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刘卫兵|古都西安,烟火人间

日期: 来源:中国新闻培训网收集编辑:中国新闻培训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ID:xhmrdxwx)

作者:刘卫兵

编者按: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峰会召开前夕,我们的同事,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卫兵,用他的手机镜头,记录下雁塔畔、钟楼前最美的人间烟火。西安这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向世人展示着她古今辉映的风采与魅力。

立夏刚过,我有幸来到古都西安。

初夏时节,熙熙攘攘的西安北站。本文照片均由刘卫兵 摄

还记得第一次来是1990年,当时还是实习记者的我对这座文化名城充满期待。但几天参观下来,旅游景区游人寥寥,镜头里总是灰秃秃的,心里难免生出些许遗憾。

跨入新世纪,又多次造访西安,发现这里的高楼多了,城市繁荣,绿化漂亮,烟火气越来越浓了。大小雁塔、碑林、古城门游客如织,街上店铺林立,熙熙攘攘,人们的精气神高了。抽空到街头吃碗羊肉泡馍,感觉浑身带劲儿。

这回再来,一到地方就迫不及待地去城里走走转转。赶上气温升高到30多摄氏度,天气和西安民众一样热情。进入古城,路上车流人流不断,街上店铺密密麻麻。

来到宽阔的北大街路口,正赶上戴着黄帽的旅行团排成长队有序地过马路。那长长的人流伴着如织的车流,在高楼林立的都市街道上快速流动,在不远处古钟楼的映衬下,绘成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现代长安图”。

公交车上的凝望。

钟鼓楼畔,骑单车经过,跨越时空。


走到钟楼附近,眼前场景更让人流连。整洁的街道掩映在绿树鲜花中,各种当地特产、中外名牌店铺一字排开,顾客盈门。距离钟楼不远的地铁口人来人往,透过玻璃幕墙,赶车的人们可以望见古钟楼的模样。

走在人群中,不时有姑娘穿着五颜六色的唐装汉服迎面走来,她们大多与友人结伴而行,边走边聊;有的撑起花伞,漫步花坛边;有的手舞花扇,快乐留影,脸上浮现动人的微笑。

钟楼下、花坛前,有位女士在让朋友帮忙拍照。她先双手插腰,再双臂张开上举,那镜头中的动作充满自信与快乐。

蓝天映衬的钟楼,显得大气而沉静。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时刻注视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

西安钟楼前,穿着唐式裙装的姑娘信步前行,有种古今交融之感。

钟楼地下通道,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夜晚,梦回长安,更珍惜当下。

灯火璀璨的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总给人回望历史、梦回长安的“穿越感”。


骑上摩托的兵马俑,向前再向前。

而那一张张街头巷尾随手拍下的纪实照片,则更真切地展示着今天的西安——热情大气、充满活力。

撑起花伞搭地铁。

西安电影制片厂门前的喷泉,奔跑吧朋友们。


夜深之时,凭窗望去,灯光装点的灞河蜿蜒流淌,汩汩向前,似乎在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990年12月第一次到西安,旅游景区特别安静,游人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生活水平较低,还没有钱去外旅游。

1990年12月,陕西法门寺刚刚修复,还很少见到游人。

1990年12月,秦兵马俑展厅。

(文中图片略有补充)


转载自:新华每日电讯 微信公众号


个人简介

刘卫兵,新华社高级记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社会和时政新闻摄影采访。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代表作《总理为农民追工钱》《领导人为外宾捡眼镜》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著有《奔波在战争前线》《随访连战的日子》《回望 20 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我们这 30 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中、英、阿文版)《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 30 年的记录与思考》,以及摄影集《日本人印象》。其中《回望 20 年》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作品奖,《我们这 30 年》获大众喜爱的 50 种图书。《摄影实战手记一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入选“《作家文摘》 2021 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候选书目。


相关阅读

  • 兰州、西安两市民革联合调研文旅市场状况

  • 为进一步释放兰州—西安文旅市场消费潜能,拓展两地文旅消费市场,深化两地民革组织的交流合作,5月24日,民革兰州市委会与民革西安市委会围绕“进一步释放文旅市场消费潜能”课题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承办iCANX 2023西安科学大会

  •   5月19日上午,iCANX 2023科学大会西安峰会在西安开幕,本次峰会由iCANX全球科学平台和西北工业大学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承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刘卫兵|古都西安,烟火人间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ID:xhmrdxwx)作者:刘卫兵编者按: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峰会召开前夕,我们的同事,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卫兵,用他的手机镜头,记录下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