再现历史和生活事件的纪录片类型。[1]近年来,一批微纪录片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回眸40年》《逐梦》《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等。微纪录片《这十年》正是在“喜迎二十大”的主题宣传中涌现出的代表性案例。该片在节目形态和推广模式这两个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微纪录片《这十年》是“这十年”主题系列网络视听节目矩阵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视听节目矩阵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种类型的节目形态所建构的网络视听节目集合,包含微纪录片、综艺节目和晚会等部分。在主题宣传中,该新媒体节目集合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的结构性优势,在“多元一体”的创意下,紧密围绕“这十年”的主题立意,深刻把握多屏和跨屏的全媒体传播生态格局,实现了主题宣传的跨节目类型联动。其中的微纪录片呼应了当下受众对内容短小精悍的需求,将以往严肃的主题宣传引入到相对零散闲暇的领域。

同时,国家广电总局积极发挥其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顶层管理作用,统一部署和谋划主流媒体在“喜迎二十大”主题宣传中的传播潜力,推动一系列优秀网络视听节目的全媒体覆盖。微纪录片《这十年》于2021年入选了总局组织的“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总局跟踪并推进该纪录片创作进程,给予了专项指导和补助资金,制作完成后被列入《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目录》[2]。在宣推阶段,该片被纳入总局组织的“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展播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跨平台的全媒体渠道传播。这说明发挥好顶层设计管理者在全媒体时代主题宣传的引导作用,有助于牢牢地构建起主流舆论的传播阵地,壮大主流文化的传播声量。

二、微纪录片《这十年》的全媒体叙事理念

微纪录片《这十年》创作团队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基层典型形象在叙事建构中的核心地位,是一部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影像志。

1.三级叙事的整体结构

整部纪录片呈现出“话题—主题—主旨”三级的叙事结构。微纪录片由于每集体量上的限制,更善于表现“点上发生的故事”,并“由点成线、成面,组成群像”来进行对意义的生产[3]。因此,微纪录片往往追求在短时间、快节奏中展现单一主题,即“单义性”。[4]《这十年》正是采取了“单义性”表达的叙事策略,在每集约10分钟内讲述的都是独立完整的故事。由于每集无法展示十年巨变的全貌,该片便将不同的主题穿插在不同单集的故事话题之中。该片50个故事可被归纳为国防、教育、科技、生态、乡村振兴等主题。这些主题在每集中以相似的叙事结构形成集团效应,最终汇聚为“这十年”这一主旨,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所书写的新时代故事。微纪录片这种三级叙事结构摆脱了主旋律纪录片的宏大叙事,通过讲述微观个体故事来主动适应当今受众快节奏和碎片化的阅听习惯。该叙事结构对特定主题在不同故事话题下的重复,能有效强化主旨内涵的传播穿透力,最大限度规避微纪录片在主题宣传中传播力相对较为分散的劣势。

2.个体叙事的情感力量

由于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复杂情感进行第三人称转述,许多微纪录片都采用了内聚焦的叙事视角,即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5]《这十年》每集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讲述一个或一组具有鲜明个人特质的典型人物十年来的故事,这些人物既有平凡的劳动者,也有像董明珠、武大靖这样的行业精英,还有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青岛上流佳苑社区这样的先进集体,通过对他们十年来收获和感受的细描带领受众探寻那些组成这十年图景的每一块拼图。该片每集的主人公通过第一人称,将“我”这十年的所思所感建构起每集解说词的主体框架。每集还会穿插主人公直面镜头的讲述画面,呈现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视听效果。第一人称的叙事结构避免了传播的迂回感,有助于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细节,有利于拉近与受众的心灵距离。50个第一视角的基层故事,充分地将个体之间容易产生的情感共鸣投射于个体与国家间情感连接的建构中,极大地消减了既往主题宣传话语的“宣教感”。

3.影像记忆的群体共鸣

《这十年》在实景采访画面中适时穿插历史影像,增强了叙事时空的历史厚重感。同时,画面交叉剪辑为“十年巨变”提供了视觉化再现的可能。其中,第18集《“长江微笑”的守护者》将生态保护机制实施前后的场景进行对比,直观地展示了这十年长江生态不断向好的变化过程。视听语言所创造的时空穿梭感,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实现了受众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连接。该片50个小“我”故事凝聚成中国人民大“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我们每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认同需要由集体记忆来唤醒,进而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建构。《这十年》通过聚焦每一个从筑梦到圆梦的个体来打造共情场景,通过“我”的成长折射出“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这些对每一个在新时代下砥砺奋进小“我”的描绘与歌颂,传递出的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进而使受众在追寻集体记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这十年来人民所书写历史的强烈认同感。

三、结语

微纪录片《这十年》在准确把握“喜迎二十大”主题宣传政治导向的基础上,同其他相关节目形成网络视听节目矩阵来呈现主旨要义,通过顶层有组织地协调工作来推进主流文化“大声量”和“多渠道”的全媒体传播。在叙事理念上,该片紧密围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理念,将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话题浓缩成为若干个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题,进而最终建构出展示“这十年”这一核心宣传主旨的“三级叙事结构”。该片每集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十年来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在视听影音和受众之间架起情感联动的纽带,是一部兼具时代精神和情感力量的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

[参考文献]

[1][4]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7):107-111.

[2]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布2021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评选结果的通知[EB/OL].http://www.nrta.gov.cn/art/2022/1/14/art_113_59328.html,2022-01-14.

[3][5]徐和建.讲好中国故事:主流媒体微纪录片的场域、视角与叙事[J].新闻与写作,2019(12):49-53.

【本文受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改基金资助(编号:20BYK16)。】

《全媒体探索》杂志是由大众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7-1526/G2,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7-048X。2021年8月创刊。

办刊宗旨:聚焦媒体融合前沿,交流实践探索经验,加强新闻舆论引导,打造研究沟通平台,助力媒体全面深度融合发展。

主要栏目:特约专稿、一线聚焦、融合转型、传播视点、舆情观察、新闻实务、视听传播、县级融媒、个案解析、智能应用、传媒法治、全媒人才、经营管理等。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531—85196441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