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推优作品|王家东:航拍为纪录片带来了什么?

日期: 来源:河南文艺评论收集编辑:河南文艺评论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基本上与整个电影史同步,同样也深深受到了影像制作技术发展的影响。随着技术的革新,纪录片的形式与美学风格也不断发生改变。航拍作为一种高空俯视拍摄的技巧,在纪录片中并不少见。但是受制于航拍技术所能拍摄的素材类型以及航拍的成本,航拍在纪录片中大规模使用并不多见,多数属于部分采用,成为其影像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随着航拍器技术的提升、航拍成本的降低,尤其是无人机航拍器的出现,以航拍为主体,大规模使用航拍的纪录片成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潮流。从雅克•贝汉2001年的作品《迁徙的鸟》(Winged Migration),到2017年1月底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映的《航拍中国》(Aerial China),在这些纪录片中,航拍不仅仅是一个构成部分,而是成为影像系统的主体,乃至整部纪录片的唯一拍摄方法。

在这样一个纪录片创作的潮流中,航拍能给纪录片带来什么?笔者以为航拍带给纪录片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航拍由一种单纯的纪录片拍摄手法,发展成一种独特的纪录片类型;其次,航拍影像由单纯的视觉奇幻建构发展成具有独立的美学品格。这背后是航拍的魅力,以及航拍器技术、航拍方法、纪录片理念与实践不断革新的结果。

一、航拍技术革新与影像表现力的拓展

人类渴望从天空俯视大地,由此创造独特的观感,这便是航拍之所以会产生的重要心理动因。航拍作为一种拍摄方法,最早是在照相术中得以实践的,早在照相术刚诞生不久的1858年,法国摄影家纳达尔便乘坐热气球完成了摄影史上第一次航拍。[1]之后人类曾经试图利用风筝、热气球、飞机、航模等飞行器来实现航拍功能。航拍在纪录片中运用的也比较早,1935年,由德国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执导的《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一片便有着从空中拍摄云层以及俯拍纽伦堡城的场景。其视角独特,气势壮阔,渲染了一种独特的神话氛围。然而,由于航拍的特殊性,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依赖要远远大于普通摄影。长期以来受制于技术条件,航拍的拍摄成本较高,且其影像质量不佳,表达方式也比较单一,在角度、方向、运动等常规摄影中比较多见的创意构思很难实现。这也就使得在之前的纪录片拍摄中,航拍素材很难大规模得以使用。

1、航拍技术革新

直至最近十多年来,航拍器相关技术才取得重大进步。用于直升机外挂的陀螺仪稳定系统被开发出来,比如由SHOTOVER公司开发的F1系列6 轴航拍陀螺仪稳定系统,可以与业界最为先进的摄影机镜头系统相适配,以适应全方位、无死角、高质量的拍摄需要。而更为小型轻便的多轴旋转翼无人机航拍器的发展则更为快速。无人机航拍器市场启动于2010年左右启动,短短几年工夫,用于航拍器的飞行控制系统,无刷云台,高清广角相机、WIFI数据传输以及动态跟踪系统都有很大的进步,也创造了诸如中国大疆创新、零度智控等一大批创业企业的兴起。

2、影像表现力的拓展

与航拍器技术革新同步的是影像质量的提高以及航拍功能的拓展。影像质量的提高不并是仅仅指4K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画面清晰度的提,更是指当下航拍在运动的层次、影像的高度与角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拓展,其所拍素材的表意自然也就丰富了很多。航拍,尤其是无人机航拍的自由度很高,在运动摄影上,无人机具备其他航空器航拍不能比拟的飞行操控优势,飞机起降方便,在空中飞行可执行前飞、倒退、悬停、垂直飞行等特殊任务。转弯半径小,拍摄条件受到气流等自然条件的局限较小,根据需要,飞行动作可以重复操作,无论是常规的直线、平移、跟拍还是非常规的升降、悬停都得以突破以往航拍器的限制。在影像的高度与角度等方面,无人机航拍得以实现低空与超低空拍摄,甚至一种贴地飞行的独特效果。航拍素材也得以突破以往高空俯瞰的单一模式,“在追求宏大写意影像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微观的细节影像的表现空间”。[2]如在纪录片《航拍中国》中,无人机航拍器可以将重量仅为2克的和尚蟹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样也能将猛虎扑面而来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航拍中国•新疆》一集中,更是从坎儿井的洞口特写开始,将无人机逐渐升起,直至将整个坎儿井系统的全面向观众展现出来。可以说,借由无人机航拍,这些影像素材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传统拍摄方法,创意十足。

