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驼铃声未远 汽笛续丝缘 一起听中欧班列背后的微故事

日期: 来源:扬子晚报收集编辑:扬子晚报

编者按:以“深化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昨天在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起点——连云港隆重开幕。

2011年,中欧班列首次开通,昔日的丝路驼铃,化为今天的声声汽笛。十多年来,这条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集装箱铁路国际联运列车,满载着货物,连结着友谊。

今年正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论坛召开之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撷取了中欧班列奔行十多年间的一个个小故事,讲述汽笛声中,那些携手同行、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感人瞬间。

故事一

“零零号”指挥员王德:服务“一带一路”黄金通道的“最强大脑”

一面连接陆桥,一面临眺海洋的连云港港,地理位置特殊,是“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战略支点。在云台山下斑斓旖旎的如画风景中,一列列中欧班列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到发,一个个五颜六色的集装箱,从连云港驶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传递出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

每一趟中欧班列开行的背后,有着无数的铁路职工为“钢铁驼队”寻路、开路。今年49岁的徐州车务段港口调度室总调度员王德就是其中一员。

连云港港是典型的铁海联运港口。作为6名港口总调度员中年龄最小的他,主要负责连云港港口地区6个铁路车站及港区货物列车调度组织,其中确保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中欧班列安全正点开行,是他工作的重之中重。

“炎炎夏日,烁石流金”。从王德的办公室向外看去就是浩瀚的黄海,不远处的在海一方公园里,沙滩上游人如织。但王德无暇赏景,责任驱使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精准地计算每趟列车进出站时间,优化调整列车调度组织。

王德的办公桌放着两部电话,用来与各个生产岗点保持调度联系。间隔三两分钟,电话就要响起,忙时两个电话放在两只耳朵边同时接听。一个个调度命令从他这里传向列车司机、码头装卸、下属车站调度等多个岗位,确保“物畅其流”,分秒必争。

在王德看来,组织中欧班列开行就像一场紧张的“接力赛”,而港口就是中欧班列装车和始发地。“每一个环节多争取一秒钟,我们就有可能多发出一列列车。”

夏季是货运的黄金季节,港口货物到发集中,工作量较平时成倍增长,也是货运调度最繁忙的时段。平均1天开行2列中欧班列,每开行1列中欧班列需要涉及到现场多个作业岗点密切配合,每个作业岗点的作业组织进度是否能跟上计划时间,是关系到该趟中欧班列开行计划能否兑现的大问题。

“快些,再快些……”王德总是尽最大可能让各个工种、各个岗位“拧成一股绳”,保持快节奏运行,确保货物快速集结成列,从而压缩整体运输时间。“干总调度,还必须得有好人缘。”王德笑着调侃道。

作为港口的“零号”指挥员,一班装卸生产重点是什么?货物集港怎样疏解?空车不足如何调剂?机车交路是否科学…走上岗位的王德神经高度专注,用“最强大脑”保障港区货运生产调度和中欧班列开行组织。

他善于抓住关键环节、重要环节,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作业计划,指挥现场货运作业组织,每个班接打电话少则几百次,指挥现场作业人员30多人,参加作业的机车车辆一天作业里程达数百公里,有时候忙时上厕所都抽不出时间。

“干工作就要永葆青春,要有一颗永不服输、永争第一的心。”这是王德的座右铭。作为总调度员,王德值班期间创造多个第一,他组织了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首趟中欧班列开行,见证了第5000列中欧班列的开行,创造的一个班组最多开出33列货车记录至今未被打破,被誉为服务“一带一路”黄金通道的“最强大脑”。

年复一年,在160平方米的调度室内,王德和同事们通过一张张作业图纸把中欧班列从计划变为现实,见证着连云港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开行频次的快速提升。“中欧班列让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走到了一起,大家都是为了完成同一件事情而拼搏,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经过10年的发展,连云港中欧班列已开通6条精品运营线路,覆盖104个国际货运站点。一个又一个像王德一样的中欧班列工作人员胸怀“国之大者”,用看不见的坚守和认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跑出更多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

通讯员 李佃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故事二:

一幅油画,见证24年“丝路情”

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数字化调度中心“轨道上的丝路风情”展示区,陈列着一幅展现乌兹别克斯坦传统建筑风情的油画。

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它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哪些动人故事?

