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晶报特别报道|深圳,逐梦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日期: 来源:晶报收集编辑:晶报

2024年6月8日是第十六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七个全国海洋宣传日。自6月6日起至10日,深圳正式开启以“深度唤醒海洋 蔚蓝澎湃深圳”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

活动期间,既有“海阔天空”音乐会、“征途是星辰与大海”主题展等主场活动,也有骑行打卡、红树林教自然教育、海洋日嘉年华、海监船公众开放的吸引市民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系列活动,以及各高校、企业组织举办的主题论坛等。

作为一座依海而生的城市,深圳地处南海之滨、毗邻香港,坐拥2030平方公里的海域规划面积(不含深汕)和260.5公里的海岸线,海洋的辽阔与深邃有迹可循。背靠产业链完备的珠三角地区,深圳的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和通道。

事实上,布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早有行动。2023年5月,《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正式发布,作为国内首个编制出台此类规划的城市,深圳发展“海洋经济”的路线图愈发鲜明,令人瞩目。今年3月,深圳发布“20+8”产业集群2.0版本,深圳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和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更进一步突显海洋产业的重要性。深圳力求在海洋经济的广阔天地中,要发展、寻机遇、谱新章。

蓝色经济:依海而生,凭海而兴

搭乘“双区”驱动的东风,深圳的蓝色经济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深圳涉海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涉海上市企业达49家。从“边陲小镇”发展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聚集了中集集团、招商重工、盐田港集团等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的涉海龙头企业,其中,交通运输业占比最高。

络绎不绝的货柜车来回穿梭,数以万计的集装箱有条不紊地装载上船,吊臂舞动不息,一艘艘巨轮缓缓驶入海湾……这里是国际枢纽海港与集装箱干线港——深圳港。2023年,深圳港港口货物吞吐量2.8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988万标箱,开辟“一带一路”航线211条,与共建国家的友好港达13个,深圳始发中欧班列为超过5500家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国际物流服务。

深圳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离不开蓝色金融的鼎力相助。蓝色金融为蓝色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和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助力海洋经济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成立海洋产业经营中心机构,招商银行成功发行全球首笔蓝色浮息美元债券,平安产险在各地的分公司推出平安渔业保、海洋牧场平台保险、船舶建造险、远洋船舶险等蓝色保险产品,蓝色信贷、蓝色债券、蓝色保险、蓝色基金等蓝色金融产品正以全新姿态频频亮相。

徐徐海风吹到海岸,深圳湾公园、大小梅沙、海上世界、深圳天文台海天栈道、东西涌海岸线、盐田海滨栈道等海边热门景点吸引市民游客频繁打卡,以梅沙京基洲际、佳兆业万豪、桔钓沙莱华等为代表的国际化、高品质滨海旅游酒店和较场尾、大鹏等地的亲海民宿群规模日益庞大。

深圳的蓝色经济发展是振奋人心的,如何为高质量发展添底色、增强色,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表示,“要在发现蓝色经济新场景、拓展新市场、抢占新赛道,在深海采矿、海底可燃冰开发、国际光缆登陆点和数据交换中心建设、蓝色种业自立自强等方面发出深圳声音、打出深圳特色。”

发展海洋经济,并非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建立陆海统筹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立足当前,深圳正致力于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动海洋油气开发增储上产,逐步提高低碳清洁能源比例。着眼未来,深圳将大力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替代,顺应绿色能源革命,在前沿领域布局先进海洋能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工程,以海上风电、绿氢产业为重点,抢占技术与产业制高点。

