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30位院士回忆“为什么上大学”

日期: 来源:中国妇女网收集编辑:中国妇女网

编者按

    高考,不仅是通向知识殿堂的阶梯,更凝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正值高考来临之际,《新女学》周刊特推出专题,与读者共读《我为什么上大学——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聆听国内30位院士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高考经历,体验不同年代的学者对于高考的时代记忆;并推出长篇报告文学《摇着轮椅上北大》书评,与读者一同领略北大建校百年以来第一位残疾女博士的励志人生;同时推介相关书籍,分享对恢复高考的研究或个人体悟,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历史的温度与时代的脉搏。

    阅读提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我为什么上大学——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以时间线为轴,聚焦1947—1983年间参加高考的30位中国“两院”院士的个体经历,独家披露受访者的励志追梦人生。院士们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对青春岁月的回顾,展现那一代青年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成长历程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今天的青年特别是高考学子照亮前路。

    ■ 金勇

    高考,是很多人一生都难忘的记忆,欣喜、失落、迷茫、痛苦——也许高考留给每个人的体验不同,但高考绝对是人生大事。又到一年高考季,由新京报社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我为什么上大学——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一书,通过分享国内30位院士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不同时代的高考经历,不仅真实记录了这些“超强大脑”对高考成功与挫败的记忆,更通过聆听他们的人生故事,让我们领悟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高考并不能决定一生的输赢。而30位院士对高考学子们的忠告,则值得永远铭记。

    “时代不会给年轻人不劳而获的机会”

    书中,30位“顶级学霸”,无论高考还是求学,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帆风顺,之所以能成为院士,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的一致:勤奋、勇敢、坚持。

    从事量子计算研究的杜江峰院士是靠保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哼着小曲进大学的他,谈及少年班的学习用的却是一个“苦”字,“大一大二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读书最苦的时候。当时付出了很多,但成绩未必理想。最难的时候,我也想过不读了,想着这辈子再也不学习了。”好在受校园里积极向上氛围的影响,杜江峰坚持了下来,将自己的学习日程安排精确到分秒,最终靠努力和勤奋登上了科研高峰。

    即便是现在,杜江峰仍旧坚持每天晚上12点后离开实验室,他想告诉高考学子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也是他一直坚持的信念。

    说到勇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从事战略新材料石墨烯研究的刘忠范院士的故事。他说,人生在恰当的时间做出勇敢的选择极其重要。最初他在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读研时,遇到了一位放任自流的导师,两年多的研究生经历,让他并没有感受到研究的乐趣,他勇敢地选择了离开,而在导师不肯推荐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报考著名的东京大学,投奔知名科学家藤岛昭先生,并勇敢地闯入LB膜这个全新的领域,最终成了该领域小有名气的专家。

    刘院士说,在未来二三十年中,科技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这既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属于勇敢者的时代,在这场马拉松式的赛跑中,他给学子们的忠告是:培养兴趣、珍惜机遇、勇敢选择。兴趣可以让你走得更远,机遇可以让你飞得更高,而在恰当的时间做出勇敢的选择更是极其重要。

    书里,应用化学家段雪院士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88年,博士毕业留校且作为青年教师的他,遇到了一个外国对中国技术封锁的难题——解决易燃易爆乙炔的储存问题。他回忆说:“身在其中我们每一步都很艰难,针对问题想法出来了,反复试验,反复失败,成功就在执着坚持的前面不远处;实验室到工厂,基础研究到工程化,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真的很大,只有静下心来坚持寻找技术问题的核心科学本质,依靠缜密的逻辑和系统的思考,剥丝抽茧,踏踏实实地逐一攻关,才能把真正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

    对于人生,段院士也有同样的感悟。他说,身处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考上大学,已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但他认为,高考依然是相对最公平的通道,是一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忠告各位学子,虽然现在命运突围的方式不再只有高考,“但唯一不变的是,时代不会给年轻人不劳而获的机会。”与其感叹生不逢时或者选择“躺平”,何不坚持奋力一搏争取自己掌握命运?只有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有恒乃成!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30位院士从事的领域虽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成才背后都有一则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感人故事。

    中国水声科学的奠基人杨士莪院士,在清华读大四时,了解到国家要建立海军,他提前结束学业,报名参军,成了第一批教员。在我国水声科学研究非常薄弱的背景下,他勇敢地扎进去。杨院士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你国家受欺负,是因为你不行,你得自己想办法站起来,把国家发展起来。”

    师从“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先生的吴岳良院士说,他博士毕业时,周先生曾经问他:“将来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是否能放弃自己的研究,服从国家的分配?”多年后,他在德国、美国都从事了一段时间的研究,有同事问他要不要到华尔街工作,选择回国的他给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答案:“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找理由。这是周老师的老师彭恒武先生说的。”

    吴岳良院士说,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必须培养年轻人才,做出能在科学史上留得下来的中国科学家创立的理论,为世界科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对下一代,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把“两弹一星”元勋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传承下去。