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

“这幅油画是中乌跨境运输发展历程中,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人民间友谊的美好见证。”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左学梅介绍说。

24年前,国内从事新亚欧大陆桥运输业务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携手连云港港,首开连云港-塔什干的中乌跨境运输通道。

因为是“首开”,所以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当时,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派出精干业务力量,前往陌生的乌兹别克斯坦,苦苦寻找合作伙伴。

一个偶然场合,他们遇到了当时BRAVIS ALLANCE LTD.总经理法鲁赫·沙拉赫鲁门托夫先生。他外表俊朗、气质高雅、性格随和。交谈中,一口流利的中文,自信的眼神,务实能干的作风给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BRAVIS ALLANCE LTD.是乌兹别克斯坦一家大型综合性物流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地区拥有自有铁路专用线、自有车板、大型堆场站,以及专业物流团队。”法鲁赫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是你们在乌兹别克斯坦最好的合作选项!”

当听说面前的这帮人是来自中国的“SINOTRANS”时,法鲁赫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他十分亲切地介绍道,自己的父亲年轻时就去过中国,他们一家都十分喜爱中国,特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业务的联动、文化的交织、心与心的交流,让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与 BRAVIS ALLANCE. LTD.走到了一起。

此后,一列列由连云港开往乌兹别克斯坦的国际班列,跨越千山万水,将两国紧紧相连,为中国与乌国乃至中亚贸易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合作,便是二十几个春秋。法鲁赫心里装着中国朋友,曾多次来到连云港,看望老朋友,结交新朋友。

2002年12月,法鲁赫来连云港时,将这幅描绘家乡的作品赠送给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表达他对连云港各界朋友的感谢。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法鲁赫更致力于共建“一带一路”大通道,他跨越国界,时不时为老朋友、新朋友穿线搭桥,为他们介绍来自中亚五国的业务合作伙伴。

2023年1—8月连云港至乌兹别克斯坦累计开行中欧班列105列,同比增长13.06%。这其中,离不开一个个象法鲁赫·沙拉赫鲁门托夫这样的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一道,为“一带一路”建设奔走奉献,让“丝路汽笛”鸣响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号角。   通讯员 孙子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故事三:

这趟班列,承载着乌国孩子的“开学大事”

今年9月7日,第五列装载着50车书籍的国际货运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鸣笛发出。这批货物通过货轮从韩国运抵连云港,再通过中欧班列一路向西,奔赴乌兹别克斯坦。驰骋欧亚大陆的连云港中欧班列,一般会给中亚和欧洲国家捎去日韩的汽车配件、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等产品,书籍这个货种,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韩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跨越万里的两个国家,通过海陆交汇的连云港紧密相连。这场丝路上的特别“邂逅”,缘起于今年7月的一次跨国推介会。

今年7月10日,由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举办的“中国(连云港)-首尔国际物流服务推介会”在韩国首尔举行。会议茶歇时,韩国泰雄集团会长韩在东在代理的介绍下,与连云港新丝路国际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彬相识。

韩在东与朱彬寒暄几句后,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能否在9月1日、10月1日前将两批教材分类按照约定时间送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这是1-11年级的教材,关系到乌国孩子开学大事。1-4年级的有些急,9月1日之前必须送到。5-11年级的,10月1日之前送到即可。”一旁的翻译,将韩方的诉求转述给朱彬。

从连云港到乌兹别克斯坦的中欧班列,大概10天行程,时间很充裕。朱彬很干脆地回答:“没问题!”

在获知韩方主动将通过俄罗斯东方港走西伯利亚第一陆桥发运书籍的原路线改为从连云港发出后,朱彬笑着说:“既然韩方选择了连云港,我们一定要让这批货走好、走顺。”

然而,事情并没有预料中那么简单。

今年7月26日是双方约定集装箱抵港的日子,然而,新丝路公司等来的却是“船期推迟”的消息。

“是出了什么状况吗?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朱彬心里犯了嘀咕。他一遍接着一遍给韩方打电话,好不容易联系上泰雄集团,得知韩国连续暴雨,恶劣的天气影响了船期。

一天、两天、三天……再拖下去,本来宽裕的货运时间就会变得很仓促了。为了保障集装箱顺利过境通关,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一方面保持与韩方的联系,确定货船抵港日期。一方面提前组织海关、铁路、码头、中哈物流基地等相关口岸单位多次开会协商,围绕卸船、转场、通关、装车发运的全流程进行模拟预演。

