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老党员沈景敏:退休不褪色的奉献先锋

日期: 来源:聊城广电公共频道收集编辑:聊城广电公共频道

在当今社会,如何在退休后继续发挥自身价值、服务社会,是许多老党员和退休干部关心的问题。聊城市东阿县原铜城镇副镇长沈景敏,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答案。尽管已经年过八旬,他仍然坚持“退休不褪色,离职不下岗”,不断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基层治理、传统美德弘扬、红色基因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沈景敏,1942年2月出生,是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担任东阿县铜城镇副镇长期间,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荣获了“聊城地区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等多个荣誉称号。退休后,他成立了“沈景敏工作室”,积极投身社区工作,并先后获得“全国五好家庭”“全市两学一做先进个人”“全市国防教育先进个人”“东阿县优秀共产党员”“最美聊城人”等荣誉称号。他始终以党徽为荣,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继续为人民服务。

精神理念

沈景敏的“每日三问”是他多年来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一问我是谁?二问为了谁?三问啥作为?这三问不仅简洁明了,更深刻地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问我是谁?沈景敏回答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给党增光添彩。”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身份的认知,更是一种自我激励,提醒他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二问为了谁?“为了人民过美好日子,为民族复兴,实现共产主义。”沈景敏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的每一个决定和行动,都围绕着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问啥作为?“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社会主义文明道德,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利。”这是沈景敏对自己行为的准则。他强调,党员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应该符合社会主义的文明道德,应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三问不仅是沈景敏个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他对每一位党员的期望和要求。通过这三问,他不断激励自己前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沈景敏的一生,成为他行动的指南和精神的支柱。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得他在退休后仍然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继续为社会服务。

社区环保员

沈景敏在退休后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继续积极参与社区工作。他自愿成为社区的义务环保员,每天花费一个半小时清扫垃圾,以此锻炼身体,也为社区环境卫生做贡献。沈景敏自备工具,利用早晨、晚间及双休日的时间进行清扫,不论寒暑,从不间断。他还编写了一段顺口溜:“我是环保员,责任记心间,抬腿快步走,睁眼仔细看。伸手抓得准,腰背灵活转,蹲下又站起,锻炼要全面。垃圾清干净,思想换新颜。简单平常事,贵在不间断。快乐又健康,美化好家园!”这些简单的文字,不仅是他的行动指南,更是他乐观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

沈景敏的坚持让大家看到了效果,很多小区居民自觉地打扫门前卫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减少了,大家开始主动将垃圾送到垃圾箱。社区环境的改善,也让居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愉快。许多人开始向沈景敏学习,主动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尤其是孩子们,他们看到沈景敏的行动后,也开始自觉地捡起地上的垃圾,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环保的种子。

社区调解员

沈景敏还担任社区的义务调解员。他运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自学的法律知识,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各种矛盾纠纷,为社区的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调解过程中,他始终保持公正、耐心和细致,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尊重。

面对复杂的婚姻财产纠纷,沈景敏不辞辛苦地走访、调解,最终帮助当事人达成一致,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他不仅仅是调解矛盾的专家,更是社区居民的朋友和知心人。他总是耐心倾听居民的诉求,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尽力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办法。在他的努力下,社区内的很多矛盾和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沈景敏的调解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具体的矛盾和纠纷,更是通过他的言行,向居民们传递了理解、宽容和友善的精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社区居民建立起和谐、互助的关系,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社区氛围。

红色基因

作为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沈景敏深知红色基因的宝贵和重要性,他一直将红色基因的传承作为自己的使命。他常年给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上党课,并编印了“党员登记表”等革命故事,讲述给青少年听,以激励他们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党史教育的践行者

沈景敏常年给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上党课,他的党课内容丰富、生动感人。他不仅通过历史事件讲解党的伟大历程,还结合实际,讲述身边的红色故事。例如,他讲述了东阿县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革命先烈孙秀珍、李子光等英雄的英勇事迹,以及东阿人民支援刘邓大军抢渡黄河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听众了解了党史,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沈景敏还编印了“党员登记表”等革命故事,这些故事来源于实际,又富有教育意义。他把这些故事讲给青少年听,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故事,激励年轻人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鼓励年轻人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长,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理。他认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应该从青少年抓起,引导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你们要感恩党,热爱党,永远听党的话、坚决跟党走、立志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基因传承

沈景敏还积极参与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红色基因的传承。例如,在疫情期间,他不仅做好自己和家人的防护,还积极参与社区的防疫宣传,捐款1000元支持防疫工作,并组织老同志们给防疫前线的英雄们写慰问信,鼓励他们战胜疫情。他的这些行动,不仅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也感染和激励了周围的人。

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沈景敏的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以及认可。他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了党史,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他常说:“做好党史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是我作为一名老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沈景敏的工作,对年轻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在他的影响下,立志加入共产党,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他的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教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是一种信仰的传承。

