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艺心如初 踔厉奋发

日期: 来源:文旅中国收集编辑:文旅中国

▲ 《艺术市场》创刊20周年座谈会现场


《艺术市场》创刊于2002年12月,2022年12月迎来创刊20周年,共出版361期,在同类刊物中发行量、影响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大量独家报道和专家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1月13日,“艺心如初 踔厉奋发——《艺术市场》创刊2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召开,来自艺术界、拍卖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为《艺术市场》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强致欢迎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作总结讲话。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陈新华主持座谈会。

兹刊登座谈会发言摘要。


讲好新时代艺术品市场的中国故事


刘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社长)


《艺术市场》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一本专注于艺术品行业深度报道的期刊,20年间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时代在变,行业在变,市场也在变,探讨我们如何适应变化,如何在变化过程中紧紧抓住行业、市场的脉络,针对变化更好地提供媒体服务,这是举办此次座谈会的宗旨之一。

举办座谈会不只是为了纪念,也是为了面向未来,探讨艺术市场发展的前景,《艺术市场》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如何再创辉煌。“艺术市场”四个字,意味着这本刊物本身应该是“艺术+市场”。我们既要把艺术性体现出来,更要从市场的角度提升艺术的传播力、影响力,让艺术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市场价值。不久前,我们推出了“文旅中国元宇宙”项目,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的践行和落实,同时也是为我们集团所有媒体的内容生产打造新的渠道、建立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盈利模式。通过文化数字化的各种项目,让艺术真正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真正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希望专家们以深邃的理论思想和敏锐的市场眼光,给予我们专业的指导。让我们走好《艺术市场》的下一个10年、20年,形成更强、更广的传播力,把《艺术市场》的品牌一直延续下去,成为行业中重要的媒体服务平台,努力讲好新时代艺术品市场的中国故事。


积极应对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宋合意(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


与会专家、学者是中国文化报社多年来联系密切的老朋友,以往无论是在我们报刊内容的出版方面,还是组织的相关展览、论坛活动上,大家都曾给予大力支持,借此机会向诸位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国文化报社下设的期刊中心,拥有《艺术市场》《艺术教育》《文化月刊》三本刊物。其中,《艺术市场》正是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时应运而生的,它既见证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经历了艺术行业的市场沉浮,伴随着传媒行业的变化一直在自我革新、砥砺前行。

如同艺术市场近年来面临的持续深度调整,传媒行业也同样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悄然发生着产业升级、迭代更新,这一趋势对传统报刊类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尤为明显。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紧跟时代步伐,愈加重视融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并已取得一定成效。此次座谈会,是我们向诸位专家学者虚心请教的机会。


中国期刊出版的一朵奇葩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业内充分认同《艺术市场》20年的成长以及它在中国艺术市场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并对这本期刊始终抱着关注、关心、参与的积极态度。通过《艺术市场》能够把握中国艺术市场的变化,因为它一方面关注市场,另一方面,又不仅仅停留在对市场现象的报道、记录上,而是把办刊同艺术市场学科的建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甚至这种学理性的研究不仅聚焦当下,还延伸至民国乃至古代艺术市场的研究。这本期刊“不站队”,它不站在哪家拍卖公司的立场上,也不为哪个收藏家说话,而是客观、公正地记录、见证中国艺术市场近20年的发展变化。这是《艺术市场》办刊的重要价值。

《艺术市场》创刊之初是月刊,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艺术市场行情和各种信息已突破了月刊的承载量,于是迅速调整,改为半月刊,最火爆时期则调整为旬刊。这种出版周期的应时调整,一方面显现了中国艺术市场高潮迭起的业态变化,另一方面显示了办刊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是与最近20年纸媒的不断式微正好相反的,所以说《艺术市场》杂志是中国期刊出版的一朵奇葩。

