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服时系不好纽扣,吃饭夹菜时抓不稳筷子,走路像踩在棉花上...
这些“不对劲”逐步在身上显现的时候,六十多岁的老张开始慌了,急急忙忙到就近的医院看医生。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之后,脊柱外科的医生说:“你这是脊髓型颈椎病,要做手术的。”
一听“手术”两字,老张的心就像被一块无形的大石压住,脑子一片空白,感觉十分害怕。
回家后,赶紧向家人讲了看医生的情况,想让家人帮忙壮壮胆子。随之,人缘很好的他,便收到了很多来自亲友的关心和献出的治疗“策略”:
一位做脾胃科医生的朋友说:“这种症状算比较严重的了,可以考虑做手术。”
一位亲戚说:“我有个朋友也是颈椎病,找到了一个中医院的医生看好了,不用受开刀的罪。”
一位邻居则说:“轻易别做手术,我看网上说,做不好就容易瘫了!”
他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说:“以前我患颈椎病,张医生给我按摩了十来次,我的手也不痛不麻了,不知道张医生还出不出诊,手术风险大,你还是先去试试做按摩吧。”
这些四面八方的意见老张越听,就越拿不准主意,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一位朋友说:“专业的事还得交给专业的人,我知道一个治颈椎病的资深老教授,你去问问他的意见。”
于是,在这位朋友的推荐下,愁眉苦脸的老张来到了林定坤教授处就诊。
一坐下,便开口:
教授,我到底该怎么办啊?
这一句话,也道出了不少刚听到要做手术的颈椎病患者的心声。
本期栏目,作为大家专业的医生朋友,我们也来帮大家出谋划策。
要不要做?按这六步走
当被问到颈椎病手术到底要不要做时,我们一般会带着大家一起分六步走,明确以下情况:
一、病情诊断是否明确
通过问诊、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一系列的诊查,明确所出现的症状是否为颈椎的病变所引起,明确为何种类型的颈椎病。一般情况下,只有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需考虑手术治疗。
二、症状是否影响生活
了解出现的症状表现是否影响了生活,例如是否出现了走路“踩棉花感”、抓不稳东西等严重影响生活的脊髓伤害表现。
三、病理因素是否明确
明确引起症状的病理因素,例如通过X线检查发现了发育性椎管狭窄,加之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脊髓,明确了病因是椎间盘的突出物。
四、保守治疗的效果如何
了解过往就诊史,是否尝试过高水平、规范化的保守治疗、期间的治养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以及治疗后症状是否有所改善等。
五、现有的手术技术能否妥善解决问题
如果手术可以消除病理因素,一般情况下术后效果好,可以考虑手术;如果不能达到完全消除病理因素,则不能保证效果,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
六、权衡手术的风险、利弊
对于手术,我们也深知大家的顾虑,所以会帮大家一起分析其中风险与利弊。
做手术难免会有风险,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一般情况下都能有所回报,即便不能完全治愈,也能中断疾病加重的进程,且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进步,手术的风险已逐步降低。
而不做手术,也并不代表着绝对安全,需要面临另一种风险。在脊髓受到严重的压迫,并且已经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非手术效果不好的情况下,拖得越久,症状可能就会越严重,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就越多,未来手术的效果也会越差。以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为例,在拖延手术期间,就算是一次轻微的碰撞也存在着终身瘫痪的风险。
当我们带着老张一起把六个步骤走下来后发现,他的情况是:
(MR显示老张的颈椎间盘突出明显压迫脊髓)
一、诊断明确为脊髓型颈椎病
二、症状已严重影响生活
三、病理因素明确为突出的椎间盘
四、高水平、规范化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五、现有的手术手段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六、综合考虑风险等因素,做手术利大于弊
于是,我们也给出自己的专业意见:
建议做手术。
而老张在听完林教授团队专业而全面的讲解后,也终于下定决心,接受了手术治疗。
目前已顺利完成手术出院,休养一段时间后,重新享受起了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
所以,听到要颈椎病做手术时候,
到底该怎么办?
1、信道听途说,不如信专业医生
2、听只言片语,不如听全面分析
3、一位医生怕不够,多找专家也无妨
4、放松心情,欣然接受相应治疗
执行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