文化传承

沈景敏不仅在红色基因传承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积极致力于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基。只有传承好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弘扬地方文化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阿人,沈景敏决心要把东阿的历史变迁和文明演变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赶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完成书籍的编写,作为献给党和家乡人民的礼物。

沈景敏文化不高,但他酷爱学习。为了让书中的文字表述更加准确、专业,沈景敏报考了老年大学,几年来从没有缺过一次课。闲暇时间,他便骑着家中那辆破旧的脚蹬三轮车,自己备好水和饭,走进村落博物馆和地方方志馆等地开始书籍的取材走访工作。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天气多么恶劣,沈景敏都没有想过放弃。有一天他在去往村庄探访的路上,突然遭遇暴雨天气,乡间的泥土路湿滑坎坷。沈景敏一个不小心,连人带车一同滑进了路边的水沟里。年过古稀的沈景敏用尽全身力气才从水沟里爬上来,顾不上哪里摔破了,也不等雨停晾干衣服,抓紧时间修理好三轮车继续赶路。

沈景敏白天搜集资料,晚上就在三轮车里点着油灯编写一天的所见所闻,争分夺秒。就这样,沈景敏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顺利完稿并出版了《新城街道志》这本书。全书包括东阿县志、东阿年鉴、东阿人物、东阿抗战故事、铜城千年古镇等多个篇章。

沈景敏认为,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财富,只有不断传承和发扬,才能让地方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的这些工作,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书籍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是精神传承,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继续发扬光大。

沈景敏在文化传承工作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他认为,文化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让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沈景敏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工作,还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的人。他的文化传承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通过他的努力,更多人了解了东阿县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常说:“文化传承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学习沈景敏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守护古树“龙槐”

沈景敏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古树“龙槐”的第十五代守护人。在他家的老宅里,有一棵古槐树,据专家考证鉴定,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棵“龙槐”见证了东阿县的历史变迁,是悠久文明的象征,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古树名木。县政府和林业局还专门树碑立牌,展示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沈景敏从小就对这棵古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说:“这棵古树就像我们家的长辈,它见证了我们家的历史,也见证了东阿县的发展。”为了保护这棵古树,沈景敏不仅自己悉心照料,还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古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增强大家的保护意识。他经常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古树保护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让更多人参与到古树的保护中来。

沈景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是退休不褪色、离职不下岗。他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无数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沈景敏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更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沈景敏的精神理念、基层工作、红色基因和文化传承工作,都展示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他的“每日三问”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社区的和谐稳定、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力量。沈景敏的态度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相关阅读

  • 荐读|两个同学“告诉”我……

  • ——“你好,生活”系列之五十二□ 李东红 不久前,因为身体不适,我去看了一位中医。中医不是别人,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我们在大学学的是新闻,不是中医。新闻,中
  • 徐新林:30年“追鸟”拍鸟 记录新疆“鸟鸣四野”

  • 有数据显示,新疆天然分布的鸟类约490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三分之一,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近十年,新疆鸟类种数增加了60余种。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爱鸟拍鸟的爱好者也越来越
  • 兵教头余昊龙,胜战利刃的“磨刀石”

  • 一次训练复盘会上,针锋相对的气氛在空气中弥漫,班长张凯辉不留情面地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他侃侃而谈,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此时,上士余昊龙看着“徒弟”,心里满是自豪。像
  • 夏日读物: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是黑塞创作于1919年的中篇小说。彼时一战刚刚结束,世界尚未从混乱中恢复,千万士兵、战俘和民众,从多年僵化统一的顺服中,回归既向往又恐惧的自由。有些年
  • 桃浦社区里有着这样一位“跑男”民警

  • 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树枝的间隙,洒落进普陀公安分局白丽路派出所的窗户时,警务队队长王淼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开启了一天的忙碌。“今天我们分成几组,重点检查一下社区里飞线充电
  • 北京93岁孤寡老人将名下5套房产赠与同村人……

  • 分房分下来了老爷子说这不行再弄一份协议吧到时候我百年以后你哪儿找那房子去心怀善意,温情赡养  刘爱军是北京市顺义区临河村的一名瓦工,多年来在家附近积累了不错的口碑。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老党员沈景敏:退休不褪色的奉献先锋

  • 在当今社会,如何在退休后继续发挥自身价值、服务社会,是许多老党员和退休干部关心的问题。聊城市东阿县原铜城镇副镇长沈景敏,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答案。尽管已经
  • 日照港助力“中国制造”通达全球

  •   5月份,山东港口日照港三公司实现胶合板吞吐量同比增长3倍以上。其中,作为中东、西非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件杂货航线船舶的打底货物,胶合板货源增量带动车辆设备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