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大明湖畔,“汇”享成长!这所学校把大明湖“搬进”校园

日期: 来源:济南报业教育收集编辑:济南报业教育

春看柳,夏观荷,秋赏湖,冬访桥,登楼阁,访名士……这浪漫诗意的画面不是哪位名家的生活,而是济南市汇波小学1392名学生的日常。自2020年起,学校利用位于大明湖北岸的地理优势,以项目化理念为指导,带学生访古迹、探成因、溯变迁、咏名士,逐步探索出含分年级课程和“明湖研学”课程在内的“明湖·印象”课程群,真正做到了把大明湖“搬”进校园、把校园“搬”进大明湖。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人人参与课程开发,学生人人成为“明湖通”“明湖迷”。“明湖·印象”课程体系也在一年内接连斩获教育部校本课程典型案例、山东省第四批中小学生优秀研学课程、山东省小学校本课程优秀案例等重大奖项,堪称实力“出圈”。

与课程“出圈”相对应的,是汇波小学并不丰厚的“家底”:学生从全国10多个省市汇聚而来,近80%的在校生是随迁子女。在此基础上,学校是如何成功破题,又是如何以课程开发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校品质提升的呢?

历经两轮
探索面向六个年级

以丰富课程群把大明湖“搬”进校园

绘制在透明箱子上的“佛山倒影”,用钢丝网制作的“众泉汇流”,由太空泥、铁丝、木块组成的泥塑版“户户垂柳”,用小木桩排列而成的“七桥风月”……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一场以“和合泉城”为主题的艺术展吸引了汇波小学全校师生的目光。孩子们运用丙烯、彩纸、皱纹纸、纸箱、木块等材料,以意象手法再现了济南山泉湖河城的泉城风貌。

只有足够充分的了解,才能有如此生动的提炼。这场具有意象和抽象特点的艺术展,生动展现了学校“明湖·印象”课程开展的深入性。

课程的缘起要从2019年制定的《济南市汇波小学课程规划方案》讲起。当年,学校以“和合教育”统领三级课程的校本化研究,以“养根树人,‘汇’享成长”为课程理念,构建起品德与生活、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创造六大模块的“汇·成长”课程体系。“‘汇·成长’课程框架建构的最大意义是解决了学校课程体系缺乏鲜活理念引领、课程碎片化、实施方式单一的问题,让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落实到了实处。‘明湖·印象’课程便在这一基础上应运而生。”汇波小学校长杨京芹说。

据汇波小学教导主任裴晶介绍,“明湖·印象”课程的开发基于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眼素养导向,以期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探索共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6月,学校成立课程团队,带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6个学科的老师,打破学科界限,以项目化理念为指导,在六年级开展课程探究。“大明湖的水是从哪儿来的,这是我们深入探索的第一个问题。为此,老师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多次进行实地探访。”裴晶说。

历经一年的探索后,“明湖·印象”课程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学校面向1至6年级全面推广。升级后的“明湖·印象”课程群包含了面向1至6年级的“明湖研学”课程、面向3至6年级的分年级主题课程,内含100余个任务单。

具体而言,“明湖·印象”课程群每个年级都有明确的课程主题。三年级的主题为“明湖·印记”,课程以“大明湖的水从哪儿来,又流向哪里去?”为核心驱动问题,带领孩子们对大明湖进行初步感知和探索。四年级的主题为“明湖·物记”,通过“明湖的桥”板块,让孩子们了解桥的文化以及大明湖的桥的来历及美好传说;通过“明湖亭台楼阁”板块,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亭台楼阁外观相似名字却各不相同、为什么在大明湖中间建历下亭、为什么中式建筑能传承至今。五年级的主题为“明湖·人记”,从与大明湖有关的历史名人入手,加深对大明湖的了解。六年级的主题为“明湖·城记”,将关注视角由“湖”扩大为“城”。

而“明湖研学”课程共有“风物研学、人文研学、地理研学”三大课程体系。风物研学旨在让学生领略明湖的四季美景,激发学生对泉城的热爱之情,有“春看柳、夏观荷、秋赏湖、冬访桥”四大主题课程,贯穿全年。秋季学期主题是秋赏湖、冬访桥,春季学期主题是春看柳、夏观荷;地理研学旨在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大明湖的水域组成,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明湖的热情,包括“东路、中路、西路”三条研学线路;人文研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明湖承载的厚重文化,感悟名士品格,包括登楼阁、访名士两个内容。研学课程和分年级主题课程互为补充,交相呼应,是一个紧密的有机体。

遵循“物·器·道”理念
用问思辨方式

100余个导学单助力课程走深走实

在“明湖·印象”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汇波小学遵循万物启蒙“物·器·道”的理念自主设计了课程的总体框架。

据杨京芹介绍,物、器、道是人认知世界的三重境界,三者之间是进阶关系。所谓“物”的学习,就是对物的科学属性进行问思辨,思辨一个“物”存在的定义、形式和变化;所谓“器”的学习,就是对“物”的使用功能以及由功能衍生出的原因、联结进行问思辨;“道”的学习,就是对在人与物互相磨合、互相创造、互相成就的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关系、表达方式进行问思辨,这一层的学习既是在研究物,也是在研究人、人与物的合一。

