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有“浙”一说丨烟花的“禁”与“放” 考验政府治理能力

日期: 来源:浙江日报收集编辑:浙江日报

浙江新闻客户端 胡金 褚陈静 张彧

图自视觉中国

“今年,我们能不能‘爆竹声中一岁除’?”

新春将至,烟花爆竹的“禁”与“放”,再次成为舆论场上的焦点。地方政府在陆续出台新规,西安、郑州等地重申全面禁放,北京、大连等地规定限时燃放,杭州则把它列入“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

一时叫好者有之,辩驳者有之,莫衷一是。一声“爆竹”几点“烟花”,缘何拥有如此大的能量?

这背后既有公众对驱疫逐疠的期待,也有逐渐升腾的烟火气,让走出三年疫情阴影的人们,渴望着重新找回错过的生活。以当下的热度看,如何做好“禁”与“放”这道题,不仅是一次关乎民意的平衡抉择,更是一次地方治理能力的小考。

“禁”与“放”?何去何从?

(一)

支持燃放烟花爆竹,是为了释放心灵。

三年疫情,每个人都不容易。人们压抑了许久的郁闷心情,太需要一次彻底的释放。“烟花向星辰,所愿皆成真”,既是一种宣泄和告别,也是一种迎接和自我激励。

支持燃放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传统年味的牵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曾经,热闹的爆竹声和漫天的烟花雨,是过年的标配,更是记忆中年味气氛的实力担当。作为一种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民俗,在很多人眼里,没有烟花爆竹的新年是没有“灵魂”的。

如果传统节日失去了活动载体,年味自然越来越淡。尽管有一些替代方案,但不可否认的是远不如过去热闹。这样的诉求,从烟花爆竹的全面禁放开始,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然而,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放”有理由,“禁”也有依据。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想远离“万斛尘飞日为霾”,承载着人们对安全隐患的重视、对环境问题的关心。毕竟“禁燃令”的施行,在减少烧伤炸伤、治理雾霾天气、减轻噪声污染等方面的成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不少人忧虑,一旦选择了“放”,燃放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空气污染物,不仅会使空气质量迅速下降,还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给医疗机构平添负担。要知道,目前很多城市正在“过峰”,一线医疗救治资源仍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这又怎么“破”?

图自视觉中国

(二)

我们为什么要燃放烟花爆竹?其本质仍是一个文化命题,文化传承需要有具体载体。

烟花爆竹在中国的历史颇为久远,最早可追溯至先秦的“爆祭”和“庭燎”。在南北朝编撰的古籍《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烟花爆竹不仅仅是年味儿的象征,更是传统故事里驱赶年兽、祛病驱邪的精神寄托。在年关,人们将文化认同、阖家团圆、寄望新年等诸多情感浓缩在这一挂鞭炮、一束烟花之中,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延续千年的浪漫情怀与文化的仪式感。

往往一听到爆竹声,人们流淌在骨血中、根植于传统的“文化情怀”就会骤然发酵。有人会戏称,DNA都动了。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多年全面禁燃和三年疫情冲击,种种举措正让我们的年味,陷入无处安放的尴尬——

没有烟花爆竹的春节,小年平静,除夕寂寂,上元无声。看不见繁华夜空,听不到吵闹喧嚣;品不来新春喜庆,闻不出除夕味道。小孩子对“年文化”的所有想象,都只能在书本中寻找空洞的答案。

与之相对的是,韩国申遗“端午祭”成功,最近又在申请烟花非遗……这些年来,我们传统的中医药、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墙内开花墙外香”。外来文化的大行其道,背后是对类似烟花这种传统文化载体“一刀切”的简单粗暴。

节日是一种仪式感,是一种文化脉络传承的对证。如果没有了形式上的载体,又有谁有兴趣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味呢?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精神文化的失落会比贫穷使人更空洞。”一个民族最深的文化是植根心中的“文化心理”,连根拔去后留下的大块空洞,该以何填补?