《艺术市场》的印刷、用纸、装帧、设计等方面都比较精致,体现编辑工作的严谨和出版人的专业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纸媒的精致性和凝固感是融媒体不具备的。许多读者并不是在这本刊物里学会如何买卖艺术品,而是从艺术品的收藏、品鉴中获得一种审美培育和提升。我们期待《艺术市场》在未来的20年里还能够稳健前行,成为艺术市场行业的“领头羊”。


见证、建构市场,发挥了正本清源作用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艺术市场》20周年的刊庆,既是美术界的大事,也是艺术出版界的大事。《艺术市场》诞生发展的这20年,其实也见证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时段,积累了很多值得总结的内容与办刊经验。正如王世襄先生为杂志创刊所题写的打油诗里所说,“艺术本无价”“每因风尚移”,艺术市场研究的不仅仅是价格,价格只是一种现象,更要研究价格背后的风尚、市场背后的学术问题,特别是对艺术品的研究、交易、鉴藏,这是《艺术市场》研究的核心内容,起到了见证和建构市场、正本清源的作用。

从建构刊物的生态和面貌的角度,我谈以下几点观察。第一是厚度。《艺术市场》通过百年视角,关注近代以来拍卖乃至整个艺术市场体制的发展。第二是态度。它一直面向市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从“本期关注”到“艺评专栏”,表达了每位作者个体的、确切的态度。第三是温度。每期封面的姿态、色彩都不一样,有的中正、古雅、喜庆,有的比较科技化、当代化,根据本期的主题呈现出时代的温度。最后是锐度,即它在交叉学科领域的探索性。

一本纸媒20年,其间经历了艺术品市场的火爆时期,也经历了不断沉淀的岁月。今天再回看纸媒的生存空间,再看《艺术市场》杂志,确实很不容易,值得称赞。


艺术传媒的责任和担当


贺慧(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秘书长)


2022年是《艺术市场》杂志创刊20周年,也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30年。艺术市场陪伴、参与文物艺术品拍卖将近2/3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共同发展、相约相伴。

对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而言,2002年是一个重要节点。文物艺术品拍卖起步于1992年,前10年是试点,是市场开拓的阶段,到2002年通过《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正式将“文物拍卖”纳入其中,得到立法支持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市场规模一路飙升。《艺术市场》创刊充分体现了主办者当时对市场的敏锐性,也体现出传媒的一种责任和担当,非常有战略的眼光。

《艺术市场》坚持20年,不仅要靠毅力,还需要专业素质和文化情怀。它为中国艺术市场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媒介平台,汇聚了前沿的信息、权威的观点,同时也做了科学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品格和风格。它非常关注和重视拍卖市场的发展,是拍卖行业宣传和发声的重要窗口之一。未来的艺术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高端的专业收藏和还是大众的艺术消费,都需要媒体在信息、学术、方向上给予正确和积极的引导。


以智慧求发展


甘学军(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


《艺术市场》杂志和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相伴而行。《艺术市场》杂志一办20年,我觉得挺不容易。

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一是热爱,从领导到编辑队伍都有一份情怀;二是优势,因为是文化和旅游部主管,有《中国文化报》这样中字头媒体的依靠。《艺术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虽有因市场环境的改变而进行运营方向的调整,但我觉得它基本上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姿态——既跟市场融合,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需要办刊团队除了拥有较强的出版能力外,更要有智慧和策略来求生存,然后才有姿态对市场进行观察和研究,对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艺术市场》杂志保持着将动态报道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风格,既平实又精致,既高调也接地气。在同类媒体中,《艺术市场》是出类拔萃的,希望它能够越办越好。


让信息资源实现知识变现


刘尚勇(艺术品拍卖资深专家)


我与《艺术市场》杂志的渊源颇深。20年前,《艺术市场》杂志的前身是《新文化史料》,面临着如何转型以求生存的问题。我恰巧参与了《艺术市场》杂志获批更改刊名、重新定位的创办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艺术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艺术市场》杂志也迎来了辉煌时期。