具体到“明湖·印象”课程的开展,“物”层面的课程探究,重在对大明湖的初步感知和探索,以“大明湖的水从哪里来,又流向哪里去?”为总问题,设计了明湖全景、明湖成因、明湖变迁、明湖探秘等四个板块的课程内容。“器”层面的课程探究,则以“假如没有大明湖,济南会是怎样的?”为驱动问题,设计了舌尖上的明湖、明湖环游记两个课程板块,并分为明湖美食我尽知、明湖美食我会做、明湖美食我来尝、明湖美食我推荐、济南绿肺、泉城明珠等6个主题的内容。“道”层面的课程浸润则以文化明湖、济南名士两个板块为主,并分为明湖牌匾、明湖诗词、追寻名士足迹、我做优秀市民等主题。

每一个板块下的主题项目之间存在着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关系。而具体到每一个主题,则都遵循了学(导入知识,整合梳理)、问(审问质疑,引入核心)、思(慎思求证,反思归纳)、辨(明辨是非,激荡观点)、行(付诸行动,知行合一)的育人规律。

比如,在“明湖全景”这一主题下设置了初识明湖、亲临明湖、畅游明湖、诗意明湖等几个项目,让学生由知识的学习引入问题的思辨,再转化为行动。再比如,在日前开展的“春看柳”研学活动中,老师从自然之柳、功用之柳、文化之柳、柳的再创造等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样,桥的学习也遵循了自然之桥、桥的功用、桥的文化、桥的再创造这一思路开展。

在这一过程中,课程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和学习支架。比如,在“初识明湖”这一项目中,课程团队就设计了“我眼中的大明湖”“你都见过或听说过大明湖的哪些景观或建筑”“我最想探究的大明湖”“大明湖在济南的位置”“大明湖在学校的位置”“大明湖在你家的位置”等问题。在“亲临大明湖”项目中,学校仅在“感知”大明湖这一问题上,就设置了“走一圈需要多长时间或多少步”“走上超然楼俯瞰大明湖感知湖的大小”等具体指导。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在认知、情感、思想三方面实现突围,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成长。”杨京芹说。

聚焦核心素养
让儿童走向C位

“泉水节”让课程滋养质量走向“高处”

2022年9月23日,汇波小学“波光稚子,‘汇’享成长”第一届泉水节的盛大开幕,对汇波小学的师生意义重大。

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课程团队致力于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并最终以建校110周年为契机创设了第一届泉水节的真实情境,来全面展示“明湖·印象”课程的探究成果和暑期项目化作业的探究成果。

第一届泉水节能否体现素养导向,关键是课程设计。为此,课程组的老师们聚焦学科项目化作业的设计,反复斟酌,几易其稿,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暑期项目化核心任务。语文学科为三、四、五、六年级分别安排了“拍摄大明湖秀美风景,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摄影展”“鹊华桥是大明湖中最有名的桥,在泉水节上让你喜欢的桥像鹊华桥一样有名”“在泉水节上介绍济南名士”“创编诗歌”等任务。而数学学科给低、中、高年级分别设定了“向游客介绍汇入大明湖的名泉”“制作手账”“船游泉城,制作船闸”等任务。暑期,孩子们以任务单为抓手,展开了暑期项目化作业实践。

开学后,课程团队经过深思熟虑后,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展示理念,将策划和展示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教师则负责协助指导。在8月31日学生报到当天,学校策划组、宣传组、场地组、艺术组的老师们发布了招募令。9月2日,4个组的老师分别通过学生现场述职组建团队,分配任务;9月9日,策划组提交策划方案;9月14日,策划组召开第一次筹备会;9月23日,活动顺利开展。

在展示区,三年级学生制作了一本本各具特色的折叠书,每一张都是学生打卡泉城的足迹;四年级学生在校园内再现了“七桥风月”盛景,创意设计了“彩虹桥”“一诺桥”;五年级学生绘制了《泉城历代名人图谱》,以思维导图展示探究成果,自编戏剧演绎名士故事,探寻名士精神;六年级学生则用泉水诗会、文创书签、书法、泉城老照片、闸门模型展示等形式,表达对泉城的热爱之情。“为了制作闸门,我乘船实地查看了大明湖的水闸,并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搜集了制作材料,花费了三四天的时间才完成了作品创作。看见我的作品被那么多人喜欢,我觉得这些努力都值了。”六年级二班学生蒋壵说。

在杨京芹看来,这场泉水节举办最大的意义是让老师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孩子们的巨大潜力,开始真正把学生放到了教育的C位。而这一理念的深化对日常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泉水节过后,我从多个渠道了解到,老师们都在思考孩子为什么对泉水节、对‘明湖·印象’课程有这么大的兴趣,如何将这种喜欢迁移到自己的课堂上。我们的教研团队也正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组织老师们进行深入的讨论。这种将教师置于真实情境中生发的感悟,一定能够激发教师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汇波小学副校长韩冰说。

