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当苏东坡走出书册画卷……

日期: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收集编辑:成都日报锦观

当苏东坡“穿越”到博物馆,与文物对望,与现代对话,你最想问他什么?自去年11月29日,“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登陆四川博物院以来,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参观,冬日的蓉城掀起一股“东坡热”。1月7日下午,话剧《苏东坡》文博版首次登陆四川博物院展厅——这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四川博物院的首度跨界合作。展览与戏剧,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说书人”为引

观众在展厅里与“苏东坡”不期而遇

下午1点,话剧开演前,四川博物院馆内已是人潮涌动。“我和孩子今天专程来川博看这场《苏东坡》话剧。晚上,我们还要去城市音乐厅看‘升级版’。”市民彭惠告诉记者,“这学期,孩子正好学了《题西林壁》,也对苏轼的生平背景有了一些了解。我希望借着川博大展和《苏东坡》话剧,让孩子了解到更加全面生动立体的苏东坡。”

演出从“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一号展厅开启,话剧《苏东坡》舞台上独特的“说书人”角色一经出现,即引起现场游览观众的关注与好奇。这位游走于时空的“说书人”讲述了苏轼从少年到“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一些经历。通过他把苏轼人生碎片串联,让观众观看到苏轼少年时母亲程夫人命其抄汉书、在杭州时摸鱼搞创作、在密州时作《水调歌头》思念弟弟、在黄州时作《赤壁赋》感悟人生的神态情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读到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时,观众也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来。

“我还想去看一看苏东坡的真迹!”演出结束后,八岁田梓枫意犹未尽,跟着爸爸妈妈回到展厅继续游览。“我们也是第一次在博物馆里看话剧,这种形式很新颖,也让孩子对于展览的内容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兴趣。”田梓枫妈妈说。

展中有戏

话剧舞台可以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

话剧《苏东坡》作为四川人艺经典剧目之一,过去的五年里在全国30多座城市巡演近50场,受到了来自全国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话剧走进博物馆,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文博版《苏东坡》导演漆宇坦言,这是四川人艺首次在博物馆里完成沉浸式演出,“这种跨圈非常难得。”在漆宇看来,文博版《苏东坡》将表演放在博物馆里,展中有戏,戏里的故事又能突出展览的画面解析,“我们知道,很多沉浸式演出是根据故事而设计场景,但是这一次文博版是先有了真实的文物和讲述苏东坡一生的事件,再有我们的表演部分。我们有机地将戏剧表演融入在文物和场景当中,非常有意思。”漆宇说,文博版本讲述了苏东坡从少年直到乌台诗案后的一些故事,而话剧版本则是从乌台诗案讲到苏东坡终老,两个版本用不同的展现方式,完整地讲述了苏东坡的一生。“文博版《苏东坡》更像是一个引子,而话剧版是一个更加全面的展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话剧艺术形式的结合,多表现为写意。包括书法、诗词、绘画、音乐,它们都有一个很大的共性——都以写意为主,虚实结合。”文博版《苏东坡》导演王雷认为,话剧也有一个很大的特质叫假定性,因此把传统文化和话剧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话剧舞台上的假定性可以很好的来展现传统文化,两者气质频率相同,有共性。”

对话:

传统文化应该如何更好实现当代表达?

受访者: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

记者:请问丹院,此次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四川博物院的首度跨界合作,联合打造文博版《苏东坡》话剧的初衷是什么呢?

谢丹:早在2018年,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就推出了话剧《苏东坡》,首演以来,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在提倡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川博也一直有跨界联动、用更加新颖和生动的方式来呈现展览的想法和计划。这次在“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特展”上,我们将展览与话剧结合在一起,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和尝试。话剧走进博物馆,以这样的方式来让文物活起来,讲好苏东坡的故事,让我们的展览更立体化、形象化,也更直观。

记者:与其他几个版本的话剧《苏东坡》相比,您认为“文博版”有哪些独特的看点和亮点,能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吗?