眼下,随着世界格局以及中国经济的变化,全球的艺术品市场也在发生变化,未来的社会心态和审美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期刊的未来该如何发展?对于《艺术市场》而言,其核心的价值是不能改变的,因为价值是坚持出来的,正如王世襄先生为这本刊物的题词中所说的,“艺术本无价,偏偏又有价。每因风尚移,价格常变化。”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品价值和价格的微妙关系,而这也正是艺术品市场最神秘也最有趣的地方。

这本杂志的存在为我们揭示了市场变化的逻辑,这是身处市场中的每一位学者、藏家、艺术家以及从业者所关心的事情,这是不能改变的办刊宗旨及存在的根本理由。而改变的应当是呈现的手段,通过多媒体、融媒体等方式把我们的文章切片分配给不同的读者,使信息资源实现知识变现。


建议加强对艺术市场的学术研究


余锦生(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秘书长)


在当下的行业中,有很多专门关注或者做艺术市场研究的期刊,而《艺术市场》的刊物名最为直接、最为对口。对于《艺术市场》杂志,我们通常关注更多的是成交价格、成交数据及一些破纪录的拍品或事件等,而对艺术市场本身的学术研究依然比较缺乏。

我建议杂志未来可以更多关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要研究企业管理。关注拍卖企业、画廊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管理,包括人员管理、业务管理、流程管理、企业战略、企业品牌等。二是要研究交易行为。比如,画廊、拍卖公司、博览会、文物商店、古玩城等开展的交易行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交易制度的研究、行业自律的研究,乃至中国跟其他国家之间不同的法律环境、商业环境下所产生的不同交易制度的研究。三是要研究拍品本身。比如拍品的流传经历、收藏历史及交易现象,乃至交易背后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的研究,以及对新兴的交易门类如当代艺术、工艺美术、潮玩艺术的研究。四是要研究市场业态。艺术市场不只是艺术家、收藏家和经营主体,还包括艺术金融、保险、物流、保税、展陈、修复等方面的整个市场业态。只有真正构建起健全的市场体系,艺术市场才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一本有担当、有情怀的刊物


李文亮(知名画家)


我和《艺术市场》的情感比较深,从杂志创刊以来,我跟杂志社的很多编辑、领导建立并保持着联系。虽然我是一个画家,对市场的研究不深,但我对办杂志深有体会,了解个中甘苦。《艺术市场》坚持了20年,相当不容易。实实在在地说,这是一本有担当、有情怀的刊物,以为数不多的编辑人员能做成如今这样的水平,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知道里面有多少工作量。

在杂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上,我有如下建议:第一,提高广告的准入门槛。第二,在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如果杂志依靠发行生存,要想长久存活、被人们记住,必须以内容为王。每位编辑要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专业能力,维护好自己的作者资源,这是办好刊物的重要基础。第三,在杂志的视觉设计上,特别是封面的设计,建议至少每一年度要具有视觉风格的统一性,强化视觉冲击力。


传统纸媒的严肃性、经典性和文献性


王勇(荣宝斋出版社副总编辑)


《艺术市场》可以说是艺术传媒的国家队、同类刊物的领头羊。在纸媒生存不易的时代大环境下,尤其是许多同类刊物纷纷倒下的今天,《艺术市场》经历20年风雨和起伏,依然屹立不倒,砥砺奋发,让人振奋和鼓舞。

作为同类刊物中的佼佼者,它具有全方位的文化视角,有着众多栏目板块,内容资讯涉及古今中外,链接非常多的艺术门类;对艺术行业持续保持着深度关切,编创人员也是长期深入艺术一线;还举办过许多艺术活动,以及与院校的艺术市场专业长期保持着密切合作。这些都说明这本刊物是有想法的,团队是有情怀的,内容也是有温度的。

