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专访《万里千寻》导演张伟民:向世界展开张大千的人生画卷|第20届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日期: 来源:羊城派收集编辑:羊城派

日前,由华裔导演张伟民执导的纪录片《万里千寻》入围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评优单元终评环节名单。

此前,该片已在第47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获评“最佳国际纪录片”。《万里千寻》反映了张大千1949年离开中国大陆后的海外生涯,回溯张大千将中国美学带往西方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

在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举办期间,张伟民接受了羊城晚报的独家专访。

 张伟民

 《万里千寻》

用第一手珍贵影像还原真实的张大千

羊城晚报:请先谈谈您与张大千的结缘经历?

张伟民:12年前,在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教学楼走道,马克·强森教授把一摞16毫米胶片递给我,让我看看里面是什么。实际上,这是张大千1967年旅居美国的影像留存,我如获至宝。看到画面里的张大千遥望大洋彼岸的故乡,我感觉自己就在他身边。

就像冥冥之中注定一样,这卷胶片诞生于1967年,而我恰好出生于这一年。好像有一种天降大任的感觉,我觉得需要去做点什么。对于12年前的中国和世界来说,张大千的海外漂泊经历是神秘的,相关历史记载是几乎空白的,所以我决定去解开这个未知谜团。

羊城晚报:从巴西圣保罗到法国巴黎,张大千的行走轨迹大致是怎样的?

张伟民:张大千在欧洲的艺术活动和在巴西的生活是两条平行线,是双线并行的。他在欧洲进行了将近十年的艺术创作,但他真正生活的地方在巴西。

他去巴西之前曾经到过阿根廷,去寻找容他栖息的桃花源。但是对于一位艺术家而言,他肩负着把东方传统艺术带到西方的使命。而在当时的南美洲,无论是阿根廷还是巴西,都缺乏东西方艺术交流的土壤。所以他走向了西方艺术中心,也就是当时的法国巴黎。

1956年,他的两个画展同时举办,一个是设在卢浮宫的张大千近作展,一个是在东方博物馆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能够被两个世界级别的博物馆陈列展出,这在西方引起了巨大轰动,也引来了各大报刊的争先报道和记录。

羊城晚报:创作伊始,在文献材料不足的情况下,您如何“敲开一扇又一扇大门”?

张伟民:其实最初的寻找是没有逻辑的,听到哪里有一些蛛丝马迹,我都会第一时间冲上前去,希望把它记录下来。我希望纪录片里的影像是有价值的,于是首先抛开了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必须寻找第一手资料,这也是我的一个原则。

我首先找到了张大千的儿子张保罗,老人家当时还健在,然后我又找到了张保罗的女儿和朋友,接着找到了张大千当年的弟子。他们都是跟张大千有过直接真实接触的人,其中一部分已进入耄耋之年,因此每次拍摄都具有紧迫感。

羊城晚报:在拍摄《万里千寻》的过程中,您是否完全遵循直接电影的不介入?

张伟民:最初我是选择完全不介入,但是若干年过去以后,张大千的人生轨迹已经成为了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次次的推翻与调整中,不可避免地带入了我的身影。

我不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记录,更通过电影的艺术语言,展开我跟张大千跨越时空的灵活对话,因此我最终决定用自己的旁白来讲述这个故事,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观众从更亲切的角度去理解有血有肉的张大千。

 《万里千寻》剧照

把片子带给故乡和中国观众

羊城晚报:收到入围终评通知的那一刻,您的心情如何?

张伟民:当你做一件事情做得足够久时,其实最终结果已经不重要了。我觉得自己能够做出一部能够留下来的片子,其价值和意义远远比获得某个奖项更为重要。

《万里千寻》是留给这个世界的,更是留给中国观众的,希望中国观众可以透过影像了解张大千这位东方艺术大师的后半生。我希望这部片子能够回到他的故乡,回到中国,能够让中国的观众看到。所以当我了解到这部片子能够入围,我知道这部片子能够回到故乡,也感到非常兴奋与慰藉。

羊城晚报:您对广州的纪录片制作生态有怎样的体会和看法?

张伟民:我觉得广州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地方,形成了自由、活跃的创作氛围。在2019年,我就带着《万里千寻》参加了纪录片节的提案大会,当时还举办了电影节、大师班、交流论坛等活动,那时我已经体会到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国际化。在国内这个独一无二的纪录片创作平台,我的作品能被看到并入选优秀评选,这对我来说十分欣慰。

羊城晚报:您认为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能否从一个纪录片制作人的角度提出建议?

张伟民:首先,我觉得纪录片人一定要有使命感和奉献感,因为纪录片本身就是记录历史,记录可以留下来的影片。这份真实超越所有拍摄技巧,需要一份对历史、对现实的感动。

我之所以记录张大千先生,是因为他是从中国走向西方的艺术家,而我也是一个从东方走向西方的电影人,对海外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感同身受。我是一个中国人,这辈子注定要讲中国故事,这跟我血液里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所以我制作了不少的讲述中国与中国人故事的纪录片。

其次还需要有理想和热忱,因为做纪录片很辛苦,经常陷入一种孤独的创作状态。但独立创作能够保持思考的独立性,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文|记者 梁善茵 黄宙辉 陈晓楠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 易芝娜
校对 | 刘博宇


相关阅读

  • 外事部门讲述中国故事地方篇章

  •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地方外事工作渠道广、资源多,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近期,把“
  • 【读一组好诗.汉英对照】冰虹组诗《晨韵》

  • 一.晨韵我喜爱这只狗它有童稚的心清澈的眼当太阳携着它环游水岸这一团流动的白多像闪烁的流星运转 去追逐天空中月桂的熏染酿一个童年的梦看它时就有了热情的心微笑的真在清
  • 【读一首好诗】冰虹的诗《妒》

  • 你的妒让她转身你啜饮着妒留痕处的汪洋之水造谣惑众在妒中犯错全力以赴想要她憔悴枯萎你在等待中苦恼却只是徒劳眼巴巴看着她更美她好像不为所侵你心越发铅灰的绝望眼睛盯着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