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李维江:“禁区”里与“死神竞速”的人生

日期: 来源:大众网·东营收集编辑:大众网·东营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菲菲 东营报道

  李维江,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人。1960年3月出生,1978年12月入伍,1983年4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指导员、干事、队长、处长、工程师等职。2009年2月光荣退休时,任济南军区济南工兵器材仓库地雷爆破器材销毁处理站工程师(专业技术7级)。曾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2007年被总装备部表彰为“全军地雷爆破器材检测除废站建设先进个人”,2008年被济南军区表彰为“地雷爆破器材销毁处理先进个人”。荣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次,荣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次,在军区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7篇。2004年至2008年为军区车船工化装备技术专家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

  在秋季役前教育训练总结表彰暨新兵欢送大会上,李维江看着那些青春稚气的面孔,自己当兵入伍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他一样一样取出记忆内的“宝藏”,向那些即将踏入军营的战士们诉说着峥嵘岁月,在花甲之年的他仿佛在与那个18岁的自己穿越历史进行对话,向信仰和精神之源的致敬。

  高考失利的“小会计”圆梦绿色军营

  1960年,李维江出生在垦利区一个农村家庭里,虽然家庭不太富裕,但他的父亲却一直用尽全力支撑着他们兄弟三人上学读书。“我父亲现在已经80多岁了,他念到国小才务农的,在那个年代农村能识字的人极少,我父亲就是一个,所以教育上他一直坚定地支持我们兄弟几个读书。”李维江告诉记者。

  求学的日子很苦,李维江凌晨起来踩着自行车去几十里地的学校上课,怀里揣着的是老母亲早早就准备好的窝头和玉米面饼子,无论风霜雨雪,天寒地冻,他从未缺过一堂课。“那时候就想考大学,吃什么苦都是心甘情愿的。”李维江说。但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换来回报,高考成绩出来后,李维江以5分之差与大学生活失之交臂,“那一年,经过三年寒窗苦读,我野心勃勃地参加高考,在苦苦煎熬一个月之后,等来的却是乌云泼墨。”李维江满怀希望的心情,就像被寒冷的冬天肆虐的冰雪刺痛一般,好长时间缓不过温度。老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不让他一直沉沦,父亲让李维江去村里大队干了会计,希望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平复高考失利的伤疤。

  李维江很努力,在村大队把账算得明明白白,村里人都喜欢这个干事利索又聪明的小伙子,高考失利的阴霾逐渐散去,生活也悄悄的给他打开了另一扇门。

  1978年的一天,李维江的父亲把他们三兄弟叫到跟前说了一个决定:希望三个兄弟中能有一个去当兵,接受国家和党的洗礼。李维江想了几分钟,站出来说:“我去”。“我想去部队里看看,想去锻炼下自己,想看看不一样的人生。”李维江说。自此,一个崭新的世界呈现在他的眼前。

  弃笔从戎后淬炼成钢的“禁区”岁月

  1978年12月,李维江带着对绿色军营的好奇心走进了那所大门。“一开始对部队没有概念,只停留在书本上,进了部队大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有了勇气、有了智慧、有了革命英雄主义精气神。”李维江说道。1978年12月,中央军委下达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略命令。全军上下战士请愿加入志愿军,李维江经过军营的洗礼,写下诚恳热血的请愿书希望加入志愿军保家卫国。“在部队里,好男儿就应该保家卫国,贪生怕死是当不了兵的,有的战士请愿书甚至是‘血书’。”虽然李维江最终没能如愿,但从写下请愿书的那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只能提笔拿算盘的“白面书生”,而是成为了一名铁骨铮铮的解放军战士。

  进入部队后,李维江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拿出高中时期刻苦学习的精神,因为表现突出,被推荐参加工程兵教导大队集训,在1983年4月份,李维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入党后,他将对党的信仰落实到每一次实际行动中,“‘冲锋在前,退后在后’通俗的理解就是在战场上,第一个挡枪眼的是党员,最后一个挡枪眼的,还是党员”。

  在李维江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荣立三等功四次,大大小小的个人嘉奖更是数不胜数。他一直坚定一个信念:无论干哪一方面的工作,都必须要做出成绩。他在军区组织的舟桥91团与87团进行浮桥合练时担任门桥闭塞任务,荣立三等功,在济南工兵器材仓库地爆站检测化验室做工程师的日子里,潜心研究专业技术,成为济南军区首屈一指的地爆专家,检测工兵弹药、排雷、爆破,他总是冲锋陷阵在一线,走在最危险的地方,圆满完成任务。

  回忆起在部队里的日日夜夜,这个老兵依然豪情满怀,“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我随时都可以站出来奉献自己。”