蓝色引擎:筑梦深蓝,向海图强

当“绿色能源”与“蓝色粮仓”相遇,会擦除怎样的火花?今年2月,我国首个LNG冷能养殖示范项目在大鹏喜迎1000公斤水产丰收,性喜低温的高价值鱼类在这儿找到了新家。据悉,此次中国海油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创新将液化天然气气化过程产生的冷能资源与水产养殖业相结合,在有效利用冷能的同时,又保护了海洋原有环境,还节约了城市宝贵的陆地资源,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此外,深圳正加快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际金枪鱼交易平台建设,推动中国农发渔业总部等一批头部企业落户深圳,启动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工程项目,加快蛇口、盐田等传统渔港改造升级,耕海牧渔初见成效。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获悉,4月1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波浪能海洋生态监测浮标研发测试平台在广东深圳大鹏海域投用。据有关专家介绍,“合作者号”生态监测浮标搭载多种国产先进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不仅能实时监测温度、盐度、pH、溶解氧等传统海水环境要素,还可实现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等智慧监测。

“合作者号”浮标将成为深圳市未来开展海洋仪器研发、试验验证的重要创新共享平台,将为深圳市开展海洋环境与生态监测提供新型的仪器工具、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撑,为深圳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

海上捷报频传,海底亦有好消息传来,令人欢欣鼓舞。今年3月,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传来喜讯: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发现中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开平南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2亿吨油当量,距离深圳市约300公里。此次发现打破了中国在深水深层原油一直没有规模性发现的局面,彰显了南海及深水的勘探潜力。

与此同时,今年5月,我国首个智能海上钻采平台惠州26-6平台在海上安装完成。作为去年深圳市集中开工的重点项目之一,该平台的建成也意味着深藏海底的原油与天然气将经此输送到陆地千家万户,点亮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家灯火”。

据悉,深圳海洋油气开发已颇具规模。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油气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建成全国第七大油田,工业增加值位列深圳市前三位,在供应链上具有强大的支撑和带动能力,在创新链上具有迫切的研发创新需求。接下来,中国海油将加强海洋油气核心设备、系统设计等薄弱环节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推动本地企业和科研单位融入海洋油气产业链,拉动建立本地化海洋油气工程服务供应链。

海面之上亦显惊喜连连。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基因保存及鉴定中心悄然落户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将为深圳乃至全国海洋生物建立资源库,收集与保护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创新药化合物及微生物菌株,为海洋生物制品与海洋药物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海洋生物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深圳作为电子信息强市和海洋经济强市,致力以多维应用场景为牵引,搭建智慧海洋服务平台,为海洋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等领域提供全面技术支撑。通过开展海洋观测监测、自然资源调查等海洋信息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推进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全方位推动海洋大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应用,探索海上、水下数据存储技术路径,推动海洋信息采集立体化、存储便利化、传输一体化、处理与呈现智能化、管控全过程可视化。

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如汩汩清泉,在这片热土上持续增强。截至目前,深圳市建有75个涉海创新载体,包括5个国家级载体、22个省级载体和48个市级载体,数量较三年前的34个增长超一倍。

蓝色名片:文化海洋,世界之窗

山-海-城地理空间格局促成了深圳“半绿半城”的城市图底,也成为深圳城市名片之一,“山海连城计划”更是让深圳独具一格的生态魅力推向了新的高度。“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游憩骨架系统作为“山海连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海湾、山体、河流、大型绿地等自然资源得以有效连接和保育,同事衔接延续深圳蓝绿交融的城市开发空间格局,营造“山、海、城”交织共融的公园城市格局。

背靠排牙山、直面坝光湾,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深圳海洋博物馆集聚区将坐落于此,打造出全球科学家向往的海洋学术殿堂,助力深圳加速挺进“深蓝”。

“现在深圳企业下海面临三大难题——用海难、下海难、出海难,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既稳定又可靠的静态与动态环境来进行海上实验,海上与岸上的综合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一个具备全面管理能力的综合性管理机构显得至关重要,而海洋大学是承担这一重要角色的理想之选。”胡振宇对深圳海洋大学翘首以盼。