二、由纪录片方法到纪录片类型

借由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纪录片中的航拍应用才越来越广泛,航拍也由一种单纯的摄影的方法成为一种独特的纪录片类型,这便是航拍纪录片。正像比尔•尼科尔斯在《纪录片导论》中所说的那样:“每一种电影的‘声音’都有自己的风格或者‘纹理’,具有签名或指纹般的功能,成为影片的识别标志”。“‘作者论’电影批评理论适合探讨个性化的‘声音’,而‘类型论’则适合研究具有普遍性的‘声音’”。[3]当我们把航拍纪录片视为一种独特的纪录片类型时,那么这一类型的影片势必具有共通的一般规则,同时也会为观众提供相似的一般内容表达。航拍纪录片作为一种类型,主要依赖于大量作品的积累与独特的声音表达。

1、作品量的积累

毫无疑问,有大量同类型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是航拍纪录片得以成为一个独特类型的关键。如果从2001年的《迁徙的鸟》算起,在国际范围内航拍题材纪录片创作日渐增多。其中仅传播到国内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就有《鸟瞰地球》(2004)、《鸟瞰英国》(2008)、《家园》(2009)、《鸟瞰世界》(2009—2013)、《一战空中全记录》(2010)、《飞越地球》(2011)、《俯瞰美国》(2014)以及《鸟瞰中国》(2015)等作品。而国内也有《飞越海西》(2007)、《再飞齐鲁》(2011)、《飞越山西》(2014)、《航拍中国》(2017)等作品面世。此外,大量的自然历史题材纪录片也都是以航拍作为其主要拍摄方法,诸如《地球脉动》(2006)、《冰冻星球》(2011)、《海洋星球》(2012)、《人类》(2015)等作品,更不用说在航拍无人机兴起之后,各个媒体、个人所制作的航拍纪实作品。以上林林总总的作品反映了航拍纪录片的繁荣。

如果把2001年视为航拍纪录片的起始,我们可以看出,这17年来,航拍纪录片不仅数量呈累积式增多,其质量也是上层的,每一部都堪称是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作品,在业界与观众群都有着良好的口碑。此外在命名方式也越来越强调其中的航拍因素,“鸟瞰”“俯瞰”“飞越”“航拍”等典型词汇成为航拍纪录片命名的重要元素。

2、独特的声音表达

当然,航拍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纪录片类型仅仅依靠航拍手段的采用,量的积累以及以“航拍”命名是不够的,它们还需要共同的“声音”表达。具体来说,航拍纪录片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主题传达以及在结构聚合方式上具有共同的特征。

航拍的优势在于高空俯瞰,在提供全景视角的同时,突破人力限制达到人类所不能及之地。因而“航拍纪录片一般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被拍摄对象”。[4]航拍所选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偏好于气势壮阔、色彩与光线变化比较大的景观,尤其是人类未曾涉足之地。而对于大量的早已进入我们视觉经验的景观,航拍于高处的俯视则是换一个全新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景观,从而再次发现自然与人类活动的景观之美,在审美疲劳的当下,创造了不一样的视觉经验。比如《鸟瞰地球》海报中的画面,便是经典的从高空俯瞰新喀里多尼亚的红树林的场景,观众会惊奇地发现这些红树林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心形。而这个景观本来就是由《鸟瞰地球》的摄影师雅安•阿瑟斯-伯特兰首先发现的。在航拍纪录片中,此类的发现比比皆是。

