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

日期: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收集编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4-04-28 浏览次数:364

(陕西日报 2024年4月23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在实验田观察小麦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康振生长期从事小麦重大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工作。他揭示了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与机理,创建的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应用推广并取得了显著效益,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4月13日,就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记者对康振生院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问:近年来,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需求,您和团队做了哪些工作?


        答:我们围绕旱区作物抗逆种质和基因资源发掘、作物非生物胁迫应答机理与调控、作物与病虫互作机理与防控、作物抗逆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等方向,突出“旱区逆境”这一区域特色,开展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解析了小麦抗逆优质高产的生物学基础,支撑了新品种选育,利用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结合染色体工程方法培育出“西农979”“西农511”“西农501”等14个国审小麦新品种,并已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大面积应用推广。


        揭示了小麦重大病害成灾机制,提出“治理源头、遏制变异、阻断传播”的条锈病持续防控新策略,构建了“越夏易变区”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新体系,保障了小麦生产安全。


      解析了苹果优质抗逆的生物学基础,研发了苹果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和新品种,审定了秦脆、秦蜜、瑞香红等12个苹果新品种。


       同时,在作物响应非生物逆境与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解析、旱区土壤微生物应对逆境的响应规律研究及旱地作物水肥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问: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您对下一步的科技创新工作有何计划?


       答:针对旱区农业生产的高效绿色发展,我们将围绕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推进三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聚焦作物抗逆与高产优质的遗传基础。针对作物抗逆遗传基础不清与高产优质难以协同的瓶颈问题,系统解析小麦、苹果等主要作物核心种质的全景多维组学特征,揭示作物抗逆、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形成及适应性进化规律,阐明作物抗逆与高产优质等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支撑高产优质抗逆广适作物新品种培育。


      二是聚焦作物逆境应答与调控。针对作物—微生物—环境耦合关系和互馈机制不明晰的问题,开展不同逆境因子的交叉融合研究,阐明作物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作物的互作机制,为作物抗逆与高产优质提供依据。


       三是聚焦作物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针对现有作物生产技术难以满足高效生产需求、多元技术融合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研究作物品种—密度—肥水—土壤多要素协同调控作物产量与品质的生理生态机制,以作物抗逆与高产优质协同为目标,多元融合创新作物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


      问:关于“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以农业为例,可通过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服务体系。


      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引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如智能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等,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推动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深度融合,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应用。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力度、提供充足资金保障等。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业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引进和留住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激发其创新潜力和创业热情,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和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加强与政府及业务部门的沟通和协作。


     问: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您认为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答: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大融合的枢纽,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头。要始终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学科前沿,以一流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为支撑,构建高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要以学科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思想理念;聚焦打造一流立体化创新平台,支撑高校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工作。


      特别是聚焦学科前沿,师生共同参与项目、产出成果、服务产业,在创新研究中育人、在育人过程中创新,实现理论“顶天”和技术“立地”的全过程育人,以高水平和实用型的科研成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问:针对发挥陕西科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陕西是农业科技大省,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农业科技力量雄厚,特色产业优势突出。要充分发挥农林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提升前沿农业科技水平。当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不断突破,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引发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这一变革,要有机遇意识,聚焦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等重点领域,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强化人才培养。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创新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农业高等教育的支点作用,重塑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发展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等前沿理论与技术融入传统农业科学课程中,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跨界知识结构和掌握最新农业科技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同时,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强农兴农环境,切实增强陕西农业自主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发展农业新业态。目前,农业的边界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农业范围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农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还延伸到营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生态文明、农业文化等新领域。农业新业态的发展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同时,要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原文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04/23/content_863670.html


相关阅读

  • 菏泽市加快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 目前,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也是小麦育种杂交试验工作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尽快培育出市场需求的多样型品种,菏泽市乡村振兴小麦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组织科研人员到育种试验区对300
  • 湖北出台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

  • 极目新闻记者 刘冬莉通讯员 徐丹极目新闻记者4月28日获悉,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湖北省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湖北省首
  • 哈密科创企业融资难?“科技e贷”来了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通讯员 公伟  “今年养殖户的驼奶总产量不断攀升,农行这笔贷款为我们敞开收购帮了大忙。现在,我们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养殖户的收益也得到了
  • 这个培训聚焦助推新疆农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 赵西娅报道)4月25日,在农业大省湖南省,来自新疆的50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完成了半个月的学习,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返程之旅。4月25日,理论课交
  • 淄博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媒体见面会

  •  鲁中网淄博4月27日讯 4月26日上午,市农业农村局媒体见面会在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召开,总结近期宣传工作,明确下一步重点宣传任务。  会上,张店区农业农村局,市委农办秘书
  • 2024榆阳区“头雁”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果

  • 本网杨凌讯(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4月26日,2024年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第三期)第一阶段小结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交流中心举办。榆林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外媒:分歧严重,以色列战时内阁会议被取消

  •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据希伯来语媒体报道,围绕有关交换被扣押人员的协议以及对拉法进行军事行动的潜在影响等问题,以色列战时内阁成员之间存在严重分歧,原定于当地时间4