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经济民生丨智能灌溉 农民体验“现代”

日期: 来源:天山网收集编辑:天山网

  近年来,喀什地区坚决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持续加强节水、蓄水、调水工程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农业灌溉供水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水利基础。

  ● 叶子 / 文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近年来,喀什地区持续加强节水、蓄水、调水工程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农业灌溉供水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平,以河湖涵养生态、润泽经济、繁荣人文、滋养民生,演绎了古老绿洲的全新传奇。

  灌溉水渠不再大量渗漏

  在泽普县古勒巴格乡下阿热硝村,茫茫沙丘中,一条细长的水渠笔直往远处延伸。别看这只是一条普通的水渠,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它可是起到了大作用。

  2023年,该县实施佰什干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将古勒巴格乡下阿热硝村2.8公里的斗渠裁弯取直,安装矩形槽、增设盖板,以减少渗漏损失和水分蒸发。

  渠道改造后,95%的水量都能抵达田间,输水效率大大提高。

  下阿热硝村7组村民库尼杜孜·沙地克对高效节水工程带来的好处深有体会。今年他种植了50亩玉米,每次浇水,他再也不用去闸口等水,在田地边上看着就行,水一会儿就到。

  由于项目同时新建13处自动化量测水设备,改建32座自动化控制闸门,新建一套灌区管理、水费征收、水权交易信息平台,村民还可以让村里的浇水员帮忙浇水,每次浇完签字确认,最终由计水员统计用水量,精准无误。

  “浇水更方便了,作物长得更好,水费也减少了。明年我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库尼杜孜说。

  据了解,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泽普县积极进行水利基础设施防渗建设,实现了干、支、斗渠道防渗率分别达到100%、91%、50%,并配套完善了桥、涵、闸等建筑物,既改善了农业生产灌溉条件,也方便了农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

  下阿热硝村村民买买提·吾斯曼说,斗渠改造后,村民们再也不用费时费力去清理渠道,种地舒心多了。因为现在水从暗渠里流至田间地头,这条渠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作新时代“坎儿井”工程。

  戈壁滩上也能种苹果

  通过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田间节水工程建设等,泽普县进一步强化农业灌溉节水措施,预计2023年可新增节水1033万立方米。

  结余的水量有什么用途?可用于特色鲜果产业发展和生态补水。

  行至泽普县奎依巴格镇斯日木村的特色富民产业园鲜果基地,戈壁荒滩上成排的果树整整齐齐,像绿色卫士一般守护着戈壁滩。

泽普县赛力乡荒地村一角。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从去年开始,泽普县在“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的前提下,分两期建成了这个万亩果园,目前是全疆最大的无支架半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全力打造鲜果品牌。

  戈壁滩上种水果,有什么秘诀?鲜果基地负责人张国军介绍,基地选择了青砧苹果矮化砧,并选择与其融合性较好的晚熟黄色品种“瑞雪”“维纳斯黄金”与红色授粉品种“秦脆”来搭配,采用无支架矮化砧木栽培模式,矮化密植。

  除了矮化密植,最重要的是种植技术和节水。

  基地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果树生长的滴灌频次、用水量、水肥比例等,还成立泽普县林果产业专家工作站,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学教授赵政阳等为林果产业首席专家,做好产业发展和技术指导。

  基地将水库清理的淤泥铺在种植苹果的沟里,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通过高效节水,每亩地年节水量至少能达到250立方米。

  这种水肥一体化的精准高效节水管理不仅省水省开支,还使苹果苗成活率达到了98%。在这种条件下,苹果树第四年亩产可达到两吨以上。

  万亩鲜果园铺陈戈壁滩,不仅有效发挥了防风固沙作用,持续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就近就地就业。

  秋日午后,努尔艾力·努尔买买提正在为果树拉枝开角,帮助其横向生长、顺利结果。“工资每月2800元,还学到了不少果树养护的知识,比如抹芽、剪枝、拉枝等,很有用。”

  像努尔艾力一样,鲜果基地已解决农民稳定就业200人以上。项目形成的135.6万元固定资产和生物资产,也被量化确权到4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用于扶持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向戈壁要产业、要效益、要就业。鲜果基地组建专业化的产业园运营队伍,采取“国有公司+林果技术合作社”运行模式,抓好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品牌打造等,统一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统一技术管理措施、统一采摘销售、统一品牌运营,打造“金凤泽普”鲜果品牌。

  说起种植的苹果,张国军充满希望:“明年,消费者就可以在各大城市的超市里买到咱们这种的苹果了。南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苹果甜得很!”