图自视觉中国

(三)

“禁”与“放”,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关系。

笔者认为,“禁”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一种进步;“放”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自强,也是一种进步。具体到烟花爆竹究竟该“禁”还是该“放”,应当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也不建“一言堂”,方能凝聚最大共识。

能不能给“禁燃令”松绑?

首先,要明白无论是作为传统文化,还是作为传统产业,烟花爆竹都没有“原罪”。当前客观存在进一步放开的条件——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空气质量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PM2.5降到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2021年达到了87.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都曾做过实验,证明燃放烟花爆竹比起工业排污、汽车尾气等长期存在的污染源,对整体的环境影响并不十分突出,属于小概率事件。小的污染物遇到刮风或下雨,几个小时就可能消散。

地方政府在安全方面,也早已不是除了“禁”就束手无策的状态。前不久,一场绚烂的焰火嘉年华在湖南浏阳上演,全网直播获得了1476万的点击量,诉求意愿明显。

其次,“禁燃令”有刚性,不等于没有弹性。纵观数十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烟花爆竹管理规定的变迁,大体呈现从“全面禁放”到“局部限放”再到“严格禁放”的整体趋势。其中,民众的呼声,始终是改革的“哨声”。

至少从法规条文上看,烟花爆竹的燃放具有可行性。根据现行的《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限制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地点和种类。

事实上,近期,浙江已有部分地区对相关规定进行相应调整。比如,瑞安市允许城市居民在2023年春节大年三十至初三期间全天经营并可燃放烟花爆竹。杭州市往年主城区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周边区块可以科学划定非禁放区。

今年有望迎来新变化吗?笔者咨询了相关部门得知,省市正在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希望在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隐患的同时,处理好有限燃放与安全、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刀切”是懒政思维,“大撒把”是“甩手掌柜”。如何规范生产、加强引导?如何划定燃放时段、指定燃放地点?如何在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隐患的同时,处理好“限放”与安全、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既让“年味儿”更浓郁,又让“年味儿”更清新?这道“既要又要”的双选题,考验着地方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倘若在未来回望现在,这些年对烟花爆竹的“放任无序”和“一禁了之”,可能都只是漫长发展进程中的小插曲。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能不断提升公共事务治理中“原则性”与“灵活性”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的能力,取准人民群众的“最大公约数”,作出合理合情的安排。

我们相信,只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做好充足的预案,多问几个“能不能”,放几天烟花爆竹,天塌不下来。


文章推荐

相关阅读

  • 2天2起,皆因它而起!

  • 1月2日陕西西安碑林区一广场广告牌燃起熊熊大火据了解,事发时广场附近有群众在燃放烟花爆竹有火星不慎落到了广告牌上引发了火灾1月1日湖北汉江大桥附近
  • 激发文化活力 为美丽乡村添彩

  • 近日,“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在山东利津明集乡孟家村演出,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近年来,明集乡通过牢固树立“乡村振兴、文化
  • 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文化同行。近年来,山东省利津县明集乡立足自身优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建设传统文化纪念馆、发展文旅融合产业等形式,不断挖掘文化内涵,用文化
  • 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文化振兴

  • 近日,山东东营利津望参古窑十八梭家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东营市首批市级非遗工坊。  传承非遗文化是明集乡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2022年以来,明集乡以提
  • 让农家书屋成为文化“风景线”

  • 近日,走进山东省利津县明集乡北张村的农家书屋内,村民们正在书柜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边阅读边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 文化“走出去” 让世界知道多彩淄博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 许珊珊文化“走出去”是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近日,记者从淄博市文产中心获悉,全省共12家企业入选202

聚合标签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排污许可工作如何更好服务企业?

  • 作者:张君臣排污许可制作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自2017年开始全面推进,2020年底全国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并将分别于2023年、2025年年底
  • 滨海区:厚植发展沃土 激发经济活力

  •   滨海区福融新材料(山东)项目一期生产车间。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1月3日,记者在滨海区福融新材料(山东)项目一期生产车间看到,生产线正在进行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