7月30日,首批教材顺利抵达连云港港。

看到心急火燎的韩方,想到急等着教材的乌方。那一夜,在船舶进入锚地时,港口方面便开始申报流程,待抵港后,直接卸船分流至中哈物流基地装车。连云港海关也加速通关流程,省去了落场、提箱、进场、等待等一系列中间环节。上海铁路局集团公司还特地为该趟班列从邳州协调了20多个空车皮。

经过理货、报关、查验、装箱等环节,短短十几个小时后,8月1日,第一列装载着50车书籍的国际货运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发出。

这是连云港港通过高效便捷海铁联运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客商的一个小缩影。

目前,依托密集高效的航线网络和“一带一路”陆上双枢纽建设,中欧班列实现稳定运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间,连云港港已累计到发中欧班列5785列,开通中亚五国、中吉乌、中蒙、中土、中德、中俄6条国际班列线路,覆盖中亚地区的主要站点。   通讯员 孙子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故事四:

“千里数据一线牵”背后的信息小分队

在新亚欧大陆桥上,作为江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双枢纽,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已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实现信息联通、业务联动,共同驱动中欧班列的车轮滚滚向前!

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

2017年,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与中远海运集团共同收购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股权。霍尔果斯,这个位于哈国东南部边陲的小城,从此“起飞”,一跃成为中哈两国间过境运输的重要节点。

为了打通信息壁垒,更好地提升无水港生产效率,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客户提供最为优质的智慧物流服务,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提出无偿帮助无水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设想,并于2017年12月成立信息化项目组,由电子口岸公司派出第一支信息技术小分队。

“我们团队经过三年努力,终于在2019年让无水港生产管理系统(以下简称:MTOS-KG)一期投用。”技术信息小分队队长李秀鹏告诉记者,MTOS-KG将连云港港以及中哈物流基地作业信息、海关监管数据、铁路信息等推送至无水港,无水港可根据这些信息,更早、更精确地安排作业计划,提高换装效率。无水港在完成换装后,可将车皮、发车时间等发回连云港,真正意义上实现连云港港境外运踪跟踪,更好地服务客户。

“为了让MTOS-KG一期投用,我们也历经不少波折。”李秀鹏说,首次赴哈进行系统研发,他们意识到哈方对在无水港研发应用这个系统并不十分积极,项目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回国后,项目组并没有气馁,而是持续研发。图形化的生产拖拽操作模式简洁易懂,用起来十分方便;换装数据源直接通过TXT文件一键导入系统,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录入时间;标准的商务结算功能,一键生成结算账单;完备的统计报表满足现场实际的生产统计需求,大大提升了员工工作效率……系统完善的功能最终激起了哈方浓厚的兴趣。

此后赴哈,项目组受到哈方热情支持。为了让MTOS-KG与无水港原有的NAVIS系统实现顺利切换,项目组全体成员一刻也不敢休息,在宿舍、在现场,处处都是他们忙碌的身影。现场生产 24小时不能停,哈国工作人员也是空前配合,与中方工作人员一道加班、熬夜, 3天3夜未能“合眼”。

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

经过几轮调试,2019年7月,MTOS-KG完全替代了NAVIS系统。项目组的工作卓有成效,哈方同事铭记于心,他们主动邀请项目组成员参加妇女节、总经理生日庆祝会以及被称为“哈国春节”的纳吾热孜节庆祝活动。项目组成员也给哈方同事带去了连云港当地的土特产,大家烹羊宰牛、载歌载舞,一句 “my friend”,拉近了国与国、人与人、心与心的距离。

“目前,MTOS-KG二期正在紧张的研发与调试中。”李秀鹏说,信息技术小分队将在前期研发的基础上,将成熟的TOS系统产品化,沿用到更多中亚或欧洲的其他换装场站,与各国搭建起数据交互的通道,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 孙子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故事五:

火车司机邹超:跑好中欧班列“第一棒”

9月16日早晨7点,南京东机辆段南京北运用车间司机邹超和往常一样准时抵达了尧化门货场,一个小时做好所有准备,他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我的任务是跑好中欧班列‘第一棒’。”邹超一句话总结说。原来,邹超需要做的便是,在货场驾驶火车头,牵引着装有货物的集装箱至到发线,中欧班列由此驶出尧化门货场,开启旅程。