  坐在家里就能给棉花地浇水

  沙漠占麦盖提全县总面积的90%,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走进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托万哈迪勒克村,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绿意盎然、一望无垠的棉花地。

  “以前这片土地高低不平,撂荒地与种植地交错。”库木库萨尔乡党委副书记阿布都守克尔·阿卜力米提说,土地平整后才形成了这片近5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土地利用率提高至少20个百分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和水的利用率,土地面积增加了,产量提升了,费用却降低了。”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库木库萨尔乡副乡长黄英杰如数家珍:每亩地每年水费降低110—120元;机械化程度也得以提升,打药、收割等都能使用大型机械;更重要的是解放了劳动力,种地轻松了,农户可外出务工,又增加一份收入。

  近年来,麦盖提县高度重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齐抓共管,大力推进“平土地、上节水”措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86.17万亩,新增土地面积13.1万亩、节水5100万立方米,助力7500人外出务工就业,人均年收入两万元。许多昔日的低效田、巴掌田、撂荒田正在逐步变成高产田、整片田、希望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初步形成。节水、节肥、节劳、增产效应进一步显现。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伴的,是高效节水系统的推广。现在农田里安装了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农户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灌溉系统,实现定量定时灌溉和施肥。

  在现场,工作人员操作手机程序启动了智能阀门控制器。很快,水从泵房来到田间,智能推杆三通阀自动启动,滴灌系统开始运作。不到两分钟,安装在棉花秆根部的滴灌管开始出水,成片的棉花田便喝上了水。

  种植户胡松是这套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受益者。他说,以前,为棉花地浇水常常需要数个工人走进农田,手动开启阀门,如今只需手机操控便可完成,坐在家里,就能给棉花地浇水了,不仅大大节省了劳动量,还能做到精准浇水施肥。


相关阅读

  • 可以不爱,但不要伤害

  • 恋爱本是甜蜜美好地,但情侣之间在相处过程中有矛盾分歧也是不可避免,有地人为了生活中鸡毛蒜皮地琐事一时冲动拳脚相向不仅让彼此身心受到伤害,还有可能承担法律风险。近日,泽普
  • 泽普县:以“枣”为媒 带富一方

  •   中宏网新疆12月12日电 近年来,泽普县在大力发展红枣产业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以种植、加工红枣为主的致富带头人,曾小军就是这些致富带头人中的一员,他以“枣”为媒,引领周边
  • 单产提升助力增产丰收

  •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 江楠 田翔宇)“粮食要高产,三分在种,七分在管。我上一季的玉米亩产1700多斤,就多亏咱农业部门单产提升技术指导,这一季小麦咱也得多听农技专家的话,铆足劲种好粮
  • 王家庄村:数字技术让大棚种植更智能

  • 初冬暖阳懒懒地洒在太行山上。推开大棚,夹杂泥土特有的芬芳,一阵温暖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咱村大棚里的蔬菜种植,除了栽苗和采摘需要人工,其他各环节几乎用不着人。育苗有先进
  • 泽普县:特色林果业成乡村振兴“助推器”

  •   中宏网新疆11月27日电 眼下,泽普县15.1万亩红枣陆续进入采收期,走进各地的枣园,红彤彤的枣子挂满枝头,犹如一片红色的海洋。  “粉丝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小迪。今天,我
  • 与老区心连心 为农业赋新能

  • 宁都赣南脐橙进入丰收季。金秋时节,沿着江西省宁都县会同乡鹧鸪村的山路盘桓而上,漫山的脐橙树挂满金黄果实,橙香四溢,空气中透着浓浓的丰收气息,一场减肥增效的智慧农业样本正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经济民生丨智能灌溉 农民体验“现代”

  •   近年来,喀什地区坚决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持续加强节水、蓄水、调水工程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农业灌溉供水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水利工
  • 云南百年电影传奇 照亮澜湄“春城盛会”

  • 1895年12月28日,《火车进站》在法国公映,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第二年,法国人方苏雅(Auguste Francois) 带着一部玻璃干片相机和一部摄影机,到云南昆明就任法国驻云南府总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