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我科学家在新疆开展第三次综合科考 新发现了些什么?

日期: 来源:河口发布收集编辑:河口发布


  7月29日,参与第三次新疆综合科考的科学家在钻取树芯样本。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供图)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11日电(记者喻菲、杨春雪)正在新疆天山北坡开展科学考察的贾小旭一边钻取一棵杨树的树芯,一边倾听树干中发出的声音,钻孔处喷出一股水流,令他惊叹不已。

  “这是杨树适应干旱的一种机制,它们在湿润的时候吸收很多水在体内存储起来,在极端干旱的时候再使用。”贾小旭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贾小旭是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中“天山北坡土地开发调查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估”项目负责人,主要开展荒漠植被变化及防护林建设成效的调查与评估。

  他带领团队已经调查了上百个防护林带,钻取收集了数百个树芯样本。通过观察树芯的状况以及钻取树芯时流出液体的颜色和气味,科研人员能初步判断树木是否生病,他们把生病树木的汁液带到实验室,进一步分析感染了什么病菌,这就像给树木做穿刺、验血等体检。

  “树木一旦缺少了水,抵御干旱的能力就会减弱,就会引发一些病虫害。我们的调查发现,目前新疆防护林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这得益于生态补水,有的通过漫灌,有的通过滴灌。”贾小旭说。

  他介绍,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经济最发达、产业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带。科学家希望通过科考提出天山北坡土地开发与生态安全协同策略和方案,以及土壤、地表地下水、大气污染治理方案和路线图。

  支撑新疆高质量发展

  据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组织方——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介绍,第三次新疆科考于2021年启动,预计持续5年,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科考共包括30个项目,涉及塔里木河流域、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天山北坡经济带以及吐鲁番-哈密盆地,并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说,本次科考以解决制约新疆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重大问题为突破口,以水土平衡与水资源安全为主线,面向新疆全域考察资源、环境、生态本底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提出新疆未来30年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路线图,科技支撑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8月2日,参与第三次新疆综合科考的科学家在塔里木河源头进行地表水野外快速检测及采样工作。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供图)

  “目前,第三次科考发现了新疆一些新的可利用的潜在水源,在生物多样性考察中发现了新的物种。科考中使用了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的技术手段,对以前缺少资料的地区和无人区开展了考察,也使用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对新老数据开展分析。”张元明说。

  新疆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副院长王瑾杰正在酷热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开展水资源调查和承载力评估考察,近期沙漠中观测到的地表温度达到59摄氏度。

  “这个盆地属于典型的干旱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极为敏感,开展系统、全面的水资源调查和承载力评估,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加深对干旱区各组成要素变化机理的理解,为精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评估水资源风险提供数据基础,将为应对和适应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实现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王瑾杰说。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院长徐基良正带领团队在吐鲁番-哈密盆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特殊抗逆(即抗盐碱、抗干旱、抗氧化、抗辐射等)生物资源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这一盆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在沙漠、盐湖等地发现了抗逆微生物的新属/种;野骆驼种群和栖息地呈现“双增长”。

  研究团队构建了矿山、油井等能源基地生态修复物种库,有助于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与恢复。

  “我们积累的科学研究数据和经验,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类似的能源开发基地生态修复提供中国经验。”徐基良说。

  张元明说,第三次新疆科考不仅支撑新疆的高质量发展,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

  “新疆的生态系统、流域不是封闭的,很多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是跨国界连续分布的,因此科学考察会涉及国际合作。例如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科学家联合在帕米尔高原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跨境调查。我们可以借助这次科考对‘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获得全局认识。”张元明说。

  他说,天山野果林在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是连续分布的,是全球很多栽培果木的祖先所在地,要想了解其种质资源情况、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就需要国际合作。重要的野生林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都可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科学家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开展荒漠与荒漠化考察。结合此次科考以及我们在盐碱地、荒漠化治理方面积累的几十年经验,我们可以把中国方案向中亚和非洲国家推广,实现共同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张元明说。


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

  • 超燃之夜!2023新疆·可可托海音乐节震撼来袭

  • 8月11日晚九点,“寻找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主题打卡系列活动之“2023新疆·可可托海音乐节”在富蕴县震撼来袭。为期3天的“2023新疆·可可托海音乐节”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
  • 王振羽|四年一度五长篇——闲话茅奖

  • 茅奖已经评选到第十一届了。不说获奖的荣誉作品,如肖克将军,如刘白羽,大多文本基本上还是得到读者的认可。当然,有的文本,话题性更高,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如《白鹿原》,如《
  • 南华大学赴新疆访企拓岗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 近日,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高山率队走访中核新疆矿业有限公司、核工业二一六大队、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新疆普仁至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新疆海纳疆际药业有限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职通车]入职要扣证件? 果断拒绝!

  • 王铎 绘  正值应届毕业生就业入职高峰。近日,有毕业生反映入职时遭遇“扣证件”等问题,在网上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回应,“扣证件”为典型的求职陷阱,遇到
  • 即日起恢复!最新名单→

  • 据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消息,即日起,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和地区(第三批)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通知全文如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
  •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获奖者为何是他们?

  •   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获奖作品为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以及东西的《回响》。  这五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