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徽宗皇帝的“听琴图”

日期: 来源:观复博物馆收集编辑:观复博物馆

说起人生经历最曲折但也最有趣的皇帝,那宋徽宗赵佶必定算得上其中之一。他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政治上没什么追求,却唯独对艺术情有独钟。相传,赵佶之父宋神宗曾观赏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赵佶出生,因此后世常将赵佶和李煜做比较。赵佶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兴趣与成就,确实与李煜有很多相似之处。

赵佶自幼喜丹青、骑射、蹴鞠等,长大后更是在书法、绘画方面显现出非凡的天赋,创造"瘦金体"书法,并留下诸多绘画佳作。在宋徽宗的"艺术统治"之下,宫廷绘画大力发展,创立了宣和画院,培养出李唐、苏汉臣等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徽宗在位时编撰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著作对今天的美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艺术之外,宋徽宗笃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崇尚青色,于是徽宗在位时青釉瓷器大受欢迎,还创烧了著名的汝窑瓷器。

故宫博物院藏《听琴图》(局部),绢本设色,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纵横比例近3:1

故宫博物院藏《听琴图》画卷呈瘦长形,十分别致。画面描绘了一处优美别致的皇家庭院,院中一名长袍道冠的人抚琴,二人听琴,看上去是一场很常见的文人雅集。画中人物、琴几和树石占比很小,背景中高大挺拔的松树让整幅画面充满疏朗之感。一名抚琴之人,两名听琴伙伴,一高几、一香炉、一琴桌、一古琴,《听琴图》的作者有意营造出一个艺术世界﹣﹣只见拨琴不闻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画面上方带有瘦金体书写的"听琴图"三字,一旁是宋徽宗宠臣蔡京的题诗: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画面左下角是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钤"御书"朱文印。题字、题诗、画押,无不让人联想这幅画是否为徽宗所作。此外,因《听琴图》曾被收入清内府,因此画面上方还钤有"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宝笈三编"六枚清代乾嘉时的收藏印章,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何人绘画画何人.《听琴图》里有疑云

历史长河中总有诸多谜团。《听琴图》这幅画作有素来争议较大的两个疑点:其一,宋徽宗赵佶是否为《听琴图》的作者?其二,画面中间的人物是否为徽宗本人?

尽管画面上的种种信息都有将作者指向徽宗,但后世学者对此一直争议不断。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著录《西清札记》和《石渠宝笈》以前,几乎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且存世的许多带徽宗题字的作品大多难辨真伪,无法提供有力参考。有学者认为这是画院的画家代笔,被误传为徽宗亲笔;也有学者认为《听琴图》可能并非徽宗亲笔,也并非代笔,而是徽宗所欣赏的院画,因此在上面题字又命蔡京题诗。认为此画为徽宗亲笔的学者仅为少数。

此画的第二个谜团是"画中所绘为何人",探寻这一谜团的同时,我们可以对徽宗时期的审美窥探一番。

仔细观察《听琴图》这幅作品,抚琴之人头戴道冠,身着玄袍,面容俊逸,正神态自若地拨弄着琴弦,身旁高几上的香炉缭绕着缕缕轻烟。前方一左一右分坐两名听琴人。左侧青衣人双手交拢,头部微仰,若有所思。右侧红衣人手中持扇,头部低垂,似乎听得入迷。青衣人身后站有一仆童,叉手侍立。

清代人胡敬在《西清札记》中说:"此徽庙自写小像也,旁坐绯衣者,当是蔡京。"这条记述影响了后世许多学者。首先从画面设置上看,抚琴者虽居远处,但构图上却略有放大,应该是有意突出其重要性。其次,抚琴者的面部特征也与清宫旧藏《南薰殿历代帝王像》中的宋徽宗十分相似,都是圆脸、圆鼻、眉眼细长,只是抚琴者貌似更加年长,但结合《听琴图》的成画时间——宣和年间,画中的"徽宗"年长也应为正常现象。此外,画中环境高雅幽静,熏炉吐香,古鼎栽花,更衬托出抚琴之人如世外仙人。联系徽宗皇帝信奉道教,自称是"昊天上帝长子神霄帝君下凡",后人认为他就是抚琴者也不是没有道理。

画中古琴多别致,崇尚风雅属赵佶

抛开对人物原型的探寻,画中所放置的器物也非常值得细品。蔡京的题诗"吟徵调商灶下桐",这里所说的"灶下桐"指东汉时期蔡邕所制古琴,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据《后汉书·蔡邕传》中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制琴的良材桐木因为火所烧,致使做成的琴尾为黑色,故称"焦尾琴",是古代最著名的古琴之一。蔡京借此典故,暗喻画中所弹之琴亦为绝世名琴。

古琴有14个普通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听琴图》中所绘的古琴整体风格内敛,琴身素雅,基本没有装饰,琴颈处呈圆形凹角,琴腰处呈方形凹角,样式介于伶官式与仲尼式之间,体现了宋代高雅内敛的审美。与古琴所配的琴桌造型简约,线条流畅,素牙板,两侧有双枨,桌身雕刻卷草花卉纹图案,彰显北宋时期的家具风格。

