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最美医生刘永生:5000乡亲信得过的“120”

日期: 来源:陕西新观察收集编辑:陕西新观察

编者按:

9月26日陕西日报第八版整版刊发《最美医生刘永生:5000乡亲信得过的“120”》深度报道。特转载全文,以飨读者。


暮色降临,渭南市潼关县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里的患者多了起来,有来复查的,有来做理疗的。“白天乡亲们要下地、务工,所以我这里晚上人也不少。我就住在卫生室,只要村民有需要,我随叫随到。”9月15日,荒移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刘永生告诉记者。

从医47年来,刘永生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累计接诊病人12万余人次,出诊1万余次,服务一方百姓,践行医者初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东塬上信得过的‘120’”。

不久前,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社会公开发布2023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刘永生获得2023年“最美医生”称号。

▲刘永生走在出诊的路上

把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当作一生的事业

从一名“赤脚医生”到全国“最美医生”,刘永生的从医之路颇为励志。谈及为何选择成为一名医生,刘永生表示:“母亲的教诲至关重要。”

“在我2岁那一年,我的右腿意外骨折。由于没有钱看病,母亲急得放声大哭。村支书知道后,动员了村上的党员干部,给我家捐了20元钱,及时治好了我的病。从此母亲常常念叨,‘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个医生,要让没钱的人都能看得起病,一辈子不要忘了村支书的恩情,不要忘了乡亲们给咱的帮助。’”刘永生说。

上高中的时候,刘永生上了学校开办的医疗班。1976年,刘永生毕业回村后,正赶上麻疹流行,村上有4个孩子因此夭折了。“我找来治疗麻疹的资料,再结合一些土方子配制了草药,自己先以身试药,确认没问题后,再给患者服用。最后,我把其他娃娃的病治好了。麻疹在村上慢慢得到了控制。”刘永生说。

村支书觉得刘永生是一个学医的苗子,把他送到当地医院参加了3个月的集训。结业后,刘永生回村成为一名“赤脚医生”。自此,他扎根农村,把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当作一生的事业。

1977年的夏天,村上有名妇女产后大出血,刘永生赶到患者家里进行紧急处理后,第一时间和家属把病人抬到了县医院。遗憾的是,由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没能抢救过来。看着患者母亲和丈夫悲痛欲绝的样子,刘永生心里十分痛苦。

“那天,我就下定决心,乡亲们需要啥,我就学啥。”刘永生说。于是,他开始学习产科知识和救治技术,帮助更多孩子健康安全地出生。到现在,他接生过的孩子有500多个,大人、小孩全部平安。

除了产科知识,刘永生还四处拜师学艺:跟着老中医学针灸按摩,到镇卫生院跟着医生学西医,往县医院、市医院转送病人时也跟着医生学习相关疾病的救治方法。刘永生还自费到西安、郑州等地参加医学专业培训30多次,写下的学习笔记有80多本。

“刚学医那几年,为了体验针灸的手法和针感,我常常在自己身上扎针。另外,我亲身体验的药物不下百味。”刘永生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永生先后掌握了针灸、拔罐、按摩、洗胃、急性外伤处理、导尿等技术,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技法。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时,患者的痛苦减小,花费也很少。

从医多年,刘永生心里建起了一本厚厚的“健康账册”。村里谁是老年病、慢性病患者,谁是重症患者,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除了日常的接诊、出诊,刘永生还会专门抽时间上门探访,和患者聊聊天,给他们宽宽心,用心用情守护着乡亲们。

▲多年来,刘永生坚持将遇到的疑难杂症记录下来,不断学习。图为刘永生的学习笔记。

与村民从医患关系处成“亲人”关系

“寺角营村是3个村合并的大村,有5000多人。村中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比较多,这些人就是我每天忙碌的重点对象。”刘永生说。

在他看来,做医生不但要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进行心理疏导,让乡亲们积极面对生活。

今年35岁的村民田美丽一家与刘永生结缘已经13年了。“2010年,小田的奶奶由于股骨头坏死在外就诊回村后,叫我去为老人做后续康复治疗。”刘永生说,“小田父母去世早。走进她家院子时,她的奶奶躺在床上,她的哥哥患有精神疾病,她的爷爷愁眉苦脸,整个家庭没有一点生机。”

