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潮声丨浙江“考古小学堂”,讲什么?

日期: 来源:浙江日报收集编辑:浙江日报

潮新闻 执笔 顾雨婷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一万年前的稻谷是怎么保留下来的?”“成吉思汗的墓在哪儿?”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来到金华浦江县龙峰小学,为学校三至五年级的700多名孩子上“考古第一课”,一一解答孩子们天马星空的问题。

近日,浙江全省启动“考古小学堂”建设工作,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选聘的22位专家,组成“考古小学堂”导师队伍,分别奔赴全省11个设区市的试点学校,让考古研究成果“进校园”。

“考古小学堂”,在讲什么?

走进家乡的历史

考古学家、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曾说过:“考古学让遥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血肉相连。”考古既能看见过去,也连接起了现实和未来。正是因为考古,才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无形历史,变得触手可得。

在龙峰小学,有这样一间大门常开的稻作文化研学馆,讲述了一粒“一万岁”稻米的故事。一万年前,浦江土地上的先民们学会了驯化、种植、加工水稻,距离学校15分钟车程的上山遗址公园里,就静静陈列着一万年前的碳化稻米。

“现在这粒稻米的故事,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知道。” 龙峰小学专职副书记徐飒飒带着记者走进学校里的稻作文化研学馆,门口墙上正贴着一句袁隆平院士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浙江金华市浦江县龙峰小学稻作文化研学馆内,彩色纸浆画讲述稻米的生产流程。记者 顾雨婷 摄

馆内,彩色的纸浆画讲述了稻米的生产流程,一簇簇“水稻”“长”在角落,真实还原稻田景观,展板与生产工具组合陈列,将上山的考古成果、与稻文化相关的一切考古知识有趣呈现。

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至今已有百年。但人们获取考古知识的渠道却十分有限。一组调查问卷显示,多数人获知考古知识的途径,排在前三的是科教频道、新闻媒体以及盗墓小说和影视剧。

但事实上,考古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讲述着家乡的历史。首批“考古小学堂”试点学校,在浙江11个设区市各选择了1所,且学校周边都有考古遗址,如安吉的上马坎遗址、浦江的上山遗址等。

“8000年前,这里还是海滩,人们就学会用工具烹煮海鲜为食,3000年前,这里还有大象在繁衍生长……”前不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孙国平,走进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二六市小学,为五年级的孩子们讲了一堂课。

二六市小学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全校一共12个班,学生90%以上都是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有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坐落于河姆渡文化核心圈,校边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田螺山遗址现场馆、井头山遗址、施岙古稻田遗址紧密分布。“原来井头山遗址是中国人拥抱海洋的最早起点,它就在我的家乡……”一个半小时的课,11岁的邹怡薪却听得满心自豪。

“褪去考古神秘的外衣,从家乡历史讲起,让考古知识变得可观、可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考古的种子,这是‘考古小学堂’开讲的应有之义。” 孙国平说,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让孩子们了解祖先的生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家乡、爱上家乡。

认识脚下的土地

“同学们,你心中的‘考古’是什么样的呢?”“是挖宝藏吗?”上午十点半,二六市小学四年级一班,老师胡静娜为41个孩子上了校本课程《我是小小考古学家》。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是怎么发现的,考古要用哪些工具,考古发掘的规程是什么……短短40分钟,胡静娜深入浅出地讲起了“考古的那些事儿”,孩子们全程听得津津有味。

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二六市小学,老师上校本课程《我是小小考古学家》。 记者 顾雨婷 摄

考古,是一颗心与一片土地的相遇。考古工作者常常戏称自己是“挖土人”,但在发掘现场,他们要做的可远远不止“挖土”这么简单。考古工作极其细致严谨,考古过程漫长枯燥,考古成果又相对专业难懂,这也无形中造成考古与大众的疏离。据不完全统计,仅有9.52%的人认为自己距离考古很近。

“‘考古小学堂’作为载体,探索的是公共考古的普及。”孙国平认为,考古“考”的是土里“长”出来的历史和文化,虽然考古学具有专业性、实物性、科学性等特点,但公共考古的普及却不能一味呆板地灌输专业知识,而是要引起社会大众对考古的兴趣。比如“考古小学堂”就应该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将考古、历史知识和劳动、思想、美术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们能沉浸式、全方位认识体验考古的乐趣。

“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也都种过稻,自己插秧、割稻、碾米,再做成米饭、糕点吃!”龙峰小学401班的张倩毓和方择楷今年参加了校外研学课,不仅去了上山遗址公园亲眼看到了万年碳化稻米,还要自己试着种水稻。学校规划了一块0.6亩的自留地,让每一届四年级的孩子都能从育苗开始,完整体验一季水稻种植。

