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情感化叙事与数字新闻生产转型

日期: 来源:青年记者收集编辑:青年记者

 作者:田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研究员);常江(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12期

传播技术的变革为当代新闻实践提供了新的场景与新的挑战,不仅培育了适应数字媒体平台规则的新闻生产规范,也为学界围绕“数字性”(digitality)这一核心概念重思与重塑新闻理论体系提供了契机。近十年来,主流新闻学界尝试对数字媒体平台上的各类新兴新闻实践加以考察,并以“数字新闻学”对其加以总体性命名。在这一研究转型中,以情感为认知内核厘定新闻业的基本演进趋势,进而探索新闻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是一条极具实践创新与理论拓展意味的进路。

“情感化”是数字新闻业的一个基本趋势。基于数字媒体平台的新闻业实践具有与传统新闻实践不同的结构性特征,因此对于视觉新闻、沉浸式新闻、互动新闻等新兴新闻样态的“平台逻辑”的探索就成为新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与之相关的是,新闻业如何拓展自身的叙事体系为新闻受众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成为新闻业在数字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新闻学研究的“情感转向”正是回应这个问题的一种理论尝试:通过观察与剖析数字新闻业的各类情感实践,以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学的“情感进路”来探索新闻业如何构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最终立足于数字生态构建新闻理论体系。

情感究竟如何被吸纳进新闻内容生产环节之中?从实践层面来说,情感化叙事是新闻记者主动筛选社会事件之中的情感元素来为新闻受众设置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实践方案。这一叙事实践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写编实践的主要差别在于,数字新闻业更加重视情感要素在吸引用户关注、转发、评论等方面的影响力,并尝试通过设置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情感词汇与情感偏向来“改造”与“引导”新闻受众的情感体验。由于新闻受众天然地对情感激烈的内容抱有强烈的观看兴趣,因此针对情感化叙事开展观察、阐释与理论化研究就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尝试通过对情感化叙事这一关键概念进行归纳与分析,梳理情感化叙事的具体实践策略及其理论线索,进而立足于数字新闻生态说明情感化叙事对数字新闻业发展及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独特价值。

 情感化叙事的四种实践策略

数字新闻业的情感化叙事并非只包括简单的情感词汇的运用,也涵盖了一系列根据具体语境开展的叙事策略实践。这些策略虽不一定原生于数字媒体平台,但都指向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良好的用户关系,最终在整体上塑造了数字新闻业的情感特质与文化风格。情感化叙事大致包括四类典型的具体实践策略:情感借用、仪式设置、情感互动以及氛围构建。

 (一)情感借用策略

“借用”意指新闻业在生产环节大量引用“真实的”和“无剧本的”音视频素材来展露其情感倾向。这些音视频素材往往被新闻受众视作真实社会事件的“化身”,因而能够获得受众的欢迎与信任。为了构建数字时代社会新闻的真实感,新闻从业者需要广泛搜集富含情感色彩的音视频素材并将其运用至新闻报道之中。这在当前的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案例。例如,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的账号时常发布以亲情、亲密关系、好人好事等为主题的视频内容,其中的音视频素材来源广泛,既包括旁观者拍摄,参与者自拍,也包括电子监控等多种渠道。这使得新闻受众与新闻内容之间产生更加直接、细腻的情感联系,进而催生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传播效用。

情感借用策略的传播效果是以情感化的叙事手段拉近新闻受众与新闻内容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一策略的潜在影响还在于,它使得专业新闻机构获得一种附着于情感内容的“人格化”形象特质。也就是说,情感化内容可以与严肃的主流媒体形象发生一定程度的融合,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受众从而会获得一种对主流媒体新的情感信任。

 (二)仪式设置策略

“仪式设置”意指新闻机构主动在重大新闻报道之中设置特定的情感倾向,以持续的、多频次的内容报道与推送激发用户特定的情感体验。这一策略通常包括两种具体的实践方式。第一,设置冲突环节,以情感化叙事来吸引用户关注争议性事件,进而激发用户的共鸣与讨论。在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上,众多主流新闻机构所发布的涉及青年人工作强度、婚育观念、性别差异等内容的新闻内容往往能收获广泛关注,用户的评论文本也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正是这一实践的具体体现。第二,设置明确的报道主体边界,借助重大报道来开展明确的价值引导与情感引导,通过宣扬主流社会价值来构建新闻受众的身份认同和观念体系。这类报道通常将“我们”与“他们”作为报道主体,以丰富的细节激发新闻受众的群体认同与共享情感,进而实现社会层面的情感引导。这两类仪式设置策略都能够在认知层面提升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参与意愿,使其在情感作用下具备更强的团结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机构所采用的情感仪式并不限于那些积极的情感类型,而是根据具体的社会事件选择“自豪”“愤恨”“幸福”或“憎恶”等复合的情感体验。但不论何种情感类型,都能够激发新闻受众积极的新闻参与意愿,并推动新闻受众主动参与点赞、转发以及新闻评论。从这一点上来说,仪式设置策略实际上代表着数字媒体平台赋予新闻业的“情感力”——情感化叙事不仅试图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也尝试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情感仪式来动员受众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共事件。

