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历史文化】文翁后裔故宅成都文家场‖郑光福

日期: 来源:方志四川收集编辑:方志四川

文翁后裔故宅成都文家场

郑光福

沿成温邛公路,从市内出发穿过苏坡桥,行约6公里左右,边便见一小镇,这便是蜀中有名的文化之乡文家场。

文家场得名的由来,是因西汉教育家文翁的后裔文谷在这里安家。《温江县志》载:“文谷故宅在文家场北,谷文翁后,官后蜀侍御史,里人以谷故名,其乡为安谷乡”。

文谷的先辈人文翁,安微庐江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他在蜀中开办了全国第一所正规学校,即今天的成都名校成都四中。世人称古文翁为石室书院学校,这里曾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历来受到人们崇敬。今天成都的石室中学就是原文翁开设的“文翁石室”的真迹之地。

文翁石室(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为什么称“石室”呢?为防止火灾,用巨石建成藏书石室之屋之书院,后人称之为“文翁石室”。后蜀时期,王建、王衍父子在成都称帝时,文翁后人文谷曾任侍御史官,文家场的文姓人以他为自豪,称文谷住宅处为“安谷乡”,今想来应是安全祥和的文姓农家之村庄。这安谷乡有井盐,清末诗人曾学传有诗:“暖暖盐井庄,乌台迹何处;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树”。“盐井庄”即在今文家场高速路收费站附近,在今场背后,这里乡人一直称“盐井”村。成都坝子上自古就是生产井盐之地,这也是佐证之一。盐市口街历来是经营盐巴之地。

文谷文化名人所在地又叫安谷乡。安谷乡又何时改变为文家场的呢?

文家场旧照(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据当地老人介绍:清代,文家人发展较好,修建起文家祠堂,也建起了酒馆、饭馆、茶馆等。此处虽不是场镇,却天天有乡人自发摆摊出售土特产,特别是豆类、大蒜等,一直就驰名全川。传说一天,温江县令从成都府办完公事经苏坡桥回县城,路过这里,见十分热闹,便吩咐停轿,当即受到文姓人们殷勤款待。在宴请县太爷的酒桌上,文姓家族人借机请求立此为场,县令趁着酒意反问道:“周围有场否?”众答“有曹家场。”“曹家不赶赶文家。”县令脱口而出。到底批准文家场成立没有,这句活说得很含糊。然而文姓却认为县令口头批准了,赓即大兴土木,不出一月便建成一条长街,文家场正式成为集市。后来又在西场口建一木石结构的牌坊,上书县令“曹家不赶赶文家”的口谕;又在东场口的牌坊上,书“地接锦城三十里”以作对。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文家场兴场不久便遭战火。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恶霸兵痞横行,把这个富饶之地掠夺得民穷财尽,房屋烧毁几乎无存,连木石结构的牌坊也被毁掉。

文家场旧照(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家场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家乡2.1万余亩耕地,大小春二季的粮食作物亩产达1350多斤,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出一倍还多;自古享有盛名的大蒜生产,年年丰收,那条细、鲜嫩、味浓、质脆的春蒜苔,远销省内外。新建的文家中学继承了文翁办学的场景,塑起文翁文谷等画像,该校从小学到高中齐全。镇街中间的文化中心,下棋、绘画、阅读图书、饮茶,更是方便人们到此学习和享受文化氛围。当今青羊区辖的文家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文化景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郑光福(成都市文广旅游局退休干部)

配图:方志四川


相关阅读

  • 成都市金牛区首个商业秘密保护基地揭牌

  • 2023年2月6日,成都市金牛区荷花池国际商贸城功能区商业秘密保护基地于正式揭牌。基地依托四川省(成都金牛)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立,充分发挥该中心的专业和软硬件资源优势,在市、区
  • 成都少年志愿者平台深耕八年结硕果

  •   慈善公益报(郑前进)为了促进广大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家长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四川省成都
  • 2月8日起 成都全市公安监所有序恢复律师现场会见

  • 今日,记者从成都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获悉,经与成都市律师协会充分沟通协商,自2023年2月8日起,全市公安监所在落实防疫要求前提下,将有序恢复律师现场会见工作,并继续提供律师视频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历史文化】文翁后裔故宅成都文家场‖郑光福

  • 文翁后裔故宅成都文家场郑光福沿成温邛公路,从市内出发穿过苏坡桥,行约6公里左右,边便见一小镇,这便是蜀中有名的文化之乡文家场。文家场得名的由来,是因西汉教育家文翁的后裔文
  • 你好,新学期!

  • 满怀着憧憬与希望,新学期如温暖的春风如约而至。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又重返校园。今天,日照市的中小学迎来了开学日。各所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年味,迎接幸福兔、挂花灯、猜灯谜……
  • 8年没有回家过年,此刻他哭得像个孩子…

  • 2月4日晚一位母亲辗转1200多公里从贵州六盘水到江西抚州只为赶在元宵节当天给儿子做一顿缺席了8年的团圆饭见面那一刻的场景令人触动……因为职责,他8年未回家过年“妈,这里很
  • 洪集体 尝到林改的甜头 生活有了奔头

  • 文/黄 海从乡镇干部到沙县小吃业主,从小吃业主到林业大户,从林业大户到家庭林场场长,62岁的洪集体在福建林业改革大潮中敢于吃苦头、走前头,尝到了新政策的甜头,也让生活有了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