基于这样的共同的拍摄对象选择,航拍纪录片在主题倾向上也高度一致。航拍可以将观众从日常视点抽身出来,从一个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自然,重新审视人类活动。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中,对自然壮美以及人类活动能力的礼赞,对国情与地域文化的宣传,对人文与经济状况的展示,对环境与生态文明的反思,这四个层次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就被传递了出来。

而在纪录的结构方式上,航拍纪录片也有着高度一致的共同点。航拍所获取的素材通常比较零散,很难围绕一个主题建立线性逻辑。而航拍从高空俯视地面又有着深刻的空间文化的意味,所以航拍纪录通常会围绕空间结构作品。且不说系列纪录片每一集往往只关注一个空间,如Skyworks为BBC2所制作的《鸟瞰世界》基本上每一集只关注一个城市或者一个景点;《俯瞰美国》第一季25集则拍摄了美国的25个州;《航拍中国》第一季的6集则是关注了6个省级地区。而其单一集内部的结果也往往是以地点变化来串联的,“我们的旅程从黄浦江的终点开启”(《航拍中国•上海》),这类表达地点变化同时起到结构串联作用的解说词在航拍纪录片中比较多见。

三、由视觉奇观到美学建构

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视觉文化逐步演化成视觉奇观文化,成为刺激大众消费意识的重要手段。电影本来就是奇观文化的产物,电影史早期的作品无不是为当时的观众提供闻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航拍被引入纪录片也是如此。航拍所提供的视角新颖独特,可为我们提供一种视觉奇观。然而随着航拍纪录片的发展以及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类型,它不可能只停留在视觉奇观呈现上,独特的美学意味在当下的航拍纪录片中也越来越得到彰显。经分析可知,当下的航拍纪录片在认知、叙事、意境三个层面都有着独特的美学品格。

1、“上帝视角”与人类经验扩展

摄影中的俯视视角一般被称为“上帝视角”。大自然暂时得以脱离人类生存地的定位,成为一个纯粹客观的观照对象。是航拍技术这种科技使人类获得了这种新的审视周遭世界的方法。摄影机向来被视为人类眼睛的延伸,前苏联纪录片导演吉加•维尔托夫将摄影机看出比人眼更完美的“电影眼睛”,并替摄影机代言:“我的这条路,引向一种对世界的新鲜感受,我以新的方法来阐释一个你所不认识的世界”。[5]在“电影眼睛”理论那里,摄影机的视觉奇观作用与扩展人类视野的功能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在航拍的影像中,摄影机扩展人类眼睛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然,作为航拍纪录片,其所扩展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视觉经验。借由航拍纪录片所提供的“高度”,人类的所有的认知经验都得到了提升,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发展问题。航拍纪录片也由此获得了独特的认知美学意义。

2、国际化视野与全景叙事

航拍纪录片普遍具有国际化视野,也通常会采用一种全景化叙事策略。这是在全球化语境下,航拍纪录片独特的叙事美学形态。航拍纪录片可谓是最具国际化视野的纪录片类型,不同国家出品的航拍纪录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也都在以同样一种态度在纪录片中俯视大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人类处于高度工业文明的当下,对自然与人类自身能力的认知也超越了早期机械的二元对立的形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一种基本共识。航拍纪录片延续了这种基本共识,以世界公民的身份俯瞰全球,探讨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在叙事策略上,另一种“上帝视角”——全景叙事——也往往用来与航拍的镜头相配合,从而在叙事与视觉两个层面上完成主题传达。配合被称为“上帝之声”的解说词,航拍纪录片往往采用全知的全景叙事,从而使观众获得超越一切的全知能力,以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全面地、客观地观照纪录片的对象。