作为传统的纸媒,要顺应时代发展,向全媒体形式转型,要融媒赋能。作为内容的生产者,要发挥纸媒特色,将内容做足、做深入,充分体现出传统纸媒的严肃性、经典性和文献性,具有收藏品质。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梳理和整合,创造自己的信息档案和数据品牌。作为出版平台,要打造成为一个立体多元的嫁接平台,如线上与线下的嫁接、出版与社会活动的嫁接、传媒与教育的嫁接、内容与视觉的嫁接,这需要编创团队具有问题意识,能够捕捉热点、创造焦点。《艺术市场》本身所架构出来的丰富立体、可视可读的内在品质以及多元服务的功能,才是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读者的需求决定了对作者的要求


张瑞田(艺术评论家)


《艺术市场》创刊20年,我写了大约7年的“艺评专栏”,累计超过20篇。作为老作者,我认为这本杂志编得特别严谨,在资讯、学术、市场方面都有非常明确的文化标识性和可读性。每一次写专栏,我都是很认真地构思,总觉得应该有一点新的发现、新的体味。比如,《莫言墨迹展引起争议的原因》这篇带有一些批评性的文章,大家的反应挺好,因为讲了真话。通过写专栏文章,我在写作、认知、学识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虽同为传统媒体,相较于专业的艺术刊物,《艺术市场》所呈现的内容更加多元,读者面更宽,艺术家看,艺术爱好者看,大学生看,很多领导干部也看。读者的需求决定了对作者的要求,这也给我们在写作上带来了挑战。结合这几年的写稿经验,我感觉自己还需要“补课”,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储备是不够的。

我觉得可读性是《艺术市场》最重要的看点和卖点,而杂志对作者队伍的培养也是市场化的一个隐形手段。通过跟《艺术市场》编辑打交道,我发现他们很有学识、思想,有文化眼光。眼下,疫情迎来转折点,我们的生活、面对的世界也迎来转折点。作为一个虔诚的作者,我依然会跟杂志社保持紧密的联系。


既“致广大”,又“尽精微”


任军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艺术市场》杂志创刊20年,已成为艺术市场的领头羊。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市场专业设立于2004年,一直以培养艺术市场专业人才为目标。从2011年开始,我们跟《艺术市场》杂志签署了战略合作,至今已11年,132期杂志中都有艺术市场专业学生的供稿。

自2003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民间资本的大量注入、艺术品价格的持续攀升、投资收益的丰厚回报,导致了“收藏热”和艺术市场生态结构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市场的某些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不少事件还被广泛关注。面对市场的变化却较少有记录者,而《艺术市场》杂志20年来一直关注着中国艺术市场生态的发展,既“致广大”又“尽精微”,真实记录了中国艺术市场的生态概貌,努力为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留下时代痕迹。

当下,中国的艺术市场虽然堪称繁荣,但跟我们真正期望的、成熟的艺术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多方面、长时间的关注与努力。希望《艺术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国艺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导航


张建业(中华诗词学会科技与文创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书画家)


《艺术市场》创刊2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作为《艺术市场》的读者,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对这本杂志的看法。一是平台好。文化和旅游部是政府管文化的最高平台,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系统的刊物,《艺术市场》艺术大咖云集,起到引领作用。与各省区市文旅系统纵向直通,传播力影响力优势明显。二是品质精。学术上有高度,内容上有广度。专业文章深入浅出,市场分析把脉精准,名家访谈启迪同行,批评文章一针见血,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挥了重要的媒体导向作用。三是机遇好。《艺术市场》这20年,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缩影,甚至也是中国经济的缩影,应该说《艺术市场》把握住了机遇。

行业面临巨大变革,在数字化时代的当下,《艺术市场》杂志依然大有可为。现在,元宇宙、数字藏品已登场亮相,势头正盛,技术也逐渐完善成熟。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这为《艺术市场》杂志破圈突围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再加上杂志社优秀队伍的智慧,相信《艺术市场》一定能站在潮头,继续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引航。