宋徽宗是一位狂热的古琴爱好者,在位时设有单独的古琴机构"万琴堂",主要用来收藏各种珍贵的传世古琴。统治者与文人对古琴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了古琴的发展,古琴技法不断升级,新的琴曲不断诞生,造就了高雅的音乐情趣。

观复猫钻进古画游雅集版《听琴图》

观复猫里有一只号称从宋朝"穿越"而来,他就是宋球球。早在代时期周文矩的《仕女图》上就曾出现过宋球球的同款花色﹣-"鞭打绣球"。所以这次,就请宋球球穿越回宋代,扮演一下这位疑似宋徽宗的抚琴者吧!

同时穿越的还有左罗罗和马霸霸,一起来聆听宋球球演奏的美妙音乐。马霸霸穿青衣,双手合于袖中,彬彬有礼地端坐着聆听音乐。左罗罗穿红衣,脸微侧向,手中执扇,腰间佩戴了一件旧玉透雕螭虎佩,真是位翩翩贵公子呀。

旧玉透雕螭虎佩
宋代  观复博物馆藏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属。《说文解字》说:"螭,若龙而黄……或云无角曰螭。"蔡邕《独断》:"天子玺以玉螭虎纽。"由此可见螭的形态多样,有的与龙更近似,称为"螭龙";有的与走兽更近似,可称为"螭虎"。

螭虎纹在战国玉器中十分常见,汉以后使用更为广泛。汉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说明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勇武、力量。

观复博物馆藏的旧玉透雕螭虎佩,沁色古朴,不对称设计,线条回旋灵动。中心镂空处一只螭虎回首,尾部呈分叉卷草状,四足有力蹬地,张口露齿嘶吼,尽显凶猛之态。

越窑青釉贴塑叶纹镂空带盖熏炉
北宋  观复博物馆藏

瓷质的熏炉最早出现在三国东吴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比较流行。熏炉的出现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敷粉施朱"的生活需要。画中抚琴身旁置一高几,几上有一熏炉通体白色,顶部有盖,底有承盘。三人端坐,中香烟袅袅,与前景的瑞花古鼎相呼应,更增雅趣。

观复猫版《听琴图》中所用的是越窑青釉熏炉,釉色沉稳,造型规整,顶部铜钱纹镂空炉盖,烟雾可从镂空处飘出。炉身四周带有叶形贴花,层层叠叠,叶脉清晰,精美细致,工艺难度颇高。


相关阅读

  • 中国古琴艺术讲座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

  •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社悉尼5月23日电 (记者 顾时宏)5月22日和23日,中国当代著名古琴艺术家王鹏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国友谊花园分别举办了两场题为“琴讲述中国故事
  • 封闭一年,重新开放!武汉人:终于等到了

  • 修缮后的古琴台景致更美,厚重犹在。刘斌 摄近日武汉地标古琴台景区封闭修缮一年后重新开放长江日报记者迈入园区庭院精致,竹影扶疏绕梁的古琴声中清代界画《琴台全景图》展示
  • 学摄影,最基本的4个要素要清楚

  • 在摄影的世界里,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次旅程,一个故事的开端。而要让这个故事充满魅力,必须熟知摄影的四大基本要素:立意、构图、用光、色彩。这些元素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出一幅幅令人
  • 美照一定要搞清四个拍摄“须知”

  • 漂亮的照片,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关键是你的认知,总认为美照需要更复杂的程序才能拿到手。我们往往拍了很多照片,每一张都很美,但还是觉得自己遇见了瓶颈期,这个时候,其实放开固化
  • 山海研学,来市南开启奇妙的研学之旅!

  • 市南真是一个适合研学的好地方。来了你就会发现,这里不仅有“自在市南”的闲适,还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只要肯挖,就总能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市南区南京路新100产业园内的赞一油画博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徽宗皇帝的“听琴图”

  • 说起人生经历最曲折但也最有趣的皇帝,那宋徽宗赵佶必定算得上其中之一。他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政治上没什么追求,却唯独对艺术情有独钟。相传,赵佶之父宋神宗曾观赏南
  • 又是一年端午时,山东“新中式”旅行出圈更出彩

  • 临近端午,济南趵突泉公园泺苑,上演了一场紧张刺激的包粽子比赛。游客们迅速将糯米和红枣放入漏斗状粽叶,再用棉绳缠紧,不一会儿桌上清香的粽子便堆叠成“小山”。“每年端午节,我
  • 那个“一夜白头”的传说,科学能解释吗?

  • 相信“一夜白头”的画面,许多人都曾在影视剧中看到过,也深信不疑。其实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着“一夜白头”的说法,民间也有许许多多的典故,其中也包括最有名的“伍子胥”的故事。
  • 武当元素亮相北京城市副中心

  • 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通讯员 周容翼6月7日下午,2024“遇见·运河”城市探访系列活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启动。活动现场,武当功夫团表演的武当武术《风声太极》《武当武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