 (三)情感互动策略

“情感互动”意指新闻机构借助平台提供的评论功能来主动设置讨论议题,激发与引导用户生产特定的情感话语,并以此推动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新闻报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拓展情感化叙事的积极效用。情感互动策略在两个方面的效果较为显著。其一,在诸如针对自然灾难的报道或民生新闻等与用户日常生活相关的新闻报道内置情感议题,能够鼓励用户积极发表见解与提供解决方案,这就是新闻研究之中的“用户参与导向”。这一点从青年文化平台哔哩哔哩上对于众多日常新闻的“再讨论”与“再生产”就可见一斑。其二,以“个人叙事”与“片段故事”等第一人称表述来催生新闻受众的代入体验,进而提升情感化叙事的传播效用。这一策略在时下流行的新闻播客、新闻脱口秀等数字新闻形态之中较为普遍。

上述情感互动策略能够被新闻生产环节所采纳,主要原因是以“使用者”(user)为中心的实践体系已然是数字新闻业演进的关键一环。那些富含情感元素、言辞激烈的用户生产内容与用户评论能够拓展专业生产内容的情感仪式,用户会基于二者的“接近性”而在情感层面对新闻业产生信任感。新闻生产者就倾向于主动设置相关议题,通过情感互动策略将用户话语纳入新闻内容的情感拓展环节,形成一种融合专业新闻生产与用户话语的情感传播体系。

 (四)氛围构建策略

“氛围构建”意指不同的新闻机构围绕同一新闻事件开展内容生产的协同行动,新闻机构可以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的情感化叙事推动构建一种沉浸式的情感氛围。在具体实践上,一方面,有赖于不同新闻机构的从业者生产大量的积极故事来提升新闻受众的接受体验,其代表性的实践就是主流新闻机构围绕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重大新闻选题开展的系列报道,这些报道在一段时间内能够为用户设置持续的积极情感体验,进而增强用户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不同新闻机构围绕着稳定的主流价值观开展持续生产,进而为用户提供一种长效的情感体验,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爱青少年成长等。其最终结果是社会公众能够获得一种群体层面相对稳定的情感观念。

这种氛围构建策略实际上与新闻业的社会责任有关:数字新闻业如何使用这种策略来实现其情感层面的公共文化价值。由于社会公众通常在特定的情感氛围内团结为“情感公众”,这一群体所共享的知识体系不仅包括理性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共享的情感体验,即用户因何而愤怒或因何而自豪。在相对稳定的情感氛围之中,受众个体也往往通过反复的新闻接受而形成稳定的幸福感。

综合来看,上述情感化叙事策略既囊括了新闻业如何采用情感元素,以及如何设置情感议题,也包括新闻业如何引导用户生产情感话语,以及如何创设特定的社会情感氛围。这些具体的策略表明,情感化叙事的目标在于拓展一种新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就是新闻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亲密性——新闻业以积极的用户体验为生产目标,而新闻用户则对新闻业报以信任感。

 情感化叙事的理论线索

上述情感化叙事具有何种理论潜力?虽然上述情感化叙事主要立足于新闻生产环节,但其影响力已然辐射至新闻流通与新闻接受环节。这也是数字新闻业的典型特征:数字新闻业的生产、流通与接受网络往往是互相影响、循环往复的。基于上文对代表性情感化叙事策略的梳理,本文尝试勾勒出三条情感化叙事内蕴的理论线索。

 第一,情感化叙事代表着一种“将新闻作为体验”的新闻文本观。

由于情感化叙事的实践体系主张将新闻业的角色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向“体验的培育者”,因而数字时代的优质新闻就是那些关注用户情感体验的新闻内容。情感化叙事的创新性就不仅仅是“塑造”一种新型的新闻文本,而在于统合新闻流通规律与接受体验需求使得新闻文本获得更广泛的流通与更积极的反馈。从这一点上来说,数字新闻业需要着重探索如何在新闻故事的生产过程之中有机融合“情感性”“客观性”与“真实性”等生产理念,并最终提升新闻业与新闻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第二,情感化叙事内蕴着一种“关注用户情感经验”的新闻生产目标。

情感化叙事不仅要求内容生产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资源,也主张基于对情感要素的选择、排列与呈现来唤醒、激发与动员新闻用户。很多学者已经观察到,数字媒体平台中的众多情感要素(如义愤)虽然是一种个体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却在群体层面上发挥着鼓励社会公众反思公共议题,催生社会运动的影响力。这就说明,情感化叙事的实践目标在于将情感要素纳入新闻生产过程来团结最广泛的社会公众,最终推动社会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建设性表达。这正体现了新闻业的“介入性价值”。