浙江金华市浦江县龙峰小学的自留地,让每一届四年级的孩子都能从育苗开始,完整体验一季水稻种植。 记者 顾雨婷 摄

讲好考古故事,也不能囿于一方课堂。“要让浙江各地的考古资源走出去,在省内、全国流动起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说,浙江考古的灿烂成就,阐释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价值,意义深远。要探索推动考古资源互相流动,促进公共考古走向的系统化、集成化。

对此,浙江在“考古小学堂”的建设中提出了“五个一”。选聘一支导师队伍、上线一批主题微课、建立一个校际联盟、创作一套考古绘本、打造一批示范阵地。目前,浙江安吉县溪龙小学、绍兴市稽山中学等11个试点学校已成立校际联盟,未来将探索制定特色化校本课程“打包”成册,形成系统性课程,在全省甚至全国推广。

增进文化认同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北京周口店、仰韶、良渚、再到三星堆、莫高窟,从北到南,一个又一个的考古遗迹,述说着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历程。

推进考古成果走向大众,让考古为更多人理解,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正彰显了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中华文明根本特性,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考古正在热起来。近年来,各大文博场馆成为最热门、最吸引人的文化场所之一,到博物馆看展览,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免费开放率达90%以上。如今,每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每一件精美的文物,都能牢牢吸引公众的关注,这些现象引人深思。

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考古图书馆,考古书记整齐排列。记者 顾雨婷 摄

“考古成果普及从青少年抓起,是培养出拥有文化自信的孩子的重要途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考古小学堂”,根本上是要推动增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我们的血液,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考古走向大众服务社会,是时代趋势,也是大众的呼唤,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历史的场景活起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公共考古普及中尤为重要。

逛考古遗址博物馆、图书馆,学习考古知识;体验拓印、文物修复、扎染、珐琅掐丝、点翠等课程,把成品带回家;拿着考古手铲发掘,住帐篷营房,沉浸式“考古”……占地2000多亩的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积极打造集历史文物展览保护、考古研学教育、田园山水游乐、户外运动团建等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2023年,园内开展的研学活动共吸引学生25000人次,今年预计将翻番。

“以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省考古所各考古工作站、考古工地等为研学基地,鼓励各地试点开展考古研学游等活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广公共考古,就需要尽可能地吸引更多人关注考古、了解考古、爱上考古,在建设“考古小学堂”的同时,要不断优化遗迹和文物成果的展示以及遗址博物馆展览的多样性,吸引更多人走进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实地探秘磨刀山遗址及其出土器物

  • 磨刀山遗址现场 羊城晚报记者 王子桐 摄羊城晚报记者 文艺 戚美青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羊城晚报记者实地探访反映了广东最早人类活动史的磨刀山遗址及其出
  • 踏访新乐遗址 触摸7200多年前的人类智慧

  • 一群“小原始人”穿着兽皮制成的衣服,脸上画着彩色的条纹,手牵手呼喊着跳起舞蹈……这是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特别推出的新乐原始人市集嘉年华主题活动上的一幕。新乐遗址博物馆
  • 微短剧或是做好国际传播的新途径

  • 5月31日,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在杭州挂牌成立。现场,10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智库的专家受聘成为浙江省国际传播特聘专家。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日常工作)韦
  • 何以宁波·“稻”说古今④向历史的更深处

  • 5月24日,考古界被一则消息刷屏——我国科研团队利用植硅体分析,在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结果表明,早在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在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约2.4万年前,人类开始采
  • 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

  • 6月2日上午,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活动展示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并发布了以数码技术复原
  • 南京最早“龙”文物竟与“良渚”同源

  •  扬子晚报讯(记者 张可)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就馆藏有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龙”文物——南京江北新区泰山街道营盘山遗址出土的两件龙形玉饰件。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潮声丨浙江“考古小学堂”,讲什么?

  • 潮新闻 执笔 顾雨婷“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一万年前的稻谷是怎么保留下来的?”“成吉思汗的墓在哪儿?”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来到金华浦江县龙峰小学,为学校三
  • 端午假期首日广铁发送旅客247.1万人次

  • 新快报讯 记者许力夫 通讯员游智宇 张文娜 李德智 朱艺报道 新快报记者从广铁集团了解到,端午小长假第一天广铁集团发送旅客247.1万人次,较2023年增加7.9万人次,增长3.3%,主要是
  • 港珠澳大桥预计迎来水上旅客约6万人次

  • ■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出入境大厅人头涌涌。新快报讯 记者李红云 许力夫 通讯员林高燕 王相国 黎钊德报道 端午假期旅客水上出行需求高涨,港珠澳大桥迎来水路观光高峰期,预计港珠
  • 省级非遗“龙眼点睛”今年又有新玩法

  • “龙眼点睛”仪式 勒宣供图羊城晚报讯 记者杨苑莹、通讯员岑创佳报道:“朱砂一点,龙眼始开,画龙点睛,顺风顺水,龙头顺到龙尾。”6月8日,“岭南潮 品顺德”2024“顺德欢乐龙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