每天早晨8点前,一份通知单会送达司机手中,当天是否有中欧班列的运输任务便一目了然。邹超将车头开至海关,等待着龙门吊将中欧班列的集装箱吊装至车辆内。邹超告诉记者,“中欧班列集装箱很好辨认,它们和别的货箱都不一样,是蓝色箱体,上面有‘中欧’两个醒目的白字。”

一个内燃机火车头,由一名司机和副司机配合着驾驶。副驾驶负责协助司机,瞭望前方,提醒和辅助司机驾驶。等待吊装结束的过程中,邹超和他的副驾驶需要根据通知单排定的计划,完成其他的运货任务。当龙门吊装货完毕,就意味着中欧班列“第一棒”即将开启。邹超驾驶着车头,挂上装满货的车辆,由专用线开向到发线。这段“第一棒”路程都在货场内,运送时间也仅需10——15分钟。

在尧化门货场工作了5年,邹超重复了无数次。

跑出中欧班列的“第一棒”,他也亲眼见证了中欧班列货运日渐增多。 “最开始,好几天才拉一趟,现在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运两趟货。” 作为铁路老员工,邹超很自豪。

作为一名司机,邹超感受到铁路部门对中欧班列的高度重视。准时准点将货物运达是关键。忙碌的时候,邹超也需要继续跑“第二棒”,即由到发线出发,将中欧班列集装箱运输到南京东到达场。“第二棒”旅程虽然也仅有40分钟,但这段路程更体会到中欧班列的“高级别”“高待遇”。

比如,享有优先接线的“待遇”。南京东到达场有13条线可供车辆停靠,经常遇到满线的情况,为了保障中欧班列准时准点到达,铁路部门总是优先为其空出一条线路。“中欧班列代表国家的形象、信誉,作为一名普通的铁路司机,更要担负起工作职责,为经济发展、国家荣誉尽一份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梦雪

故事六:

“徐工专列”:精准对接,让“中国制造”加速走向世界

8月24日,满载着各种工程机械的“徐工专列”,顺利抵达了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从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铁路集散中心发出,该专列只用了15天时间。“‘徐工专列’为我们与海外客户之间开通了一条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外贸‘直通车’”,徐工机械副总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建森介绍,今年1—8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徐工机械专列32列,总货值7688万美元,通过“徐工专列”,徐工产品现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5%的国家和地区。

工程机械产业是徐州的支柱产业,徐工作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工程机械企业,始终坚持海外战略,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班列的国际贸易桥梁与纽带作用,保证了徐工产品的及时交付,有力支撑了徐工国际化主战略的稳步推进,对于徐工深耕“一带一路”市场,推动海外布局和市场突破意义深远。

“以往到欧洲要1个多月,现在差不多半个月,班列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在提高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徐工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刘建森说,借助中欧班列这一陆运出口“大动脉”,徐工成功将成套化工程机械产品出口至“一带一路”共建各国。

自从2020年首班开行以来,“徐工专列”经历了飞速的发展。2021年,面对疫情等各种不利因素,徐工出口实现了逆势上扬,创造了历史最好业绩,出口总台量及总金额均远超行业增幅,稳居行业榜首。2022年3月,“徐工专列”首次实现了“三连发”,在疫情交货难的背景下,有力维护了徐工的口碑,支撑了徐工国际化主战略的稳步推进。2022年5月,“徐工专列”成为省内首例实行“铁路快速通关”模式发运的中欧班列,该模式实现了海关、铁路、运营企业数据互通,三方协作共同监管,有效提高境内段铁路进出口转关运输通行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大幅缩短班列在边境口岸的通关时间,为出口企业降低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昔日丝路古道,而今黄金通途,“一带一路”上曾经的驼铃变成了列车的轰鸣。随着更多中欧班列的开行,徐州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徐州制造”“中国制造”,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通讯员 闫家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马志亚

故事七:

一年8000万出口贸易额,工业丝的新“丝路传奇”

昔日声声驼铃,将东方的丝绸带去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今天中欧班列将中国的高性能“工业丝”运往欧州,“新丝路”再度上演了贸易合作的繁荣共赢。