3、诗意与崇高之美

纪录片中向来存在诗意模式。航拍纪录片主题传达的方式,可以达到比尔•尼科尔斯所说的“利用各种可供选择的认知方式,包括直接转述相关知识,提出独到的论点与观点,或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航拍纪录片“注重表达情绪、营造气氛与抒发情感”,[3]从而创造一个独特的诗意情感状态。从镜头语言来看,航拍总是喜欢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太运动的方法来拍摄同一景观,显然其重点不是为了认知,而是应用镜头、剪辑、解说词以及音乐为观众创造一种超乎认知状态的情感层面的诗意印象。而在诸多诗意当中,航拍纪录片最为看重的是其崇高的意境之美。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体积和力量的巨大只是构成崇高的条件,它们不是崇高本身,必须要有主体感情的移入,崇高才能产生”。[6]正像我们上文所说,航拍偏好于拍摄壮阔的对象,在“上帝视角”的审视中,对象并没有显得渺小,反而为我们呈现不一样的“体积与力量的巨大”,这是大自然与人类力量的彰显。再加之纪录片所创造的独特的诗意美感,观众的情感得以投射其中,由此崇高成为航拍纪录片的主要美学意境。

航拍为纪录片带来了很多改变,借由航拍技术的革新,航拍的影像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由此以航拍为主要方式的纪录片越来越多,并终至形成航拍纪录片这一类型。航拍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的纪录类型,在探索中也得以脱离简单视觉奇观形态。其在认知上对人类经验的扩展,叙事上的国际视野与全景策略,其所创造的诗意之美与崇高的审美意境,这三者使得航拍纪录片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应该说,航拍纪录片尚处于刚起步阶段,其未来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扶摇直上 俯瞰大地——航拍简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to/2010-05/30/c_12158810.htm

[2]梁自强.论无人机航拍与纪录片的影像创意与美学探索[J].电视研究,2016(11):57

[3]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第2版[M].陈犀禾,刘宇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 157,162

[4]罗薇.航拍在当代人文类纪录片中的运用——以法国纪录片《家园》为例[J].当代电影, 2016(1):162

[5]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A]//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12

[6]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7


相关阅读

  • 江陵县:中国油菜第一乡 万亩花海春意浓

  • 江陵是油菜大县,素有“中国油菜看湖北,湖北油菜看江陵”的美誉。这段时间正是油菜春管期,马家寨乡的油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乡亲们忙得是不亦乐乎,正在开展油菜植保飞防作业。飞防
  • 无人机打药助力小麦增产

  • 2月24日,在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的某小麦地里,植保无人机正缓缓盘旋,药物均匀地撒在麦苗上,麦苗的清香扑面而来,一派生机盎然。这是武汉大诚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责任田。据该联
  • 纪录片《百年巨匠——林语堂》在漳州开机

  • 本报讯(记者 林依妮 实习生 程媛湘)2月24日,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语堂》在林语堂纪念馆开机。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
  • 山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一线见闻(上)

  • 小麦春管忙不停,夏粮丰收增保障——山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一线见闻(上)  平度田庄镇西寨村麦田里,植保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记者李媛报道)  □ 本报记者 李 媛 薛良诚   
  • 小麦春管忙不停,夏粮丰收增保障

  •   平度田庄镇西寨村麦田里,植保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记者李媛报道)  □ 本报记者 李 媛 薛良诚       孙亚飞 刘 涛  雨水过后,小麦即将返青,在莱西市望城街道后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推优作品|王家东:航拍为纪录片带来了什么?

  •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基本上与整个电影史同步,同样也深深受到了影像制作技术发展的影响。随着技术的革新,纪录片的形式与美学风格也不断发生改变。航拍作为一种高空俯视拍摄的技巧
  • 以“水”为媒助力新疆阿勒泰好水产业做大做强

  • 2月23日,从新疆雪都冰川水有限公司传来喜讯,新年伊始,该公司签下2000万元销售合同,实现“开门红”。当日,在“雪都冰泉”生产车间,精密的水处理生产系统正有序作业。阿勒泰市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