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双11商家纷纷献出大招,是真实惠还是玩套路?

日期: 来源:现代物流报收集编辑:现代物流报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贾奥胜

今年双11大促已经到来,“低价”“降价”“满减”“赠品”“优惠券”等各种福利充斥着消费者的眼眶,让人不由得“冲动一次”,不少消费者将购物车里等待许久的商品一键清空。但是,看似优惠的价格是真的优惠吗?消费者真正获得了平台商家带来的福利吗?

“未付尾款、货已收到,下架链接、逃避保价,先涨再降、优惠难辨。”以上问题便是现代物流报记者在本届双11中搜罗到的“消费骗局”。

大促日也是投诉日

以上促销手段其实并不新鲜,几乎每年消费大促都会出现,只不过伪装性很强,消费者一时分不清楚,加之部分平台所谓的“限时抢购”活动,并没有给消费者留下充裕的思考时间,所以,消费大促日也往往是“投诉日”。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舆情监测系统在2023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共计10天的监测期内,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1002207条,日均约10万条。9月28日信息量达到峰值,为165629条;10月5日、7日出现小幅增长。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大促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消费提醒,大促日更要谨慎消费。

在历年的投诉案例中,平台商家往往是投诉高发区。在12315、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可以看到,截至11月6号,黑猫投诉商家列表近30天的投诉量排行榜中,京东商城、拼多多、淘宝商城、抖音等电商平台位居榜单前十名,其中大部分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是针对平台商家,如优惠规则不清晰、商品定价不合理、先涨后跌愚弄消费者以及大促期间退货困难等,且大部分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虽然消费陷阱无处不在,但并非不可预防。消费者只要了解清楚平台商家的优惠规则以及所购买商品的价格走势,就可以在大促日中挑选到自己心仪且价格合适的商品。此外,消费者也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消费者定作的;鲜活易腐的;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期刊。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并且商品预售也可无理由退换货。《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明令禁止促销中虚构交易、成交量或者虚假用户评价等虚抬商誉的“刷好评”行为,以及“订金不退”“预售商品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换货”“赠品不提供三包”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限制条款,违反上述要求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和网店经营者将受到相应处罚。综上所述,法律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可以用来“反击”的武器.熟读消费者权益法,强化自身对“消法”的认识,便能在消费过程中更加安心。

商家需规范自身

但是一味地强化消费者自身维权意识并不能终止“大促乱象”,商家需要规范自身行为才能真正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据了解,部分商家为了保持自身利润,会在大促前夕抬高商品价格,采取先涨后降策略,更有甚者,部分商家将商品链接删除下架,再建立新链接,由于新链接没销售记录,商户就可以对同一款商品重新定价,这就导致消费者在使用完平台优惠券后的价格与实际日常购买价格相差无几,并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在大促结束后,商家往往会将商品调回原价,也有部分商家为了使消费者购买更放心,往往会声称“保价”,让消费者无需因价格原因担心。此外,在本次大促中听到最多的声音便是商品送达得“太快了”。有多快呢?乃至于尾款还没有付,货物就送到家了,有点让人欲哭无泪。背后的原因固然是商家为了抢量、赶数据,但这样做会给部分消费者带来困扰。不少消费者都反馈,自己可能并没有将其购买的打算,提前送达打乱了自己的节奏,而且这样做也会增加退换货时的步骤,给部分消费者造成了困扰。

回到今年大促,商家固然可以秒发货、事先调价、追求表面数据,买家也可以选择收到货后秒退回以及选择保价商品。消费者、平台、商家三者间的博弈只会让消费者愈加麻木,消费热情日渐降低,最终受损的是整体消费市场。


相关阅读

  • 免费升级手机套餐?当心营销套路

  • “最近频频接到电信运营商外包公司客服打来的电话,让我升级套餐。一开始说升级套餐金额不变,每月还多送20G流量。结果办理之后,发现套餐费每月贵了20元不说,多送的20G流量也只限
  • 河南周口:市消费者协会发布“双十一”消费警示

  • 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亚楠离“双十一”越来越近,各大电商纷纷推出“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巨惠特卖”“购物返现”等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进场消费,但是,“双十一”也是消费
  • 武汉近百家电商承诺合规经营 合力护航“双十一”

  • (通讯员:李诚)“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活动期间,为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网络交易经营者合规经营,近日,武汉市市场监管局组织近百家电商开展依法合规经营承诺活动,指导相关企业
  • “双11”更期待没有套路的低价

  • 段王洁又是一年“双11”临近,纵观各个电商平台的大促时间表以及优惠措施,与往年不同,今年多家电商平台选择简化促销模式,“全网最低价”成为它们争夺用户和流量的重要策略。自20
  • 新疆商贸物流集团牵手浙江中国小商品城

  •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石鑫报道)提升物流组织效率,与义乌共享全球小商品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交互的商业数据价值,智慧陆港互联互通……近日,新疆商贸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
  • 日渐火热的上门经济,到底能走多远?

  •   近两年,上门经济不断涌现出新的形态。从上门喂猫遛狗、上门做饭到上门按摩、上门助浴,仿佛一夜回到O2O产业爆发的2014年。值得注意的是,与O2O时代通过运营手段刺激市场需求
  • 【春城时评】车贷营销要有底线

  • “金九银十”是汽车市场传统消费旺季。近段时间以来,不少消费者乐于逛店、看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少销售人员称用汽车消费贷购车可以享受超低优惠价,而且利息并不高。有消费者反
  • 新聊漫评丨“双11”来临,防范电信诈骗莫放松!

  •   2023年的“双11”即将到来,优惠券领了吗?购物车塞满了吗?或许电脑前的你正在摩拳擦掌,而骗子也在虎视眈眈!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通过一系列手段来骗取消费者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双11商家纷纷献出大招,是真实惠还是玩套路?

  •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贾奥胜今年双11大促已经到来,“低价”“降价”“满减”“赠品”“优惠券”等各种福利充斥着消费者的眼眶,让人不由得“冲动一次”,不少消费者将购物
  • 创新产品来袭,消费电子ETF(561600)连续3日净流入

  • 消费电子午后走低,消费电子ETF跌0.42%。从资金净流入方面来看,消费电子ETF近3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高单日获得284.11万元净流入,合计“吸金”636.84万。据了解,Humane将于11月
  • 记者节策划|今天,他们把镜头对准自己!

  • 四季更迭,步履不停。11月8日,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如期而至。今天,将镜头反转,让他们当一回“C位”,当一次文章的“主角”。你眼中的记者是什么样子?与现实中的一样么?你看到他们的
  • 好戏连场!11月9日和10日“启明”伴“嫦娥”

  • 11月9日和10日,以“启明星”姿态现身的金星将会与一轮残月近距离相伴。天文科普专家表示,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我国感兴趣的公众于这两天的黎明前面向东方天空就能目睹到这幕高颜
  • 进博会观察:外企加速推出“中国方案”

  • (叶心冉/摄)经济观察网 记者 叶心冉 “中国市场的变化太快了!”这是记者对话的多家外企负责人给出的不约而同的反馈。为应对中国市场的节奏变化,外资企业们在提高中国市场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