    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李曙光院士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他在古稀之年还在中国地质大学搭建了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他回忆说,1960年参加高考时,大家不考虑学校是否在大城市,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大家想的都是毕业后去研究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献身国家建设。高考填志愿时他本想去“造飞机”,听说钱学森在中科大他毅然报考,不巧却被分到地球化学专业,虽有点失落,但心想,既然学校设了这个专业,肯定也是国家需要的。最后在自己“无感”的专业里成长为院士。

    30位院士的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是永远分不开的。

    母亲说“这些书本你都别扔”

    读30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也是在读他们背后的家庭故事。虽然书中涉及家庭的内容不多,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在书中若隐若现。

    1957年出生在北京的段雪院士,在北京上完一年初中后便随母亲到甘肃临夏援建医院,后来又随母亲到陇西冶金设备制造厂当钳工。当记者问他得知高考恢复后是什么心情时,他回答说:“当时家里的朋友、厂里的技术人员,很多都是医生、大学毕业生,他们对恢复高考一直有信心,大家觉得迟早会有这么一天,我母亲很早就和我说‘这些书本你都别扔’,这是对我高考以及后来的命运改变影响深远的一句话。”

    对知识的尊重,不只发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数学家袁亚湘院士说,5岁就上学的他,受母亲的影响很深。他说,母亲虽然是个文盲,一天学也没有上过,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她很懂教育,知道怎么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因为家中卖菜,母亲打得一手好算盘,她便从小就教会了袁亚湘珠算,还会经常给他讲一些有趣的数学题,让他觉得好玩,意犹未尽,自己想去学。他的父母还一直鼓励家里的孩子读书,并总和孩子们说:“人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变得有知识,才会让别人敬佩。”

    受家庭影响比较深的另外一名院士是国际知名的数学地球科学家成秋明。出生于山西晋中一个小山村的他,因为母亲是“富农”,父亲是“坏分子”,“文革”期间根本没有资格推荐上大学,即便如此,家里对教育还是非常重视,母亲一直鼓励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看书学习,可以不干农活。”恢复高考后,更全力支持孩子们上学,供他们上到不能上为止。家庭对教育的重视,让成秋明虽然高考后盲选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但他仍然坚持学习,最终成为加拿大约克大学的破格教授。

    面对高考学子,成秋明院士结合自己的经历说,高考后即使对被录取的专业不感兴趣,也不要自暴自弃,也要打好基础,因为年轻人不怕走弯路,人生还有很多修正的机会,他还鼓励大家说:“所谓弯路,我觉得也没坏处,在弯路上,你可以多学一些其他的专业知识。大学阶段,主要是拓展知识面,如果你愿意,还可以继续往下学。”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正如李曙光院士对高考学子们的忠告:“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有保持中国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站在更前端的位置去观察世界。”不管高考的结果如何,30位院士都期盼各位学子能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因为在任何时代,最让人难忘的都是年轻人奋斗的身影。


相关阅读

  • 院士专家聚焦“健康喀什”建设建言献策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健康无小事,点滴系民生。如何补齐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怎样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5月31日至6月3日,“‘一带一路’健康新
  • 青春榜样|王芊芊:坚守热爱,沐光而行

  • 王芊芊音乐系2018级戏曲作曲专业中共党员,现任班级团支部组织委员。学业成绩连续四年全班第一、年级第三。先后担任大型桂剧《燕歌行》、大型京剧《杰出楷模周恩来》的数字乐
  • ABC 模型:运用认知心理学改变消极信念

  • 编者按:ABC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代表发生的事件,B是你对事件的信念,C代表结果。他认为逆境A只是引发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30位院士回忆“为什么上大学”

  • 编者按 高考,不仅是通向知识殿堂的阶梯,更凝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正值高考来临之际,《新女学》周刊特推出专题,与读者共读《我为什么上大学——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
  • 高密市委老干部局到刘连仁纪念馆参观学习

  • 近日,高密市委老干部局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井沟镇草泊村刘连仁纪念馆参观学习,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唤醒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刘焕新会长讲述刘连仁老人在上世纪40年代,被掳到日本
  • “完美犯罪?” 蜀黍:不存在!

  • 上海金山有一名窃贼自以为做到了“完美犯罪”但最后却仍难逃法网让我们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吧近日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金山卫派出所接市民张先生报警称家里的保险箱被盗箱
  • 高考加油 | 愿你以笔为“箭” 斩获光芒

  • 芒种时节,高考将至。明天,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将奔赴考场。无数个日日夜夜,每一个伏案疾书的时刻,每一张认真复盘的试卷,每一堂全情投入的课程,都是学子们在耕耘无畏无惧的梦想。高
  • 最高补助2500万元!起步区发力支持芯片产业发展

  • 近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出台中国芯九条政策。新黄河记者获悉,起步区将支持芯片领域重点项目引进,经论证通过后按固定资产投资额 (不含土地费用) 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