进一步探索
区域、学校、学生的共生之路

培育才济天下、“汇”享成长的汇波学子

“明湖·印象”课程的开展激发了孩子们无尽的创作灵感。以曾巩建北水门为线索、展现大明湖前世今生的《老时光·新时代》舞台剧的出现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清晰印记。

学校音乐教师董鑫全程见证了舞台剧从无到有、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后,会定期举办成果展示。有的孩子趁机提出了想要演一演北水门故事的想法,并与小组同学进行了简单的剧本创作。一开始的剧本非常简单,后来孩子们提出想要加入穿越情节的想法,并不断丰富。就这样,剧本在碰撞中不断迭代、不断丰富。”

在剧情迭代升级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的成长体验。他们自己制作道具,主动去探索大明湖的历史,不断摸索更好的表现形式。“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们由模仿到自主创作的过程,这是很多课本知识的学习所给不到的。演曾巩的那个孩子告诉我,一辈子也忘不掉这个体验。”董鑫说。

同样,在语文教师王小燕看来,“明湖·印象”课程对师生的浸润是自然的、无声的。课程启动以后,全校教师人人参与课程开发,很多老师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去感受明湖、研究明湖。因为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方向,教师团队的合作更加紧密,师生关系也更加愉悦。今年春天,她有感而发写出了《卜算子·明湖早春》一词,音乐教师帮忙谱曲,教给班内学生在艺术节进行展演,为班级增添了许多乐趣。

让王小燕印象深刻的是,在“夏观荷”研学活动后,班里的孩子们自发创作了诗歌,并将之写在团扇、书签、灯笼、挂画上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荷花巧粉妆,飞鸟自翱翔。波纹层层涌,心似微风畅。”“荷花盛夏浓妆成,湖面清澈如镜映。泺水北流出明湖,乘坐小船观全景。”等优美的句子引人赞叹。

杨京芹表示,下一步,学校将把“明湖·印象”升级为“汇波向海,‘河’你同行”,聚焦黄河文化,进一步探索区域优秀文化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共生之路。

其实,“明湖·印象”课程只是“汇·成长”课程体系下的课程之一。在“和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汇·排队”“汇·悦读”等课程已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其中,“汇·排队”成为把德育工作做实的样板,2023年5月获得济南市第四届中小学德育品牌荣誉称号。

“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学生和全省十多个城市的教师,如众泉汇聚于这所百年老校,学校似明湖悦纳包容,波光潋滟。根生‘和合’、才济天下、‘汇’享成长,这是‘汇·成长’课程的最终目标。学校将以‘和合教育’办学理念为指引,构建更加成熟完善的‘汇·成长’课程融汇贯通,让每名师生沐浴着‘和合’文化,‘汇’享成长。”杨京芹说。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范开云)

相关阅读

  • 北京大学56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北京大学在五类一流本科课程中均有课程获得认定,总共有56门课程入选,其中线上一流课程2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
  • 今年河北省计划投入2000万元开展福彩助学活动

  • 纵览客户端讯(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张静涛 通讯员孟保国)近日,记者从河北省福彩中心获悉,今年全省福彩系统计划投入2000万元公益金,用于开展第22届“福彩献真情 爱心助学子”活
  • 食堂阿姨的“思政课”何以引发轰动

  • 5月23日,宁波五乡中学邀请食堂阿姨庄安给高三(9)班学生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曾想,做了12年打菜盛饭工作的庄阿姨,居然一炮走红,第一次上讲台,就在新闻界引起轰
  • “我穿旗袍等你们胜利走出考场!”

  • 本报记者 杨期仁6月7日上午,在市二中高考考点外,今年55岁、身穿大红旗袍来送考的肖黎老师,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肖黎来自市十一中,是261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她即将退休,这是她最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召开辅导员代表座谈会

  • 为推动主题教育走向深入、见行见效,6月6日下午,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在办公楼715会议室召开以“如何改善学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为主题的辅导员代表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苏玲
  • 德州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 6月6日,德州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自即日起开始报名,各项目以学校为单位报名参赛,赛事分为校级初赛、市级复赛和市级决赛,10月份进行决赛。大赛围绕“创新促农 创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线上”“线下”齐发力丨劈波斩浪砺精兵

  • 为进一步做好水域、洪涝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准备工作,提升全体消防救援人员水域应急救援能力,强化消防救援人员水域救援安全防护意识。近日,新疆森林消防总队巴州支队阿克苏大队结
  • 嘉祥街道吉祥社区爱心助考志愿活动进行中

  • 6月7日,高考第一天的一大早,吉祥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和社区红色合伙人组成的高考志愿服务队在吉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集合。爱心助考车队为考生提供免费
  •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珠峰脚下的钢琴课

  •   编者按:  这是中国里程最长的公路,北起新疆喀纳斯,南至广西东兴,穿过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完全建成后全程长达10065公里。  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翻越举世闻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