从深水勘探、智慧海洋的前沿技术,到水下通信、数字孪生的创新应用,再到海上风电、波浪能发电的绿色能源探索,漫步在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展馆之中,让人深感科技在驾驭海洋方面的无限可能与期待。此次海博会成果丰硕,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658家单位参展,国际展商超100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论坛及20余场专业论坛的举办,更是将海博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一场兼具大众性、科普性、专业性的海洋盛会——深圳国际海洋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市共举办“10+N”项超100场海洋文化活动,涵盖艺术海洋、知识海洋、味道海洋、运动海洋、休闲海洋、生态海洋六大版块,累计带动约40万人次参与。

海洋文化是深圳的文化符号之一,是深圳得以生生不息的内驱力。“文化做好了就是不止万亿级的产业,做不好就是赔钱买卖。”胡振宇如是说。深圳深知,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与创意设计的深度融合。深圳鼓励和支持融合高科技手段与创意设计的海洋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创造出更多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并依托自身优势,实施“非地文化”产业化发展策略。

今年3月,第十四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大鹏大亚湾水域上正式开赛,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赛者组成100支帆船队,在湛蓝的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场激动人心的竞速角逐。自2007年创办以来,这项赛事已经跃升为亚洲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赛事,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我国水上运动的璀璨明珠,并作为唯一体育品牌写入了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在这张“蓝色名片”上,深圳还在不断书写新的栏目:推进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十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激活旅游消费市场。此外,深圳还将完善太子湾邮轮母港建设,综合设计周边海洋文化生活圈,联合香港、澳门等地开发更多航线。

‍来源|晶报APP‍

记者:康岩慧 陈淑莹 刘羚

编辑:刘珂

相关阅读

  • 今年前汛期降水量特别多 深圳本周依然多阵雨天气

  • 端午节过后,下雨天气还会很多吗?6月10日,深晚记者从深圳市气象台获悉,本周依然多阵雨天气。其中,6月11日,深圳天气多云,伴有短时(雷)阵雨,局部地区雨势可能稍大,气温将维持在26℃至32℃
  • 铁路:国家发展的绿色引擎与乡村振兴的桥梁

  •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铁路无疑是国家交通网络的脊梁,其深远影响远远超出了简单的运输功能。它不仅是人们出行的便捷通道,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首
  • 铁路:连接未来,绿色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铁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中坚力量,不仅大幅提升了人们出行的便捷性和效率,还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 筑科技梦蓝色梦!青岛58中研学团走进科技殿堂

  • 6月7日,青岛58中“红专并进 筑梦未来 强国有我”主题研学实践活动进入第三部分,来自青岛五十八中教育集团本部、高新校区、杜威实验学校高二年级的师生走进威高集团和威海海洋
  • 江苏灌南:深化协作 携手共护蓝色海洋

  • 为进一步加强海上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有效衔接,共同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近日,江苏省灌南县检察院党组成员谢中凯一行至盐城海警局开展交流学习。座谈会上,双方以近期办
  • 江苏灌云:以检察之力,守护海之蓝

  • 今年6月8日是第十六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七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本次海洋日的主题是“新深度唤醒”,希望唤醒人们对海洋理解、同情、合作和承诺的新深度。海洋蕴生万物,宽广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晶报特别报道|深圳,逐梦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 2024年6月8日是第十六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七个全国海洋宣传日。自6月6日起至10日,深圳正式开启以“深度唤醒海洋 蔚蓝澎湃深圳”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活动期间,既有“海阔天
  • 2024年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会议在粤召开

  • 5月30日至31日,2024年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会议及2025年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奥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筹办工作联席会议在广东珠海召开。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
  • 北京:114预约挂号平台覆盖290家医院

  •   为方便市民看病就医,本市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日前,市卫健委介绍,本市已建成73家互联网医院,综合医联体实现社区医疗机构全覆盖。125家二级以上医院设黄昏、夜间门诊,239家二级
  • 非遗古琴新演绎 琴歌《橘颂》过端阳

  • 端午节临近,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古琴琴歌作品《橘颂》上线发布。这首歌曲的创作不仅是对古琴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楚辞·橘颂》的现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