刘永生暗下决心,要让小田家里重新出现欢声笑语!他一边帮助小田的奶奶进行康复理疗,一边自费送小田的哥哥去渭南市里的医院进行治疗。在刘永生的帮助下,田美丽去潼关县城打工。目前,田美丽已经在城里安家,还开了一家超市,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多亏了刘叔的帮助。现在,我们相处得就像亲人一样。我的婚宴、孩子的满月宴都邀请刘叔作为家人参加。”田美丽说。

村民邓朝刚2002年至今一共经历了4场大病。第一次是因意外不慎被电锯割到后腰,尾骨断裂。在医院进行手术后,邓朝刚的小肠仅剩下1.2米。由于肛门周围神经损伤,医生又为邓朝刚做了结肠造瘘术。

“这次住院,我花费8万多元,其中7万元都是和亲戚朋友借的。回村休养后,刘大夫每天都抽出时间到家里给我免费换药治疗,一天两次不间断,一直坚持了46天,直到我完全恢复过来。”邓朝刚说。

之后,邓朝刚又患过全身性皮炎、颈椎病和胰腺囊肿,刘永生用中药帮助邓朝刚治疗皮炎和颈椎病,后来还帮其联系医院,为其垫付了胰腺囊肿引流术的所有费用。经过14天的住院治疗,邓朝刚痊愈后出院回家。“从2002年到现在,20余年间4次大病治疗,要是没有刘大夫不图回报的帮助,我恐怕早就不在了。”邓朝刚感激地说。

“在我眼里,病人只有患病的轻重之分,没有穷富之分。前些年,我撕掉了之前记的两本账簿,让那些生活相对困难、还不起医药费的乡亲卸下精神负担,能更轻松、健康地生活。”刘永生说。

不只是田美丽和邓朝刚,许多村民同刘永生从医患关系处成了“亲人”关系。现在,村里谁家做了好吃的饭菜,经常会送一碗到卫生室给刘大夫尝尝。荒移卫生室门前经常会有新鲜蔬菜出现,都是村民悄悄送给刘永生的。还有乡亲表示,“儿子在电话里,永生在我身边”。这些感人的话语和举动,成为刘永生在村医岗位上继续奉献的最大动力。

建起志愿服务队帮助更多人

从医47年,刘永生为自己定下了“15字方针”,即“会预防、能诊断、会看病、能治疗、会转诊”。“做好健康科普能提升群众的健康意识,这对于基层老百姓尤为重要。因此,我把‘会预防’放到了首位。”刘永生说。

“少吃盐,多吃醋,跳跳舞,散散步”“裤带长,寿命短;膘长一寸,命少一时”……从日常卫生习惯、健康教育到慢性病管理、疫情防控等,刘永生经常编一些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做宣传,引导乡亲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

从医47年,刘永生也见证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变化。“近年来,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我们村现在已建成‘五室分离’的标准化卫生室,可开展化验、心电图、制氧等诊疗工作,整体医疗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刘永生说。

刘永生介绍,过去给病人复诊,“天晴一街土,下雨满街泥,一个药箱一把伞,一双布鞋路上赶”。现在是“道路平、路灯明,卫生室门前停有120,如果有人疾病发,10分钟后到他家”。

多年的行医经历,让刘永生日渐觉得,除了医疗服务,村上500余名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一些帮助。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于是,在2016年6月,刘永生发起成立了村里的第一个志愿服务队,开始为留守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可以承担照顾留守老人、重病患者,以及帮忙收粮食、打扫街道卫生、去敬老院给老人理发等工作。”刘永生说。随着队伍愈发壮大,县上又成立了以刘永生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总队。如今,这个志愿服务总队已有17个分队1000多人,长期坚持在社区、乡村、学校开展志愿服务。

刘永生的从医之路对家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儿子刘博学医毕业后回到了荒移卫生室,主要负责群众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侄子在潼关县医院工作,是外科主任;侄女当了护士;孙女上大学也选择了医学专业。“看到父亲多年来的坚守,看到村民康复后的感激之情,我明白了父亲和乡亲们的深厚感情来自何处,也坚定了我扎根农村、当好一名村医的信心。”刘博说。

