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家门口赏非遗 携起手传文脉

日期: 来源:中国旅游报收集编辑:中国旅游报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文化和旅游部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组织各地开展万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彩活动 送到身边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各地基于本地的非遗项目和相关场所,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开展广大市民游客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让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省主会场活动日前在铜川举办,65个非遗项目亮相五大展示体验区,让市民游客畅享非遗购、欣赏非遗美、品鉴非遗味、共赴非遗游。铜川市民杨涛说:“很开心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非遗之美,我感受到了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迷人魅力。”

山西非遗厚重多彩、蕴藏丰富。山西省各市县与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共同发力,组织了非遗项目走进景区、走进文旅消费街区等活动,市民游客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乔燕莉说,“山西将扎实推进非遗调查与建档等基础性工作,促进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闽台非遗精品展、妈祖筵席长街宴、非遗达人秀……福建莆田的11个系列主题活动充分体现闽台地域特色,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与体验。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林守钦介绍,活动旨在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享受非遗的良好氛围。“福建将加强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内涵阐释、价值利用,让历史沉淀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面貌、绽放独特魅力。”

“非遗里的美好生活”摄影作品征集展示活动集中体现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成果;云游非遗·影像展在云端汇聚精彩内容、带领用户云观非遗……精彩纷呈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了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传承中华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说:“这些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从身边人、身边事了解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示展演 引来关注

非遗传承,重在传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传承人以及相关从业者的守护、传承和创新让传统非遗持续焕发活力。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非遗传承人用智慧和创新当好“守”艺人。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正值端午节假期第一天。中国结编织技艺传承人陈妙华带着粽子形态的编织品、“福慧圆满”香囊、五彩绳等走进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加了以“粽夏时清·恰归心”为主题的“我来学手艺”湖南非遗展示体验活动。

“前来体验的游客很喜欢这些非遗作品,他们都说能来了解非遗真是不虚此行。”陈妙华说,“我经常参加馆里组织的非遗传习活动,每次来都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看到来学习的孩子们又长高了,让我有一种传统非遗伴随孩子们成长的感觉。孩子们也都在耳濡目染间了解非遗并爱上了非遗。”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河南洛阳的河洛工坊美学体验馆里艾草馨香扑鼻。在这座集非遗体验、展品陈列、手工制作于一体的社区综合类体验馆内,河洛打籽绣传承人赵俊旗正指导体验者制作艾草香囊。

“除了包粽子和划龙舟,我们还想让市民游客了解端午节插菖蒲、做香囊等一系列流传至今的习俗。”赵俊旗介绍,他联合当地非遗技艺工作者共同打造了河洛工坊美学体验馆,还针对“宝妈”、退休职工等推出公益培养代工模式,解决了部分闲置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不仅要传承文化和技艺,还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助推社会发展,尽到社会责任。”

履约践行 共促保护

今年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20周年。履约20年来,我国持续提升非遗保护能力,广大非遗传承人矢志不渝,精心守护传承珍贵璀璨的非遗,落实履约责任。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了“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分3个部分展示20年来的非遗保护成就以及我国积极履行缔约国义务、为国际非遗保护工作贡献中国经验的实践成果。展览期间邀请百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演,多角度立体呈现非遗魅力。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学习织造技艺已52年。展览现场,周双喜与另一位传承人展示了用云锦大花楼织机纺织的过程。

“我国批准《公约》20年来,非遗传承保护成果有目共睹。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人主动来学习技艺,但仍需解决留不住人的问题。”周双喜认为,保护传承非遗应“浇水浇到根上”,让年轻人愿意把传承非遗技艺当作职业,探索出一条非遗技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吴元新是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十二生肖蓝印花布壁挂》等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多年来,吴元新一直与团队研究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的“立档”工作,这是对《公约》中提到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等要求的落实。

吴元新认为,为文化遗产建立档案,是科学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收藏的基础上作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作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作传承,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才更有希望。”(采访组成员:任丽 王文华 李金枝 郝宁 执笔:郝宁;编辑:宋雨秋)

原题:《家门口赏非遗 携起手传文脉——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精彩纷呈》

相关阅读

  • 体验“文博游” 感悟传统文化之韵

  •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今年端午节假期恰逢我国第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文博场馆以传统佳节为契机,通过推出线上线下特色展览展示、开展社会教育等活动,展现文化保护与
  • “守护与重光”展亮相国博

  • 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共同主办的“守护与重光”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联盟共同策划,从联盟在35
  • 团伙以投资电影为诱饵,骗取上千人2.81亿,判了

  • 他们编造“拍摄多部极具市场效应电影”的谎言,以高额返佣为诱饵,未经有关部门许可,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宣传承诺回报,集资诈骗、非法吸收近3000人投资近3亿元。经上海市青浦区
  • 北京每年1亿财政资金支持长城保护利用

  •   保护传承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财政持续提供支撑保障。记者近日获悉,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作用,每年统筹约1亿元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持续
  • 跟着文化遗产打卡,江苏公布第一批文物主题游径

  • 为更好保护利用文物,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6月8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会场活动上,江苏省公布第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共
  • 端午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1亿人次

  • 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  刚刚过去的2024年端午节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总体平稳有序。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1.1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游客出游总
  • 庆阳市“八个一”文旅产品惊艳亮相

  • 活动启动仪式。新甘肃客户端庆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6月9日下午,“香约庆阳 包容天下”庆阳市“八个一”文旅产品宣介发布活动暨2024全国百家媒体记者庆阳行启动仪
  • 屈氏后人来南开了!为了这件事......

  • 图片来源:南开区融媒体中心诗歌诵端午,传承爱国情。天津市第六届端午诗会9日在位于南开区的鼓楼商业街举行。活动由舞蹈《丽人行》开场。随后,诗会进入第一乐章“古吟今诵悼屈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家门口赏非遗 携起手传文脉

  •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文化和旅游部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组织各地开展万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
  • 外国友人天坛里过端午

  • “北京历史悠久,故宫、颐和园、天坛等古迹众多,我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6月9日下午,在北京天坛公园,来自葡萄牙的玛丽亚感叹。近期,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热度持续攀升,随着端午节的
  • 入境游客钟情阿拉山口

  • 端午节假期前一天,20名游客乘坐国际客运大巴从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进入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口岸。“有了两国30日免签的便利条件,我们过来玩很方便,计划先在新疆玩一玩,然后去北
  • 中国高考第一大省,竟是古代状元之乡?

  • 全国高考终于结束了!一年一度“高考总结大赛”,现在正式开始……2024年高考以约1342万人(教育部6月1日数据)报名的参考人数创历史新高,而本科录取名额预计仅450万左右,被称为史上
  • 体验“文博游” 感悟传统文化之韵

  •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今年端午节假期恰逢我国第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文博场馆以传统佳节为契机,通过推出线上线下特色展览展示、开展社会教育等活动,展现文化保护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