谢丹:首先,在空间打造上。博物馆就是舞台,展览的空间就是舞美的空间,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环境,让观众身临其境,让展陈设计与话剧演绎相得益彰。当时我也曾提出,希望在博物馆里上演的话剧中,观众可以“追着演员走”,打破传统话剧中的限制,实现双方的零距离接触。

其次,在时间设置上,相比于今晚在城市音乐厅上演的“升级版”《苏东坡》话剧,文博版话剧更加大众化、通俗化,同时考虑到博物馆场地的使用,所以整个剧的时长也从两个小时改版到半个小时,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出最精彩的故事。

最后,在内容打磨上,文博版《苏东坡》更加契合展览的主题,是跟着展览的逻辑线去讲故事。通过话剧,观众可以沉浸式地体验宋代风情,同时,通过演员的演绎,我们也可以看到苏东坡穿越千年来到现代,实现一种“双向奔赴”。

记者:您认为现代人应该如何读懂苏东坡?苏轼和东坡文化又有怎样的当代价值呢?

谢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加上今天的时代价值,才组成了我们如今的国家和民族精神内涵。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和不同个性的人都能从“全才”苏东坡中找到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从宏观上来说,苏东坡一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治国理念和高尚境界直到今天仍有着重要影响。比如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其实早在苏轼任职杭州时,他就曾写下“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对于普通人来说,苏东坡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激励着今天的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习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对于城市来说,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而在成都这座城市中也有着很多苏东坡“来过的痕迹”。苏东坡作为四川省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是城市的一张“名人牌”。

记者:我们关注到,四川博物院作为成都的一个文化地标,不断推出重磅展览,以文物为基础来讲述成都历史、挖掘天府文化。在您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有哪些当代表达?

谢丹:作为博物馆,我们呈现传统文化的最主要形式就是文博展览。但如今的展览和过去不同,要求更高。要利用展览来搭建桥梁,把小众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呈现,让普通观众赏心悦目,必须做到“学术”、“艺术”与“科技”三者的结合。

在策展主题上,要提炼出人们最喜欢和最关注的热点;在展品的选择上,要臻选出精美和重磅的文物,重点关注视觉效果和观赏性。另外,也要活用当今的科技手段,通过场景还原和沉浸式的互动让大家在观展的过程中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比如我们现在几乎每个展览都会设置互动体验区、电子小游戏等等。

同时,文博版《苏东坡》话剧走进博物馆,配合着展览,我们也会设计多种多样、面向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的社教活动,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参与进来,也让文物活起来。

另外,文创产品也是给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社会价值和审美意趣的重要方式。文创不仅可以拓展文物的边界,让观众“把展览带回家”,也可以通过促进文化消费,实现整个文化产业更好的良性循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段祯 余力 刘鲁 实习记者 王茹懿 视频 王茹懿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卢娅芮 供图 主办方


相关阅读

  • 四川人艺开年大戏 话剧《苏东坡》重磅归来

  •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2023年1月10日(农历壬寅年腊月十九日),是苏东坡诞辰986周年的日子。1月7日、8日,在苏轼986岁诞辰来临之际,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出品的开年大戏——话剧《
  • 中华文化闪耀文博会

  • 文博会上数字画作引关注。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杨少昆 摄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官方标识和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正在火热
  • 震撼发布!原创歌曲MV | 美美与共

  • 编者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深邃思想,体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价值理念,积淀着中华民
  • 一家人传承国学共读经典的样子,真帅!

  • 一家三口共读《朱子治家格言》;儿子背诵《大学》,父亲口琴配乐;奶奶弹钢琴,为孙女国学大赛助力;父子身着汉服展示茶艺…… 本周,美加外校国学PK家庭赛网络评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当苏东坡走出书册画卷……

  • 当苏东坡“穿越”到博物馆,与文物对望,与现代对话,你最想问他什么?自去年11月29日,“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登陆四川博物院以来,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参观,冬日的蓉
  • 春运第一天 记者直击交警在忙些啥

  • 今天是春运第一天,成都交警六分局在成灌高速收费站、石羊场客运站两个春运检查卡点,开展道路安全隐患、交通安全设施隐患、企业源头隐患、“两客一危一货一面”重点车辆安全隐
  • 转阴后咳嗽不止,在中医药文化节找到专家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7日讯(记者余丹夏 通讯员刘楠)1月6日,由硚口区卫生健康局主办、硚口区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办的2023年硚口区中医药文化节第二场活动现场,专家们
  • 检验基本功!江汉区举行小学教师素养大赛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7日讯(记者刘嘉 通讯员陈诗灵)1月6日,江汉区举行小学教师素养大赛,对教师基础教学能力进行摸底。大赛覆盖小学8个学科,相关学科教师全员参与。 大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