加大数字化传播力度


包蕴田(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常务副秘书长)


首先祝贺《艺术市场》杂志创刊20周年。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是老朋友,在“一带一路”文旅融合论坛、中国手艺网、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平台、新文创(IP)平台等很多重大项目上都有过合作,商会有很多会员单位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忠实用户。

《艺术市场》杂志是艺术品行业的晴雨表,多角度、广视野紧抓艺术品市场前沿动态,包括文旅融合的前沿观点、文化和科技手段的应用等,从古玩到整个艺术领域,由点及面,在艺术品市场具有导向的作用。古玩艺术品领域多注重投资、鉴赏和文化娱乐,也更贴近于市场,考古文博更多注重文物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等。未来,商会在对古玩学的探索、研究方面,要跟《艺术市场》更紧密合作,携手前行。

今后《艺术市场》可以进一步创新,形成纸本杂志、短视频资讯和年会论坛三位一体的格局,在时效消息上加大数字化传播力度,在纸本杂志上加强工具书属性,同时注重观察新型艺术市场,多刊出具有指导性的文章。


(伊丽妍冬 屈婷 整理)


2023年1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艺心如初 踔厉奋发

↓↓↓↓↓↓

责编:陈晓悦

相关阅读

  • 昌吉州新增市场主体超万户

  •   昌吉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茜)昌吉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受之引导,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2022年,昌吉州
  • 临洮:巧手剪出幸福年

  • “你这个还要对折一下,用剪刀剪下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一点,不然就前功尽弃了”“剪纸不需精雕细琢,你们看,纸随剪转,心随指动,漂亮的图案就剪出来了……”上午九点,在临洮县洮阳镇新
  • 张店:加强市场监管 保障节日供应

  • 【张店融媒讯】春节来临,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连日来,市场监管部门对商场、超市开展了节前市场安全专项检查。
  • 河南周口:兔年春节脚步近 批发市场年味足

  • 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启峰 王吉城 实习生 文思佳 文/图市民在黄淮市场购买包装精美的水果华耀城市场里,喜庆的春联挂满店铺兔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近日,记者
  • 三年抗疫期间 泉州日均新增“老板”357人

  • 弘扬“晋江经验”,泉州政企携手力促经济发展三年抗疫期间 泉州日均新增“老板”357人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1月18日讯(泉州晚报记者 张沼婢 陈云青)昨日,泉州市市场监管局发
  • 敦煌艺术展演绎“丝路之魂”

  • 精品复制洞窟群、彩塑造像、敦煌文献、绢纸画、敦煌花砖,以及首次高清、全比例展示的《五台山全图》……众多来自千年敦煌文化家族的神秘“宝贝”,都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敦

热门文章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艺心如初 踔厉奋发

  • ▲ 《艺术市场》创刊20周年座谈会现场《艺术市场》创刊于2002年12月,2022年12月迎来创刊20周年,共出版361期,在同类刊物中发行量、影响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大量独家报道和专家文
  • 1月百城首套房贷利率平均4.10% 环比上行1BP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叶麦穗 广州报道  2023年开年,首套房贷利率出现些许变化。1月17日,贝壳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百城首套主流利率平均为4.10%,环比上行1BP,二套平均为
  • 中国文联十一届三次全委会召开

  • 人民网北京1月16日电 (刘颖颖)1月14日至15日,中国文联十一届三次全委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孙业礼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文
  • 改性黏土技术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

  • 近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2022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水污染防治领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发的“改性黏土应急处置赤潮技术”作为“推广技术”入选。据了解,《国家先进污
  • 比亚迪海豹荣膺C-NCAP五星安全评价

  •   1月16日,“中汽中心”发布了最新批次的C-NCAP安全碰撞测试成绩,比亚迪海豹以88.6 %的综合得分率荣膺五星安全评价,并通过了“电安全”评价。这是海洋“豹”款海豹上市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