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 | 后疫情时代 这两个字让我们不再彷徨

谁也没有想到,2022年的结尾如此魔幻。

短短20天的时间,行程码成了过去式,上班、回家也不再查验核酸。

随后,多地疫情迎来高峰期,朋友圈也陆续阳了一部分。

于是在这个冬春交际之时,一种矛盾的心理尤为突出:

疫情管控的时候想要“自由”;政策调整之后又觉得“封控”更有安全感。

这三年,很多人的心态是“既要又要还要”型——既要经济好,又要疫情封控好。既要能保证工作,又要自己能出去玩耍。既要自己感染了居家隔离,又要别人感染了拉走隔离。

可是,这怎么可能?

国务院疫情防控机制相继发布“新20条”“新10条”和对新冠实行“乙类乙管”的通知,只要你仔细研读就会发现,那不是要“躺平”,而是要在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求得最优解。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这个全力投入经济复兴的“后疫情时代”。如何达到这种动态平衡?如何不再彷徨?我们从湖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中可以提炼出这个答案。

那就是“统筹”

这“六个统筹”背后,蕴含的是几组耐人寻味的辩证关系。理解好它们的底层逻辑,就理解了疫情政策调整的逻辑,就理解了经济工作会上“运用好统筹兼顾这把‘金钥匙’,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逻辑。

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得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可以说,历史是个圈。在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偶发变量影响或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将新冠病毒疫情看作“变量”的话,那我们对于发展的执念可谓是坚定不变的。官方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变”与“不变”之间,不难窥见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就得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有机统一。而高质量发展则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不二法宝”。

如何做到“质”与“量”的有机统一?近年来,湖北组建成立9家湖北实验室,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并联合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打造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也将为湖北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更多新动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要继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来说,只有把蛋糕不断做大,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更好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

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就得处理好“供”与“需”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

如何实现稳增长?在2023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都要发力。但在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当下,湖北将紧紧抓住消费和投资两个关键。专家表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正如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所说:“我们有14亿人口,拥有全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提升他们的消费信心,而且将高端商品的需求留在国内市场上,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通过需求的力量,来推动供给侧不断去形成一些原始创新,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未来潮流的前沿性的创新产品。”

要更好统筹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就得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

“稳中求进”是连续多年的经济发展主基调。湖北的“稳中求进”是在进取而不是保守、主动而不是消极、迎难而上而不是畏难退缩中实现的。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何可表示:“无论是流域综合治理,还是‘四化同步’,都要求推动生态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湖北的全境全域可以说都处于长江流域的核心区域,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湖北的流域综合治理,其实它是跟‘四化同步’是有相当大的空间上的关联的,正是因为‘四化同步’与流域综合治理之间存在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的可能性,那么这其实也是一种政策协同,协同的目的是增效,我们就能够在切中要害的同时提高效率。”

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就得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说关起门来搞国内大循环,内循环,而是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和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在这一点上,湖北大有可为。眼下,湖北正多措并举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

结合年中召开的省党代会部署,我们可以得知湖北的下一步布局——将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建设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武汉国家级中欧班列区域性枢纽节点,打造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构建东西南北、四通八达的国际大通道。

湖北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交汇地,在推动内陆双向开放上有明显优势,完全能够由沿海开放的“后队”变为新时代内陆开放的“前队”。

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就得处理好“常”与“长”的关系。

风物长宜放眼量。观察经济,要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既看当前之“形”,也看长远之“势”,既算“眼前账”,积极应对当前挑战,也算“长远账”。

“常”为基,审时度势。回顾2022,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努力拼经济,以“拼”达“稳”,全年中国经济有望突破120万亿大关,中国经济展现出韧性和不屈。

“长”做翼,蓄势待发。展望2023,各地已向外释放积极进取的信号。包机出海抢订单,成为各地拼经济的生动注脚,浙江、广东、湖北等多地纷纷组织企业出海。“山不过来我过去”,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才能赢得先机。

“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经济生活是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的、相互制约的。面对实际工作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时,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相信“统筹”、做好“统筹”,2023即将迎来一个暖春!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长江云

监制:郭小容

编审:康耀方 林如峰

策划:李桓

记者:刘蕊俊

编辑:徐诗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