“只要身体干得动,就一定要让乡亲们在最需要的时候找到我。作为一名有着46年党龄的党员,我要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入党时的誓言,全心全意服务好群众,继续做好乡亲们健康的‘守门人’。”已经64岁的刘永生如是说。

▲刘永生工作的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现已建成“五室分离”的标准化卫生室。


记者手记

“向阳花”为什么这么“艳”

霍强

1976年回村当“赤脚医生”,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刘永生几乎每天都在煎药、扎针、出诊中度过。

无论是常见病诊疗、康复治疗还是健康科普,刘永生都精益求精。“在我们村和周边村,谁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永生看。”75岁的寺角营村村民张继邦说。

过去条件艰苦,刘永生的双腿就是村里的“120”。后来,刘永生的交通工具换成了自行车、摩托车。现在,村卫生室门口就停着一辆120救护车,10分钟就能赶到村里离卫生室最远的那户村民家中。

“把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当作一生的事业。”刘永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幸运的是,在陕西,像刘永生这样扎根基层的好医生还有许多,党的二十大代表、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坚守“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1999年退休后义诊超10万人次;在潼关县南刘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师月幸,自发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关心呵护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刘永生十分喜欢早年间一部乡村医生题材的电影《红雨》,他有时也会唱几句电影中的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广阔天地把根扎……”我们相信,有刘永生这样一大批“向阳花”坚守一线开得“艳”,基层百姓的健康就有保障,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本版照片均由陕西日报记者王煕摄)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阅读

  • 危急时刻,家庭医生团队联手救“心”

  • 极目新闻记者 高伟通讯员 王红丽 瑞琪“在整个救治过程中,村卫生室、镇卫生院、市人民医院三级实现上下联动,无缝对接。”9月27日,荆门市东宝区卫生健康局负责人告诉极目新闻记
  • 吉木萨尔县:行走的医院培训 提升基层诊疗服务

  • 日前,吉木萨尔县在县人民医院举办“行走的医院”培训班,全县各乡镇村医、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公卫科人员等近百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行走的医院”服务包设备应用
  • 全面发动,高效推进!

  • 九月授衣,秋收冬藏,这里却一片热火朝天,他们吹响了守“卫”冲锋号,全力以赴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大考”,为城市换新颜,温暖一座城。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在亿龙金河湾小区,站在
  • 婚礼现场发生火灾,114人死亡

  • 伊拉克婚礼大火死亡人数升至114人据新华社报道,伊拉克尼尼微省省长纳杰姆·朱布里27日说,该省前一晚一场婚礼上发生的大火已造成114人死亡,另有至少200人受伤。朱布里说,部分伤
  • 港股医药ETF(159718)上涨2.39%

  • 截至2023年9月27日 13:51,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930965)强势上涨2.89%,成分股信达生物(01801)上涨8.38%,药明康德(02359)上涨7.84%,泰格医药(03347)上涨7.24%,康龙化成(037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最美医生刘永生:5000乡亲信得过的“120”

  • 编者按:9月26日陕西日报第八版整版刊发《最美医生刘永生:5000乡亲信得过的“120”》深度报道。特转载全文,以飨读者。暮色降临,渭南市潼关县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里的患者多了起来
  • 跨专业保研成功!她叫郑卓然!

  • 当新闻遇到法律会碰撞出怎样的绚烂星火呢她是新闻实践里的经历者她是法律海洋中的求知者坚持和努力是她的信条她就是西法大学子——郑卓然郑卓然政治面貌:中共党员专业:2019级
  • 事关学生配餐,广东拟出新规

  • 为全面提升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近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组织制定了《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指南》(下称“征求意见稿”),并对外征求意
  • 副校长孙昊亮一行参加全球工商法治大会

  • 9月22-23日,全球工商法治大会在北京举行。副校长孙昊亮、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张光应邀参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加拿大前总理让·克雷蒂安、世界贸
  • 蚌埠二中再传捷报!

  • 江河眷顾奋楫者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第4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中蚌埠二中学子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蒲泽康、周轩宇、王啸然、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