9月14日,来自恒力集团苏州产业园的200吨高性能涤纶工业丝,装满了8个集装箱,将搭乘苏州中欧班列运往俄罗斯。这几天正在俄罗斯出差的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丝部销售经理冯宇辰表示,得益于中欧班列的便捷高效,企业海外市场不断拓宽,2022年恒力集团苏州产业园出口俄罗斯贸易额约6000万人民币,今年有望突破8000万人民币。

据了解,2012年11月,苏州首次开行“苏满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2016年,苏州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苏州中欧班列已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目前,苏州中欧班列已经开行了10条国际线路,初步构建了东、中、西、南通道协同发展,广泛辐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铁路网络,成为苏州对外高水平开放新通道和“稳链保链”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8月31日,苏州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186列(自然列),搭载40呎集装箱10.3万个、货重160.16万吨。

2018年加入恒力的冯宇辰正是苏州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此次他出差俄罗斯两个星期,是作为外贸经理参加俄罗斯的一个大型纺织品展,并且和20多位俄罗斯客户进行商务会谈,拓展新业务。“来到这里出差,特别感觉到近年来中俄贸易欣欣向荣,也为我们中国的丝织品被国外客商高度认可、中国制造备受青睐而感到自豪。”

据了解,恒力集团在工业纤维领域已拥有40万吨/年的产能,形成了200多件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获得了10多件PCT国际专利授权。过去,东方丝绸广受异域客欢迎,今天高科技的工业丝同样受到西方工业企业的青睐与追捧。冯宇辰展示了一段柔性复合高压输送管道的横截面,这段管道分为三层,中间夹层就用到了恒力产的高性能涤纶工业丝。“这种管道使用了我们的产品之后,管材比较柔软,具有施工方便、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高性能涤纶工业丝具有高强耐磨、超低收缩等特性,除了输油、输气管道外,还广泛应用在汽车安全、土工建筑、环保过滤、海洋缆绳、安全防护、结构加强、通信材料等领域,深受市场青睐。今年以来,随着高性能涤纶工业丝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回暖,下游客户采购意愿强烈,恒力化纤的订单量也出现了爆棚,不得不开足马力赶制。目前,企业日产高性能涤纶工业丝可达1000吨。

纷至沓来的订单,更需要高效的运输渠道,作为出口贸易的有力保障。苏州中欧班列具有稳定高效、覆盖范围广、全天候等独特优势。这种得天独厚的“性价比”成为企业首选,助力企业不断拓宽海外市场。冯宇辰介绍,“特别是2020年疫情后,海运比较紧张,采用中欧班列更为便捷,比如我们一批涤纶工业丝,预计18—20天就可以到达俄罗斯,如果走海运的话可能要35天—40天。”所以,企业对俄罗斯贸易额不断提升,中欧班列搭载的“新丝路”功不可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编辑:秦小奕



相关阅读

  • 连云港连云区:树立法治意识 走好精彩人生路

  • 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青少年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近日,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检察院
  • 中欧班列十年累计开行7.7万列 货值超3400亿美元

  •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社连云港9月15日电 (记者 谷华)“十年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7万列,运送货物731万标箱,货值超3400亿美元,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成为国际经贸合
  • 份国民经济恢复向好 消费旺盛制造业景气CPI转涨

  • 暑期以来,居民出行旅游增多,交通等服务消费持续扩大。图为游客在广州长隆水上乐园游玩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摄8月份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主要指标边际改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羊
  • 全国五成以上中欧(中亚)班列经行新疆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 逯风暴报道)记者从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新疆通行中欧(中亚)班列超6万列,通行数量占全国中欧(中亚)班列五成以上
  • 去年12月以来乌鲁木齐已开通国际航线14条

  • 天山网讯(记者 马伊宁报道)10月15日起,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将新开乌鲁木齐至撒马尔罕航线,首次实现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有了定期直航。从去年12月以来,乌鲁木齐已
  • 商务部最新发声!

  • 有记者问:近日,欧盟宣布将对中国出口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答:9月13日,欧盟领导人正式宣布即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中方对此表示高度关切和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郑州商都遗址出土“金覆面”首次公开展出

  •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近日“上新”,2022年出土于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的“金覆面”首次与公众见面。“金覆面”是近年来郑州市考古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2021年6月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