 第三,情感化叙事主张以情感要素为核心拓展新闻业的生产流程,构建一种“超越生产环节”的生产观念。

数字媒体平台为不同类型的新闻行动者提供了互相连接的空间,因而数字新闻生产环节的情感劳动、新闻流通环节的情感扩散、新闻接受环节的情感解码等行动成为联系各类行动者的“情感纽带”。这些行动在数字新闻生态之中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了复杂的、流动的、彼此交叠的新闻网络。这一网络所蕴含的融合情感体验与价值偏好、规范激情与冲突的生产观念值得数字新闻学生产研究开展更多的经验考察。

上述理论线索表明,数字新闻业的情感化叙事实际上主张将新闻受众的情感体验纳入新闻生产流程之中。情感因而成为促进新闻生产环节转型与新闻文本观转型的重要元素,情感的激发、规制与表达也成为数字新闻业开展生产实践的主要实践框架。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情感化叙事的实践策略与理论潜力的梳理与归纳,我们不难发现,情感化叙事以用户的积极体验为直接的实践目标,其影响新闻受众的核心机制在于“以情感人”——即以情感为驱动力激发其参与行动。数字新闻业可以通过对新闻的生产、流通与接受全过程的“情感化改造”来有效团结各类新闻行动者,最终实现其影响受众、助益社会发展的公共性理想。

 第一,采纳情感化叙事有益于拉近新闻受众与新闻业的信任关系,使用户获得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

数字时代的新闻受众不仅基于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品鉴新闻,也基于自身的情感体验判断新闻生态良性与否;因此新闻生产者主动捕捉用户的情感敏感点,并依据用户的情感偏好来进行新闻叙事就是一项自然而然的行动。进一步说,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新闻业重新发现用户体验之于新闻生产的重要性提供了契机。以情感化叙事为代表的生产策略表明数字新闻生产者已然承认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推动用户信任新闻业的路径之一,因此这一生产策略在数字新闻业的发展潜力值得学界与业界给予更多关注。

 第二,情感化叙事代表着一种催生数字新闻参与行动的驱动力,即数字新闻业的情感力(affective force)。

数字新闻生态的混沌与复杂状态使得数字新闻行动者的参与行动呈现出高度易变、冲突激烈的特征,这些特征虽然与新闻业的规范理念相龃龉,却与用户的情感激发、表达与规制逻辑相吻合。这启发学者们应当从数字新闻行动者之间的情感关系出发,探析情感力对于提升用户对新闻业的信任感,以及催生用户新闻参与行为的积极影响。同时,以情感力为逻辑原点开展对情感化叙事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构建工作,也有助于研究者超越对于“私人化的”情感体验的固有认识,更好地关注用户情感体验的公共性意义,最终实现用户个体经验与新闻业公共价值的有效接合。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田浩, 常江.情感化叙事与数字新闻生产转型[J].青年记者,2023(12):19-21.

相关阅读

  • 玉林一环卫工街头被一男子揪头发殴打

  • 极目新闻记者 满达 邓波视频剪辑 邓波 7月5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一派出所门口,环卫工人与路人发生纠纷后,被揪着头发殴打。5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从环卫工人所属公
  • 突发!俄军一架战机坠毁

  • 综合俄新社、塔斯社4日报道,俄太平洋舰队新闻处称,俄军一架米格-31战机当天在俄罗斯堪察加边疆区坠毁。米格-31战机,资料图据塔斯社报道,俄太平洋舰队新闻处称,上述战机是在训练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情感化叙事与数字新闻生产转型

  • 作者:田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研究员);常江(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1
  • 石家庄正定:啤酒节丰富市民夏日生活

  • 7月2日拍摄的2023石家庄国际啤酒节南关古镇分会场。李伟港 摄近日,2023石家庄国际啤酒节在正定开幕,该县南关古镇、旺泉南街、东城门文化广场以及长乐门文化广场设立了分会场
  • 沉浸式生活,让寻常日子亮起来

  • 我看着夜空、山峰、植物,时而发呆,时而微笑,时而流泪。这一周我用心生活,以至于手账本、手机相册、社交媒体都空空如也,没留纪念,也没计划,就活在当下。尽管没留图文记录,回忆起来,那
  • 出让10年!

  • 7月5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积石山县融投矿业有限公司成功竞得积石山县关家川乡关集村1号建筑石料用花岗岩矿采矿权。项目位于积石山县关家川乡关集村,矿区面积1.0121平方千米,矿
  • 马慧、道吉仁青实地督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 7月6日上午,市委常委马慧、市政府副市长道吉仁青带领州市运管局、市委宣传部、市创城办相关负责人赴南、北汽车站窗口单位实地督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督查组一行重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