  2009年2月,李维江退休后仍在积极参加爆破工作和研究。在河南战区销毁和地爆站的同志们一道开创了非工厂销毁火箭布雷器和火箭爆破器的先例,在40度高温和复杂场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中暑后喝了两瓶藿香正气药水继续工作,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此次销毁任务。2009年7月,退休后的他在内长山要塞区销毁作业时,有一个洞库40多年没有人打开过,有的器材存放多达62年之久,里面存放着10几个品种几十万件的地雷爆破器材火具,霉烂变质严重,壳体锈蚀断裂,装药外露极其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他对站长说:“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我打头阵,先进洞检测勘察。”他不顾战友的劝阻,凭着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术经验,独自一人进洞勘察。经过艰难的8个多小时钝化技术处理,才让战友们进洞一件一件搬运出来组织销毁掉。

  信仰是前进的明灯 感恩是进步的动力

  自2003年7月作为全军第一座自动化地爆器材检测处废站组建以来,担负着全区地雷爆破器材销毁处废和总部赋予的对地爆器材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和科学试验论证等任务。当年43岁的他,上有老,下有小,主动放弃处长的领导岗位,全家迁到偏僻的部队驻地一-莱芜,在地雷爆破器材销毁处理站当一名工程师。地爆站的干部都是清一色的技术干部,他是该站地雷爆破器材检测室的带头人,根据支部分工,他还分管着支部组织建设和政治工作。他扎根莱芜市偏僻的山沟里,在高危、高爆、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之中,为高标准加强建设,高质量完成任务,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投入工作。使地爆站连续三年荣立集体三等功,被军区装备部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被军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授予“基层全面建设模范站”荣誉称号。

  李维江的儿子李栋是在军营里出生并长大的。李栋说,因为父亲一心扑在部队工作中,家里都是母亲在一手操持着,他是伴着起床号、集合号、熄灯号成长起来的,求学生涯也伴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不停转学,上一年级的时候一年内转了三次学,“各地方的方言不一样,每次转学对我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想起父亲的经历,我也就慢慢地学会了适应。”李栋说。在儿子眼中,军人父亲李维江,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老兵,永远旗帜鲜明地爱军、爱党、爱国,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军营。“每一次地爆站出任务,他都会瞒着我们的把遗书写好。”李栋告诉记者。

  现如今,李维江已到花甲之年,家中父亲也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老父亲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儿子孝顺。“刚当兵的时候他一个月6块钱,每年都寄回家30多块钱,现在他母亲生病住院他寸步不离的守在医院里,感谢党和国家培养,让我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子。”老人边说边潸然泪下。

  李维江告诉记者:“军营的精神贯穿了我的一生,我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也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相关阅读

  • 爸送你去车站,就像小时候一样

  • 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欢迎收听西陆夜读“关山月”。军人王明洪休假归队,父亲想骑自行车送他去车站。狭长的乡道,让王明洪忆起往事,听着父亲急促的喘息声,王明洪的内心涌动出一
  • 日本最强啃老族,窝在祖屋72年,遗产花光就去死

  • “我家里很可怕,你确定要进去?”独居20年的老人,把记者领到了自家别墅,开门前他再次警告。记者满脸兴奋地点了点头,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栋价值过亿的富人区别墅。在门打开的瞬间,一
  • 胡锦矗女儿:父亲临终前 念叨的还是大熊猫

  •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谢杰  赵紫君“很小的时候,我舍不得父亲,我老是用绳子去捆住他的脚,试图把他栓在床上。这一次我用了无数仪器,却没能留住他。”2月19日下午,“中国大熊猫研
  • 董启章:以一本《命子》 奋力抵挡着虚无

  • ■廖伟棠台湾联经版《命子》大陆后浪版《命子》香港作家董启章的《命子》以父亲的角度,进入存在或不存在的儿女之人生。第一部分“命子:果”以回忆录/生活散文形式,写父子的相处
  • 土耳其地震救援日记⑤丨地震幸存者泪别亲人

  •   这几天,土耳其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潍坊高密34岁的宫玉林作为专业救援力量,奔赴土耳其执行救援任务。潍坊融媒联合高密市盛舜救援中心推出“土耳其地震救援日记”,用第
  • 共传好家风|从下棋中感悟人生

  • 河北日报客户端 我周末回娘家,和母亲在院子里闲聊,正说着小侄子的一些趣事,只听房间里传来孩子的喊声:“姑姑,敢和我下一盘象棋吗?”循声走进房间,发现父亲已将西屋客厅改成书房。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李维江:“禁区”里与“死神竞速”的人生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菲菲 东营报道  李维江,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人。1960年3月出生,1978年12月入伍,1983年4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指导员、干事、
  • 中国公司法定代表人制度解析

  • 《法人》杂志特约撰稿 沈悦志时间步入2023年,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过渡期只余两年。待届满,即将“切换”至公司法的规制框架。而公司法修订亦如火如荼,作
  • 第三届湖南社区趣味运动会鹤城区海选赛开赛

  • 2月17号,湖南省第三届社区趣味运动会鹤城区海选赛,在黄岩旅游度假区怀化大峡谷拉开帷幕,鹤城区各村、社区近百名居民参加。竞赛分个人全能赛和团体赛两个类别,青年组、中年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