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古代海丝路运什么宝贝?听这艘元代沉船讲七百年前故事

日期: 来源:厦门日报收集编辑:厦门日报

【发掘过程】

2010

10月,第13号台风“鲇鱼”在古雷半岛附近海域登陆,杏仔村附近渔民的养殖箱沉入海底,渔民雇请的潜水员在打捞养殖箱时发现零星瓷器。

2014

10月2日至10月1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水下考古专题调查队开展水下调查,确定圣杯屿海船具体坐标。

2021

6月,文物部门对遗址水下文物分布范围、保存状况、遗址性质、船体及船体埋藏状况进行了重点调查,获取了一定的遗址影像、测绘及周边物探数据。

2022

4月13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圣杯屿海船考古发掘”被列为水下考古重点项目之一。

8月25日起,国家文物局对遗址正式进行考古发掘。

2023

10月10日,漳州圣杯屿全部出水文物安全运达漳州市博物馆。10月16日项目组田野工作全部结束,2023年漳州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圆满收官。

沉船遗址船舱内瓷器整齐排列。

沉船遗址第二层船载文物埋藏,可见成堆文物。

出水的部分瓷器。

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位于漳州圣杯屿附近海域,东面为菜屿航道。(厦门日报资料图)

昨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水下考古三个重要项目的考古新发现,其中包括漳州古雷圣杯屿海域元代沉船遗址发掘。记者了解到,至10月16日,漳州古雷圣杯屿海域元代沉船遗址发掘工作圆满收官,共出水文物标本约1.7万件,出水文物全部安全运达漳州市博物馆。圣杯屿海域元代沉船遗址成功发掘,极大提升了我国水下考古发掘技术水平。

沉船、船货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的发现,对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圣杯屿沉船印证了元代晚期龙泉窑青瓷外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是近几年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8月25日起,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对圣杯屿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2022年10月中旬后,受两次寒潮及秋台风影响,剩余部分工作延至2023年实施。

两年共发掘出水文物标本约1.7万件,主要为龙泉窑青瓷和陶罐、铅锤、印章等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其中龙泉窑青瓷数量达到1.6万余件,器形包括碗、盘、碟、盏、洗、缽、香炉和高足杯等,年代为元代晚期,距今约700年,为典型的外销贸易瓷。

出海 外销龙泉窑青瓷

发掘的元代沉船遗址水深达30米,能见度极低。考古发掘发现,主体区域残存有木质船体和成摞摆放的船货堆积,范围约300平方米,而沉船船体残长约16.95米,最宽处保存约4.5米,残存9道隔舱板和10个船舱,单层板结构,发现桅座、龙骨板、龙骨补强材以及舭龙骨等船体构件。

从调查结果来看,1.6万余件龙泉窑青瓷应为船货,推断沉船应是一艘运输龙泉窑瓷器的货船。从其航行的方向,结合温州朔门古港的考古发现和国外一些遗址出土的龙泉窑瓷器分析,推测该沉船可能是从温州港出海前往东南亚的民间贸易商船。

遇难 可能触礁后沉没

圣杯屿沉船遗址所处菜屿航道为古代海上贸易交通要道,至今仍为千吨级船只南来北往的航道。航道附近暗礁林立,水流湍急,海况复杂,至今还经常发生事故。因此,从圣杯屿沉船所处位置分析,可能是在航道附近触礁,向岸边靠拢时沉没。

出水 低能见度打包上岸

据介绍,漳州圣杯屿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改良,实现了低能见度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极大提升了我国水下考古发掘技术水平。

本次发掘采用新方法、新技术,特别是水下考古实时定位和监测系统、精细化水下考古发掘设备、水下全景三维摄影拼接技术、低能见度水下打包技术等的应用。

通过119天、176个潜次、54375分钟的潜水作业,发掘1.6万余件龙泉窑青瓷出水,作为《水下考古工作规程》重点试行案例,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低能见度水下考古精细化、科学化发掘的技术和方法。

【同步】

除了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考古成果,国家文物局19日还通报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重要考古成果。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

已提取出水瓷器等近580件

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已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确认两处沉船的保存状况,通过海洋物理探测、载人潜水器水下调查以及三维影像和激光扫描记录等,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580件(套),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

据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我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据新华社电

工作人员对南海沉船遗址出水文物清理修复。

定远靖远来远3舰被陆续发现

刻有“来远”舰名的银勺。

2017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威海湾原北洋海军基地附近,通过水下考古调查结合造船档案和战争档案等研究,陆续发现定远、靖远、来远三舰,取得了重要收获。

这些甲午沉舰遗址水深6米至10米,遗址分布面积850平方米至2100平方米不等,均未发现完整舰体。

出水刻有“来远”舰名的银勺和写有“来远”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以及大量武器弹药、生活用品等。定远舰于艏部主炮区发现并成功提取整块重达18.7吨的防护铁甲板。 据新华社电

(厦门日报特派记者 黄树金 综合新华社)

相关阅读

  • 漳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再添实证

  •   漳州新闻网讯(记者 庄朝惠 通讯员 王莹莹)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三个重大水下考古项目情况。其中,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为漳州海域
  •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已提取瓷器近580件

  •   据新华社电 记者19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已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确认两处沉船的保存状况,通过海洋物理探测、载人潜水器水下调查以及三维影
  • 河南,越来越中了!|地球知识局

  • 去年央视春晚,一曲《只此青绿》让全国观众惊叹不已。河南姑娘袅娜的身姿,重现了大唐绿腰舞的魅力;宛若青绿山水的衣衫,彰显了宋式美学的高级。河南,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十几个王朝的
  • 楚雄:让文物“活”起来

  • 楚雄州文化底蕴丰厚,文物资源丰富。近年来,楚雄州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文旅“兴”起来的实现路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开创文物保护利用与经
  • 1500米深海!发现重要遗址

  • 新华社权威快报|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发布国家文物局10月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通报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等3
  • 南海,重要发现!

  • 我国首次在南海千米级海底发现大型古代沉船遗址今天(10月19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发布水下考古三个重要项目的考古新发现。其中,深海考古获得多项重要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临齐街道:绑系粉红丝带 关爱女性健康

  • 陵城融媒10月20日讯 为宣传乳腺癌防治相关知识,鼓励广大女性积极进行乳腺癌筛查,10月18日,临齐街道万福社区开展“粉红丝带 关爱女性健康” 活动,提高广大女性朋友对乳腺癌的知
  •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

  •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悉,2021年以来,该所加大对国内外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力度,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内新增种质资源7585份,资源增长率在20
  • 突发!多国爆发致命袭击,美军多个基地遭袭!

  •   自当地时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开始,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爆发的激烈冲突持续了超过10天。随着战事拉长及在此过程中人员伤亡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